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期军服图解百科(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官兵1792-1815)

拿破仑时期军服图解百科(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官兵1792-1815)
作者: (英)迪格比·史密斯|译者:北府组
出版社: 吉林文史
原售价: 169.80
折扣价: 101.90
折扣购买: 拿破仑时期军服图解百科(革命战争与拿破仑战争中的官兵1792-1815)
ISBN: 9787547263266

作者简介

迪格比·史密斯(Digby **ith):1951年加入英国陆*,1961年服役于*家信号兵团,在德国驻扎10多年。1979年,他从陆*离职,此后在德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从事后勤工作直至1995年,并一直进行*事和政治课题的研究工作。 杰里米·布莱克(Jeremy **ack),大英帝国勋章获得者,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历史系主任,在欧洲和美国的多家教育机构担任外聘讲师和客座*授,同时还是美国研究中*和费城外交政策研究所的高*研究员。他共计发表了150多部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在历史学著作方面的创造力很久。 北府组:由多名历史、战史爱好者组成的翻译团队,专注于拿破仑时期及19世纪战争史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

内容简介

1806年国难 拿破仑发现奥、俄、普缔结秘密条约后,要求普鲁士签一份条款严苛的和约。弗里德里希·威廉被王后露易丝说服,拒*了此要求。拿破仑不甘罢休,又于1806年2月拿出了一份*苛刻的方案,*终,弗里德里希·威廉还是屈服了。然而,他似乎后来又出尔反尔收回承诺,并且给拿破仑下了*后通牒,命令后者在10月8*之前从德意志全面撤*——这些行为的背后缘由,可能是义愤填膺的王后的怂恿。然而,普王未能勘透时局时机。此前的9年光景中,他对欧洲事务向来逡巡不前,对奥、俄两大国惨败于奥斯特里茨一事袖手旁观,却在1806年夏季决定挑战时代的*事天才——拿破仑·波拿巴。 灾难当头 面对挑战,拿破仑拿出了强而有力、令人信服的回应——出动了所向披靡的帐下大*。10月10*,在萨阿尔菲尔德(Saalfeld)爆发了战役的揭幕战:法*元帅拉纳的第五*前锋部队遭到某支普鲁士-萨克森联*部队的抵抗。这支部队由普鲁士王子路易斯·费迪南德(弗里德里希·威廉的一个儿子)指挥,此战,王子马革裹尸、饮恨沙场。4天后,普*依然呈分兵之势。此种情况下,拿破仑举兵54000人在耶拿击垮了约45000人的普*,这部分普*的兵力还不及总数的一半。就在同*,双方也在位于耶拿向北20千米(约12.25英里)的奥尔施塔特小村展开了激战。法*元帅达武率领第三*(约29000人),孤立无援地同52000人的普*主力交上了火。达武以寡敌众,*终竟大败普*。普*伤亡上万人,3000人被俘,法*则只损失了7000人。 遭*痛击的普*逃离了战场,士气荡然无存,*大部分指挥官、参谋都惊慌失措。大小旅、团皆残编崩溃,*队纪律此时被抛之脑后。逃兵向北方、东方涌去,惶惶然只为保全性命。 接下来几周,上演了一连串***、耻辱*顶的丑剧。相当数量的普*要塞闻风而降,例如普拉森堡(Plassenburg)、斯潘道(Spandau)、普伦兹劳(Prenzlau)、帕瑟瓦尔克(Pasewalk)、什切青(Stettin)、马格德堡(Magdeburg)、埃尔富特(Erfurt)、哈姆林(Hamlin)以及格洛高(**ogau)。 只有一个男人例外,他就是格布哈特·莱贝雷希特·冯·布吕歇尔(Gebhart Leberecht von **ucher)。布吕歇尔始终坚持抗战,他率领麾下2万人勇敢地向北朝吕贝克杀出了一条血路,并*终在吕贝克被包围了。弹尽粮*后,布翁于11月7*在拉特考(Ratkau)向法*元帅贝尔纳多特及其***投降。 国王及朝廷向东避乱,并抵达了京次堡。随后,国王决定继续抗战,并同沙皇亚历山大联手抗法。由冯·莱斯托克将*指挥的一个普鲁士*在东普鲁士保全了下来,这支部队后来同本尼格森将*率领的俄*合流。接下来的战争在严峻寒冬中的波兰领土上进行,*终在1807年6月14*,以俄普联*在弗里德兰败北而告终。普鲁士因此成为一个三流**。 卧薪尝胆 普鲁士被**击败后,分别在1807年7月9*和1808年9月8*签订了《提尔西特条约》(the treaties of Tilsit)、《巴黎条约》(the treaties of Paris)。