门孔/余秋雨文学十卷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门孔 一 直到今天,谢晋的小儿 子阿四,还不知道“死亡”是 什么。 大家觉得,这次该让他 知道了。但是,不管怎么解 释,他诚实的眼神告诉你, 他还是不知道。 十几年前,同样弱智的 阿三走了,阿四不知道这位 小哥到哪里去了,爸爸对大 家说,别给阿四解释死亡。 两个月前,阿四的大哥 谢衍走了,阿四不知道他到 哪里去了,爸爸对大家说, 别给阿四解释死亡。 现在,爸爸自己走了, 阿四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家里只剩下了他和八十三岁 的妈妈,阿四已经不想听解 释。谁解释,就是谁把小哥 、大哥、爸爸弄走了。他就 一定跟着走,去找。 二 阿三还在的时候,谢晋 对我说:“你看他的眉毛, 稀稀落落,是整天扒在门孔 上磨的。只要我出门,他就 离不开门了,分分秒秒等我 回来。” 谢晋说的门孔,俗称“猫 眼”,谁都知道是大门中央 张望外面的世界的一个小装 置。平日听到敲门或电铃, 先在这里看一眼,认出是谁 ,再决定开门还是不开门。 但对阿三来说,这个闪着亮 光的玻璃小孔,是一种永远 的等待。 他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 毫的松懈,因为爸爸每时每 刻都可能会在那里出现,他 不能漏掉第一时间。除了睡 觉、吃饭,他都在那里看。 双脚麻木了,脖子酸痛了, 眼睛迷糊了,眉毛脱落了, 他都没有撤退。 爸爸在外面做什么?他 不知道,也不想知道。 有一次,谢晋与我长谈 ,说起在封闭的时代要在电 影中加入一点儿人性的光亮 是多么不容易。我突然产生 联想,说:“谢导,你就是 阿三!” “什么?”他奇怪地看着 我。 我说:“你就像你家阿三 ,在关闭着的大门上找到一 个孔,便目不转睛地盯着, 看亮光,等亲情,除了睡觉 、吃饭,你都没有放过。” 他听了一震,目光炯炯 地看着我,不说话。 我又说:“你的门孔,也 成了全国观众的门孔。不管 什么时节,一个玻璃亮眼, 大家从那里看到了很多风景 ,很多人性。你的优点也与 阿三一样,那就是无休无止 地坚持。” 三 谢晋在六十岁的时候对 我说:“现在,我总算和全 国人民一起成熟了!”那时 ,“文革”结束不久。 “成熟”了的他,拍了《 牧马人》、《天云山传奇》 、《芙蓉镇》、《清凉寺的 钟声》、《高山下的花环》 、《最后的贵族》、《鸦片 战争》……那么,他的艺术 历程也就大致可以分为两段 ,前一段为探寻期,后一段 为成熟期。探寻期更多地依 附于时代,成熟期更多地依 附于人性。 一切依附于时代的作品 ,往往会以普遍流行的时代 话语,笼罩艺术家自身的主 体话语。谢晋的可贵在于, 即使被笼罩,他的主体话语 还在顽皮地扑闪腾跃。其中 最顽皮之处,就是集中表现 女性。不管外在题材是什么 ,只要抓住了女性命题,艺 术也就具有了亦刚亦柔的功 能,人性也就具有了悄然渗 透的理由。在这方面,《舞 台姐妹》就是很好的例证。 尽管这部作品里也带有不少 时代给予的概念化痕迹,但 “文革”中批判它的最大罪名 ,就是“人性论”。 谢晋说,当时针对这部 作品,批判会开了不少,造 反派怕文艺界批判“人性论” 不力,就拿到“阶级立场最 坚定”的工人中去放映,然 后批判。没想到,在放映时 ,纺织厂的女工已经哭成一 片,她们被深深感染了。“ 人性论”和“阶级论”的理论 对峙,就在这一片哭声中见 出了分晓。 但是,在谢晋看来,这 样的作品还不成熟。让纺织 女工哭成一片,很多民间戏 曲也能做到。他觉得自己应 该做更大的事。“文革”的炼 狱,使他获得了浴火重生的 机会。“文革”以后的他,不 再在时代话语的缝隙中捕捉 人性,而是反过来,以人性 的标准来拷问时代了。 对于一个电影艺术家来 说,“成熟”在六十岁,确实 是晚了一点儿。但是,到了 六十岁还有勇气“成熟”,这 正是二三十年前中国最优秀 知识分子的良知凸现。文化 界也有不少人一直表白自己 “成熟”得很早,不仅早过谢 晋,而且几乎没有不成熟的 阶段。这也可能吧,但全国 民众都未曾看到。谢晋是永 远让大家看到的,因此大家 与他相陪相伴,一起不成熟 ,然后再一起成熟。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