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原售价: 88.00
折扣价: 64.49
折扣购买: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
ISBN: 9787300330792
石中英,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主要教学与研究领域为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哲学、价值观教育、高等教育哲学等,著有《教育学的文化性格》《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责任与追求》《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等,主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教育哲学》以及《新中国教育学家肖像》《黄济教育思想研究》等,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编写,主持翻译《教育的哲学基础》等著作。
虽然哲学上“价值”概念的内涵比较复杂,但是“价值观”的概念则比较明确,一般是指个体或群体行动的立场、原则或标准,为个体或群体的行动提供正当性辩护,是个体或群体行动的导向性、内在性和动力性因素。从个体的角度看,价值观不是天生的,而是人们在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中习得的。从群体的角度看,任何一种社会群体,都会有历史形成的、维系它的价值观,学者们称之为“核心价值观”(core values)、“共同价值观”(common values)、“共享价值观”(shared values)或“根本价值观”(fundamental values )。不管是对于个体而言,还是对于群体而言,价值观是人类行为的向导,与人类的行为密不可分。人们习得某种价值观,不会只停留在观念领域,而是会将它体现在自己的行动当中。所以,价值观对于个体或群体的行动来说至关重要。正确的价值观赋予人们的行动以正当性,错误的价值观则将人们的行动引导到错误的方向。在此意义上,开展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向他们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他们接受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并指导他们正确地处理价值观冲突,建立比较稳定的价值观体系,从而追求正当和美好的生活,是古今中外教育的共同任务和责任。
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价值观教育。古代“学以成人”的教育目的,最核心的就是在教师指导下掌握做人所需要的基本价值准则,并努力地加以践行。大家所熟悉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以及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民为邦本”“舍生取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大同”等就是传统儒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以及所开展的价值观教育的一些重要内容。这些价值观念几千年来对于中国人的个体日常生活和社会公共生活都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至今依然闪耀着智慧和人性的光辉。当然,由于价值观本身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在继承的基础上会有所不同,体现出价值观内涵和行为要求的时代特征。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永恒普遍的价值观念,也就没有什么永恒普遍的价值观教育。古今的价值观念、不同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虽然在一些概念上是相同的,但是在其具体内涵和行为要求上,一定存在着时代的差异和文化上的不同。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的价值观教育也会因应时代和社会条件的变化在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地调整、丰富和创新。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价值观念上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新的政治制度确立了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流价值体系,对个体价值观、社会公共价值观的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判断人们的行为正当和高尚与否,不再从一些抽象的价值原则或完全个体的立场来观察,而是要立足于它们是否有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有利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逐渐形成了一种他人为先、集体为重、党和国家利益至上的新价值观秩序和价值观文化。与之相反,那些只顾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危害党和国家利益的价值行为则会遭到批判。在学校里,教育工作者也是以这个主流的价值体系为遵循,通过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学科教学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主流价值观教育,在青少年身上培植与社会进步、国家建设和人民幸福要求相一致的价值观信念。与此同时,一些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如“勤劳”“诚信”“友爱”“孝亲”“节俭”“感恩”等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得以不断更新,通过家庭和学校的许多努力得以创新性传承,为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2012年党的十八大凝练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在全党和全社会加以倡导和广泛践行,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价值观教育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首次清晰地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特征和价值理想,从价值观的角度阐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以及“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等重大问题。“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阐明了我们的国家价值理想,那就是富强的国家、民主的国家、文明的国家、和谐的国家,是对“中国梦”价值内涵的具体说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阐明了我们的社会价值理想,那就是自由的社会、平等的社会、公正的社会和法治的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要成为社会生产、生活和交往的普遍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则阐明了做什么样的公民这一公共教育的核心问题,那就是要做爱国的公民、敬业的公民、诚信的公民和友善的公民。当然,一个国家的公民,由于其身处的社会岗位不同,在公民资格和能力要求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但是,不管处于什么岗位做什么工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四个方面的价值观应该是必备的,否则一个人就很难履行公民职责,更谈不上成为优秀的公民。总的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价值观体系,涉及国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公民个人价值观,为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核心内容,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的学校价值观教育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表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发展、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方面的重大意义。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大学,向师生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提出了“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的著名比喻。同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视察,又向少先队员们阐释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大意义,并就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的四点要求,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2016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回到自己的母校北京市八一学校视察时,勉励广大中小学生从小就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把国家、人民、民族装在心中,并对广大教师提出了做“四个引路人”的要求。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视察时希望同学们要锤炼品德,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加强道德修养,明辨是非曲直,增强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直接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中小学校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为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指导性框架。之后,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有关指示精神,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2014),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发布《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2014)等政策文件,对在中小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进行具体部署,提出具体要求,推动党的十八大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国民教育系统中的具体实施。十多年来,在这些政策文件指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显著进展,各级各类学校对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深刻认识,广大教师在广泛宣传和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能够发挥表率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管理、课程、教学、评价、文化建设、团队活动等方方面面,涌现出了很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典型经验,广大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认同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新时代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
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的路径、方法创新研究”(12JZD001),原意是要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路径和方法创新的情况。这个课题立项不久,党的十八大就召开了,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办公厅在第二年出台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部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重大任务。作为课题负责人,我在课题中期汇报中,向科研管理部门建议为了体现党的十八大精神,将课题中的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得到上级部门的批准。课题研究以习近平总书记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的情况特别是路径和方法开展理论研究、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政策研究。由于招标课题名称中“国民教育”的体系过于庞大,而“融入”问题又非常具体,课题组在研究时将研究重点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结题总报告中在案例研究部分有一个清华大学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案例分析,但是在本书稿中则删除了这个部分,以便更加突出中小学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