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大藏经(遇见与你最有缘的佛经)

图解大藏经(遇见与你最有缘的佛经)
作者: 释心田
出版社: 紫禁城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5.72
折扣购买: 图解大藏经(遇见与你最有缘的佛经)
ISBN: 9787800478680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壹章 如何读懂佛经?佛经入门必读 什么是佛经 佛陀释迦牟尼所说的教法 佛经就是释迦牟尼佛(一说佛陀)所说的经典。相传佛陀在世时只以口 传方式教导弟子,并无文字记录。他涅槃以后,佛弟子对他的说教进行了 四次佛经结集。由此,逐渐形成文字版佛经。 口传期的佛经 佛经是佛陀在世时教导弟子的经典。相传佛陀在他说法的49年里,遵 循古印度传统习俗,以口授相传的方式教导弟子。因为在当时的印度,尚 未对书写记录引起重视,佛陀教授弟子只能采用便于记忆口诵的偈、颂等 韵文形式,而弟子们也只能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把典籍背诵下来。 佛陀倡导“众生平等”,佛教接纳一切众生,因此印度底层的很多贫 民纷纷加入佛教僧团,理发匠出身的佛陀大弟子优婆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 子。佛陀在弘法时,通常使用方言俗语(主要是摩揭陀语)来讲解,以便他 们能听懂。 佛陀涅槃后,为了防止教法的散佚,弟子们也用方言将佛陀的教法教 义回忆诵出,所以最初的佛经是方言俗语;之后经过大众的集体审定,判 断是否为佛陀所言;最后将诵出的内容依次第编成经或律。 文字版佛经 佛陀涅槃后,其弟子对他生前的教导进行了四次佛经结集,其中前两 次结集的内容并无文字记录。佛陀弟子阿难尊者一日在竹林中听到比丘颂 偈:“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上前 告诉他们:“佛的意思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 解了之。’”因为比丘使用方言使口音发生了变化,就变成“不见水老鹤 ”了。 有一部分能够背诵经文的比丘,他们并不理解经文的深刻含义,或者 知之甚少,便漏掉和更改了原句中的某些字句。结果造成一些佛法在有文 字记录之前,就已经被歪曲了。随着佛教流传地区的不断扩大,用文字来 记载佛经已经成为必须。 一般认为,第一次正式文字版的佛经,是在佛陀涅槃后400年左右,也 就是第四次结集时产生的。初期的文字版佛经,主要记载佛陀对弟子的教 授,而后期是在公元2~7世纪在印度各地渐渐结集而成的,是以记载诸佛 、菩萨的观念为主。 如何判断佛经四依法和三法印 众所周知,佛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是极其复杂和曲折的,在其几百年 的流传过程中难免发生错误。要判断一部佛经究竟是不是经典,主要依据 “四依法”和“三法印”的原则。 四依法:学习佛法,佛经的准则 佛陀教导弟子,当他涅槃后,嘱咐后世的弟子要谨遵“四依法”。这 个“四依法”就成为后世弟子学习佛法和佛经的准则。 所谓“四依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依智不依识。 依法不依人:法就是指佛经,意思是说学习佛法要以佛经为标准。 依义不依语:意思是说学习佛法要以教理教义为标准,而不能以其所 说的形式作为标准。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意思是说真正能了生死、脱轮回、断烦恼、生智 慧的才是了义经典,这样的经典才是真正的经典。 依智不依识:这里指出了佛法及佛经的修学态度,智就是理智,识就 是感情,意思是说修学佛法要理智,切忌感情用事。 三法印:佛经是否了义的标准 佛陀提出“三法印”的标准,让他的弟子们来判断一部佛经是不是了 义佛经。法印是指法的章程,“三法印”就是指佛法的三个特征。若一部 经典符合三法印的三个特征,就表明其是佛陀的真说;反之,就不属于正 确的佛说。 所谓“三法印”,具体是指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涅槃寂静印。 诸行无常印,是说世间一切现象无时不存在于生灭的变化之中。 诸法无我印,是说世间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 涅槃寂静印,是说众生所追求的目标是灭除一切生老病死的痛苦,而 后获得涅槃。 “三法印”是判断佛经的重要方法。若与“三法印”相背离,即便是 佛陀亲口所说,也不是了义佛法。反之,即便不是出自佛陀之口,也可以 归为了义法的范畴。 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