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家/国学大观丛书

中国名家/国学大观丛书
作者: 张新|总主编:陈志良//徐兆仁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5.80
折扣购买: 中国名家/国学大观丛书
ISBN: 978730026582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子路问孔子:卫国的国君等你去管理政事,你打算先 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说:一定是先正名啊!子路说:你 真迂腐!为什么要正名呢?孔子听后很生气,先训斥子路 说话粗野,然后说明了首先必须正名的意义。他说:“名 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 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既然正名是如此重要,那么什么是“正名”?对此, 孔子在《论语·颜渊》中做了明确回答。齐景公向孔子询 问治政的办法,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这就是说,要治理好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要正名,即 国君要像个国君,臣子要像个臣子,父亲要像个父亲,儿 子要像个儿子。否则,国家就要大乱。在孔子的心目中, 周礼所规定的名分等级制度是永恒不变、绝对的,是神圣 不可侵犯的,“正名”就是要使已经变化了的“实”去服 从绝对不变的“名”的基本要求。可见,孔子的“正名” 说在哲学上带有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在政治上带有强烈 的守旧倾向,在道德上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其根本目的就 是用周礼之“名”去正已发生剧烈变化的社会之“实”。 孔子甚至将“正名”提高到伦理的最高规范“仁”的 高度来强调。他认为,君子和统治者的最高行为规范和道 德标准就是“仁”,但在“仁”的诸多含义中,最根本的 就是“克己复礼”,也就是克制自己而使自己的一切言行 都符合周礼的规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恢复周礼,这就 是“仁”。用孔子的原话来说,就是“克己复礼为仁”。 这可以看作孔子“正名”的基本原则和最高标准,而要达 到这一原则的要求,就必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提的这个要求和标准实在是太高了一点,似乎除 了像他这样的“圣人”之外是很难有人可以做到的。所以 ,他的“正名”说在现实中也很难实行得通。而且他也过 于强调“名”的作用,将它看作决定“实”的东西,因而 他的“正名”说遭到了左和右两个方面的批判和责难。从 左的方面进行批判的就是墨子。 作为墨子来说,他也把名实关系问题作为自己学说的 一个重要内容来加以处理。他明确把名实关系提高到哲学 的高度来加以讨论。在墨子看来,在名实关系中,最重要 的不是孔子所说的“名”即概念和名称,而是“实”即客 观实在。因此,要做到名实一致,重要的不在于知道“名 ”,而在于要知道“实”。他用了一个形象的事例说明了 自己的观点。他说,盲人也会说:“银是白色的,黔是黑 色的”,这是双眼明亮的人也不能更改的判断。但如果把 白的和黑的东西放在一起,再让盲人来分辨,他就无法判 断了。所以盲人不知黑白,不是因为他不能陈说黑白的名 称,而是因为他无法加以选择。同样的道理,当今的儒者 这样一些所谓的君子给“仁”所做的界定,即便是禹、汤 这样的圣王也无法更改。但如果把“仁”与“不仁”的事 情混杂在一起,让这些君子来选择,他们就不能判断和选 择了。所以说,天下的君子不知道“仁”,这并不是因为 他们不知“仁”的名称,而是因为他们无法判断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