元气大伤的普鲁士陆*被套上了桎梏,兵力不得超过42000人。至于这个**,则被强加了数目巨大的战争赔款。与此同时,法国占领*进驻了普鲁士的城市,法*消耗必须由普鲁士人承担。拿破仑在普鲁士境内安插了大量特工,以确保普国**的一举一动尽在自己掌握之中。他也会妨碍普国王室安排的委任变动,意图确保消除普国对法的敌意,强化其中立倾向。 拿破仑将萨克森帝储国升格成了王国,并赋予其华沙大公国的宗主地位。由于这两个**之间隔着普鲁士的领土,因此萨克森也被授予在普鲁士境内拥有*事通行权,以确保与华沙交通线的畅通。 在《提尔西特条约》协商签定的过程中,弗里德里希·威廉三世犹如俎上鱼肉,任人宰割,而且必须接**终结果。此战之后,普鲁士丧失了一半的领土、一半的人口。普*手上只剩下科尔贝格(Colberg)、科泽尔(Cosel)、格拉茨(**atz)、格劳登茨(Graudenz)、皮劳(Pillau)和锡尔伯贝格(Silberberg)这几个要塞。1795年夺取的易北河西岸领土也全被割让。 *事改革 因其**将领无能导致的惨剧,国**怒不止。那些耻辱降敌的要塞各级指挥官被带上*事法庭,其中有数位本要被处以极刑,不过国王怀有怜悯之心,大多数人的惩罚都改为监禁。普鲁士的传奇陆*竟在**之内**崩溃。在1792—1794年的战局中,陆*仍在出色作战,理论上来说,也不至于在10月13*这天**变样,但只看事情的表面是错误的。 为了家国大业,国王必须找到问题所在,并尽可能及时地予以修正。于是,他在1807年7月15*任命香霍斯特与冯·洛蒂姆(von Lottum)伯爵找到*队溃散的原因,并制定*队改革的计划。在此背景下,一个专门的“陆*重组委员会”(Militair-Reorganisations-Kommission des Heeres)得以成立。国王的打算是:其一,就1806年国难进行追责,并惩处涉罪的所有*官(*终,在现役6915名*官中,有208人被处理);其二,打破*官委任的阶级壁垒;其三,改进*服、后勤补给系统;其四,对《战争典律》进行修订,以此改进战术*典;其五,禁止士兵通过贿买免除兵役的做法,废除了年轻贵族在团部挂名(往往12岁就可以挂靠)的惯例。 改革不仅**于此,还有一项是针对群众武装的动员。由此,“国防*”的基础就此打下。作为*事刑罚的笞刑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为开明的*纪典律。征召对象理论上是所有适龄的健全男人。兵役豁免权被收紧,对外籍人士的征召被明令禁止。 因为读写能力是委任的先决条件,所以出身和地位不再是通往*官阶级的**敲门砖。不过,由于识字率依旧有限,因而潜在的“*官池”仍然没有被拓宽。如要成为*官候选者,必须先以列兵身份服役至少3个月。至于指挥官的委任,在1809年3月10*,普王宣布将以战绩为先决考虑条件。 “征兵区”(Kanton)和“短期役预备兵”(Krümper)在拿破仑战争的时代风暴中得以保留,并且成为解放战争(1813—1815年)大洪流中的关键因素。所谓“征兵区”,是指每个团都会被分配到的一片征兵区域;此项措施导致团与地区之间的联系**紧密,战友之间互相都是从小认识的。所谓的“短期役预备兵”,是一种体系,它充分利用了*队编制外的大量人口,将这些人集中起来进行*事训练;训练完成后,这部分人就会被解散,继续其平民生活。如此一来,经过训练的平民在战时是可以直接入伍的。虽然对*队的兵力有限制,但是经过训练的平民数量在不断增加。1808年8月6*,普鲁士国王下令,将上述体系落实到每一个连队,具体为各连队当年将轮换3—5人。新兵在经过1个月的*练之后便会退伍,接着*官、*士们会在周*、节假*被派往城镇,继续训练他们,预备兵人数不断上升。1812年10月的报告显示,彼时已经有33337名“短期役预备兵”经过训练能作战,还有3087人可以执行卫戍任务。 这个体系很*农民欢迎,因为预备兵只需脱产很短一段时间。而*官们对这种简单训练则不是很热情。直至1809年,所有旅单位都在执行卫戍任务,这是一次机会。于是,**次各兵种联合训练就这么展开了。 本书简明扼要地描述了拿破仑战争的进程,分析了政治背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交战,并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了奥地利、大不列颠、法兰西、普鲁士、俄罗斯、美国和其他相关部队**和徽章的细节,有600多幅高清插图(**、装备、历史场景、作战图)和50多张表格(各团**的区别),使欧洲历**一个多事期变得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