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文化艺术
原售价: 36.00
折扣价: 23.94
折扣购买: 感受欧洲社会文化--一个驻德国记者眼中的欧洲
ISBN: 9787503937378
孙奎贞,研究员,高级记者。山东邹平人。中共党员。1935年生。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前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研究生。曾担任中国驻德国使馆外交官。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长期从事德国及西欧经济问题研究,并出版专著《西德垄断财团》。改革开放初期被选派为《经济日报》常驻德国记者,先后两任共11年。其问经历了中德、中西欧关系友好发展,苏联东欧剧变、东西德统一等重大事件,为《经济日报》撰写过重要经济新闻报道与评论分析文章约400篇。同时,在国内其他报刊发表过多篇有关德。国与西欧问题的文章。 2008年,策划出版《国民党海军五次起义》一书。
2009年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诞辰123周年。20世纪20年代 初,朱德曾留学德国,在那里留下了革命足迹。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 笔者曾先后两次担任《经济日报》驻德国波恩记者,20多年前曾专门寻访 过朱德同志留学德国哥廷根市时的住所,并在国内首先进行了报道。 记得那是1986年5月的一天,在当时生活在德国汉堡、中国著名外交家 王炳南原配夫人王安娜女士的介绍下,笔者和夫人专程去拜访多年来为搜 集朱德同志在哥廷根及德国其他各地学习、生活的有关资料的该市档案馆 负责人库恩女士。 库恩女士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把档案馆中保存的所有有关朱德在 哥廷根的资料和文献都拿了出来。她说:“你们是第一个来哥廷根了解朱 德情况的中国人。” 1922年10月,朱德抵达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德国。他首先在柏林落脚 。在这里他结识了先期抵达欧洲、并正在柏林进行革命活动的周恩来。朱 德向周恩来倾诉了自己的革命志向,强烈地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 。周恩来将朱德视为志同道合的战友,欣然介绍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并成为中国共产党欧洲支部的一名正式成员。尔后,朱德进入哥廷根大学 学习。后因革命斗争需要,朱德又回到柏林,直至1926年回国。 库恩女士向笔者介绍,经过多方面的了解,朱德到哥廷根来,是同中 国留学生联络,可以说是从事政治活动的。20年代哥廷根的留学生不少, 其中20%是中国人。当时他们还成立有“哥廷根中国学生会”,向德国人 民介绍中国的情况,争取德国人民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同情。哥廷根警察局 的档案,曾记载他们向警方提出游行并散发传单的申请,传单的题目叫《 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情?》。库恩女士还拿出一张朱德同这些街头活动过的 中国留学生的合影照片。照片上的35人中,朱德在前排右起第四个位置上 。可以想见,他是留学生中受爱戴的中坚人物。 我们看到了当年朱德在警察局申报户口的登记卡复印件。由户口卡和 通过查阅历史档案了解到,朱德1923年5月4日抵达哥廷根,先后在两处租 房居住。我们亲眼所见,户口登记卡左下方的二寸照片就是我们所熟悉的 朱德。他身着西装,系着领带,浓眉下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在迁入日期一 栏内记录着朱德先后居住的两处地方。朱德初到哥廷根,住在文德‘朗特 路88号,约5个月后迁至普朗克街3号。在这里住了一年两个月零二十天。 1924年12月21日迁至出哥廷根。从朱德本人用钢笔写的哥廷根警察局户籍 卡和哥廷根大学入学注册表上,可以看出他的苍劲有力的笔迹。户籍卡上 标明,朱德1885年11月6日(实际应是1886年农历十一月六日,可能系笔误) 生于中国四川,父亲系教员,本人为哥廷根大学社会学哲学专业学生,“ 学历”一栏写的是高中毕业。在“最近原居留地”一栏内,写的是“柏林 ,维尔莫斯多尔夫”。 朱德自1923年5月4日先住在哥廷根文德·朗特路88号。这是1901年建 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的一座很普通的红色三层楼房,最上一层带有阁楼。 