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英镑(精)/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名家名作

百万英镑(精)/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名家名作
作者: (美)马克·吐温|译者:张友松
出版社: 四川少儿
原售价: 30.00
折扣价: 12.00
折扣购买: 百万英镑(精)/金熊猫世界文学经典名家名作
ISBN: 9787536564282

作者简介

张友松(1903-1995),原名张鹏,湖南醴陵人。民盟成员,北京大学英文系肄业。曾任上海北新书局编辑,后创办春潮书局,任经理兼编辑。1925年发表处女译作《安徒生评传》。此后,通过英译本翻译了屠格涅夫的《春潮》、契诃夫的《三年》和施托姆的《茵梦湖》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建设》编辑;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聘为特约译者,开始翻译马克·吐温的作品。共译九部,是我国最著名、最具特色的马克·吐温作品的中译者。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塞缪尔·朗霍恩·克莱门斯,生于美国密苏里州佛罗里达,先后当过印刷所学徒、报童、排字工人、水手、轮船驾驶员和报馆记者等,四处奔波,经历丰富。1865年,他发表了成名作《卡拉韦拉斯县声名狼藉的跳蛙》,一生笔耕不辍。著有长篇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赫克贝利·芬恩历险记》《王子与贫儿》以及中短篇小说《百万英镑》《败坏了哈德莱堡名声的人》《竞选州长》等。他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用纯粹的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

内容简介

百万英镑 我二十七岁那年,在旧金山一个矿业经纪人那里 当办事员,对证券交易的详情颇为精通。当时我在社 会上是孤零零的,除了自己的智慧和清白的名声之外 ,别无依靠。但是这些长处就使我站稳了脚跟,并有 可能走上幸运的路,所以我对于自己的前途是很满意 的。 每逢星期六午饭之后,我的时间就归自己支配了 ,我照例在海湾里把时光消磨在游艇上。有一天我冒 失地把船驶出海湾,一直漂到大海里去了。傍晚,几 乎是我要绝望了的时候,有一艘开往伦敦的双桅帆船 把我救了起来。那是远程的航行,而且风浪很大,他 们叫我当了一个普通的水手,以工作代替船费。我在 伦敦登岸的时候,衣服褴褛肮脏,口袋里只剩了一块 钱。这点儿钱只供了我二十四小时的食宿。那以后的 二十四小时中,我既没有东西吃,也无处容身。 第二天上午大约10点钟,我饿着肚子,狼狈不堪 ,正在波特兰路拖着脚步走,刚好有一个小孩子由保 姆牵着走过,把一个美味的大梨扔到了阴沟里只咬过 一口。不消说,我站住了,用贪婪的目光盯住那泥泞 中的宝贝。我垂涎欲滴,肚子也渴望着它,全副生命 都在乞求它。可是我每次刚一动手想去拿它,老是有 过路人看出我的企图,当然我就只好再把身子站直, 显出若无其事的神气,假装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去拿那 个梨。这种情形老是一遍又一遍地重演,我始终无法 把那个梨拿到手。后来简直弄得我无可奈何,正想不 顾一切体面,硬着头皮去拿它的时候,忽然我背后有 一扇窗户打开了,一位先生从那里面向我喊道:“请 进来吧。” 一个穿得很神气的仆人让我进去了,他把我引到 一个豪华的房间里,那儿正坐着两位年长的绅士。他 们把仆人打发出去,叫我坐下。他们刚吃完早饭,我 一见那些残汤剩菜,几乎不能自制。我在那些食物面 前,简直难以保持理智,可是人家并没有叫我尝一尝 ,我也就只好尽力忍住那股馋劲儿了。 在那以前不久,发生了一桩事情,但是我对那件 事一点儿也不知道,过了许多日子以后才明白。现在 我就要把一切经过告诉你。那两兄弟在前两天发生过 一场颇为激烈的争辩,最后双方同意用打赌的方式来 了结,那是英国人解决一切问题的办法。 你也许还记得,英格兰银行有一次为了与某国办 理一项公家交易之类的特殊用途,发行过两张巨额钞 票,每张一百万英镑。不知什么原因,只有一张被用 掉和注销了,剩余的那一张始终保存在银行的金库里 。 这兄弟两人在闲谈中忽然想到,如果有一个非常 诚实和聪明的外乡人漂泊到伦敦,毫无亲友,手头除 了那张一百万英镑的钞票而外,一个钱也没有,而且 又无法证明他自己是那张钞票的主人,那么他的命运 会是怎样呢。哥哥说他会饿死,弟弟说他不会。哥哥 说,他不能把它拿到银行或是其他任何地方去使用, 因为他马上就会被当场逮捕。于是他们继续争辩下去 ,后来弟弟说,他愿意拿两万镑打赌,认定那个人无 论如何都能靠那一百万生活三十天,而且还不会进牢 狱。哥哥同意打赌。弟弟就到银行里去,把那张钞票 买了回来。 你看,那是十足的英国人的作风,浑身都是胆。 然后他口授了一封信,由他的一个书记用漂亮的正楷 字写了出来。然后,那兄弟俩就在窗口坐了一整天, 守候着一个适当的人出现,好把这封信给他。 他们看见许多诚实的面孔经过,可是都不够聪明 ;还有许多虽然聪明,却又不够诚实;另外还有许多 面孔,两样都合格,可是面孔的主人又不够穷,再不 然就是虽然够,却又不是外乡人。反正总有一种缺点 ,直到我走过来才解决了问题。 他们都认为我是完全合格的,因此一致选定了我 ,于是我就在那儿等待着,想知道他们为什么把我叫 了进去。他们开始向我提出一些问题,探询关于我个 人的事情,不久他们就知道了我的经历。最后他们告 诉我说,我正合乎他们的目的。我说我由衷地高兴, 并且问他们究竟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们之中有一位交 给我一个信封,说是我可以在信里找到说明,我正待 打开来看,他们却说不行,叫我拿回住所去,仔细看 看,千万不要马马虎虎,也不要性急。我觉得莫名其 妙,很想再往下谈一谈这桩事情,可是他们却不干。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