我们当时参观时,楼房刚粉刷一新。它当时属于萨托里斯公司所有,是经 理人员的办公场所。库恩女士介绍说,朱德当年就住在楼上。笔者在楼上 一个不大的房间停留了许久,揣摩着朱德当年在这里度过的艰苦学习和斗 争岁月。 紧接着我们又驱车顺道参观了朱德曾经就读的哥廷根大学的办公大楼 和当年社会学系的原址。60多年过去,此地已是物是人非。这里有的都是 现代化的办公设施,哲学系的学生正静静地在教室上课。只看到几个进出 大门的男女学生。随后,我们又径直来到普朗克大街。该街的3号是朱德 1923年10月1日到1924年10月21日住过的地方。这里环境幽静,周围的绿树 上不时传来悦耳的阵阵鸟鸣。这是一座红砖砌成的德国老式楼房。顶端也 有一间阁楼。这座建筑有上百年的历史,早于朱德先前住过的楼房。进楼 后,顺着木质的楼梯拾级而上,二楼左侧的一间便是朱德当年的居室。墙 上糊着贴花壁纸,地板由宽木条拼铺而成,房子正准备修缮。推开阳台门 ,下边是葱绿的耐寒草坪。站在这里,仿佛眼前出现朱德在勤奋攻读,挝 着俭朴的学生生活的情景。之所以这么揣摩,是因为笔者在上世纪60年代 初,在民主德国莱比锡大学做研究生时,经受过清苦的德国大学生活。 当时的房主是旅居过锡兰(现在的斯里兰卡)的勒德曼一家。笔者记得 ,在库恩女士推荐下,在这次寻访四个月之前,笔者曾赴汉堡采访了朱德 在普朗克街房东的女儿克勒木老人。当时她虽已93岁高龄,但记忆仍然清 晰。她对笔者讲,她父亲曾在德国外交界任职,出任过驻亚洲国家外交官 ,1903年买下普朗克街3号这栋房子。朱德住进来时,她已出嫁,每逢过节 假日,她便同丈夫回娘家去住几天。克勒木老人回忆说,朱德为人友善、 谦虚,热情好客。她记得,朱德多次邀请她和丈夫到自己房间,品尝他亲 自烹调的咖哩菜和中国大米饭。克勒木夫妇还经常品饮朱德浸煮的中国绿 茶。 玛格丽特·克勒木还谈到,朱德那时很关心世界大事,曾同她丈夫讨 论过军事战略问题,并向她讲述了中国的社会情况。新中国成立后,她从 报纸上得知,当年这位房客成为了中国元帅,她对此感到由衷的高兴。她 很珍惜这段往事,还保存着有关剪报。朱德同志1976年逝世的当月,克勒 木老人还曾亲自写信给《哥廷根月报》,说她熟识曾住在她家的中国元帅 朱德。笔者了解到,克勒木老人前些年已在德国汉堡去世。朱德曾经居住 过楼房的房产,现由克勒木的后代继承。 那次参访结束后,笔者很快在《经济日报》上进行了报道,引起国内 的注意。同时,我们也获知,为了体现中德两国人民的友谊,为了永久缅 怀朱德元帅,哥廷根政府决定,并征得克勒木家族和后代的同意,在普朗 克大街3号楼房的前墙上镶嵌一面大理石纪念匾。这项计划已获得德国联邦 政府外交部批准。哥廷根市已拨款购置大理石料,加工完成后,准备于当 年12月朱德诞辰100周年时正式举行挂匾仪式。 1986年12月1日,在朱德同志诞辰100周年当天,哥廷根市举行了隆重 的挂匾仪式。中国驻德国大使郭凤鸣、中国驻德国汉堡总领事王延义夫妇 、笔者夫妇、《人民日报》驻德国记者江建国以及哥廷根市市政官员和众 多的德国朋友都出席了这个盛会。 哥廷根市热情邀请朱德元帅的夫人康克清同志出席这个特殊的纪念活 动。康大姐特致信库恩女士表示感谢: 我高兴地得知,在我的丈夫朱德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你们将为纪念 他曾在哥廷根大学学习而立一纪念匾,这体现了你们对朱德同志以及整个 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我因公务和身体原因,很遗憾不能前来参加你们的 纪念活动,谨此向您和哥廷根大学的朋友们致以衷心的感谢。祝愿中德两 国人民间长久的友谊不断发展。 仪式上,哥廷根市市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称赞朱德元帅对中 国事业的贡献,并为朱德元帅年轻时在哥廷根生活与学习而感到自豪。满 头银发的市长还亲自登上梯子,为纪念匾揭幕。洁白晶莹的大理石上用德 文镌刻着: 朱德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故居(1923-1924) 在挂匾之前,市长还将该市关于为朱德元帅故居挂匾的决定以及有关 档案、资料等文本复印件制成精美的册子,呈请郭大使代为转交中国有关 政府机构。后来,听说这些文件材料都已保存在四川仪陇朱德博物馆。可 能是由于笔者寻访和报道这件事吧,在笔者任职期满回国后,经济日报社 同志还曾交给我一封朱德博物馆的信件,向我继续征集朱德同志青年时代 在国外的革命活动情况和材料。如今,哥廷根这座朱德曾居住过的小楼还 完好地保存着,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参观者和青年朋友。 P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