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军事谊文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9.18
折扣购买: 品三国学用人--写给领导的书
ISBN: 9787801508591
熊德辉,男,1963年11月出生,江西丰城人。现任武警武汉指挥学院教研部教授,技术七级,大校警衔。系武警湖北总队院校系列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委员;武汉指挥学院专家咨询组成员、学术委员会成员、本科生导师、教学督导组成员。历任战士、排长、政治指导员、政治教导员、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训练部部长等职。先后在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曾参与两个国家级课题科研工作;参编武警部队统编教材二部;获武警部队优秀军事理论成果三等奖一项;2009年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
刘备,字玄德,蜀汉昭烈皇帝,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县)人。生于公元 160年,卒于公元223年,享年63岁。他是三国时期蜀国的开国皇帝,于公元 221年至223年在位。 刘备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论辈分,他是汉献帝如假包换的远房叔 父。这一点是汉献帝通过查文献资料亲自考证了的,一点也不带假,汉献帝 还当面叫过他皇叔。 在此之前,刘备经常在人们面前自称是汉室宗亲,由于没有得到权威部 门的论证,难免有人对他的身份产生怀疑。自从皇上对他的身份进行了专门 鉴定,而且亲口称他为皇叔后,他这个帝室宗亲的出身就具有了权威性和合 法性。自从有了皇叔这个称号,他的政治地位便与日俱增,声望日益提高。 后来人们干脆不叫他刘豫州之类的官名了,而是直接称他为刘皇叔。这样, 刘皇叔就成了刘备的别名,也是戴在刘备头上一个耀眼的光环。 别看刘备是汉室宗亲,可他的一生却是坎坷的一生。他少年丧父,孤苦 贫困,与母亲靠贩鞋子、织草席为生。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经常受人接济 。后来,在同族一个叫刘元起的叔叔资助下,他读了一些书,结识了一些有 家庭背景的同学。他的老师卢植、郑玄都是当年的名士,后来还在朝廷做了 高官。 可能由于刘母没有像孟母一样三次搬迁,结果刘备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 惯,不仅学习不努力,还沾染上了一些吃喝玩乐、声色犬马的坏毛病。结果 学业荒废,没有通过读书取得功名,毁了自己的仕途前程。 后来,他在老师卢植的手下工作了一段时间,可能是由于工作不太认真 ,或是其他原因,不久便失业了,只落得个子承母业,贩履织席为生了。 有史以来,在太平盛世中,不好好读书的入是很难有发展前途的。孔夫 子曾经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平时期,人才的 竞争是最大的竞争,而人才的脱颖而出,靠的是读书学习。只有通过读书学 习,才能有开阔的眼界、渊博的学识、缜密的思维,才能提高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们都十分注重教育,采 取“学而优则仕”的政策鼓励人们去读书学习。一些穷苦的学子们,为了改 变自己的命运,也只能盼望“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美好愿 望的实现了。 可是刘备不是一个好学生,当别的同学通过读书有了自己的前途,做了 大官时,他还穿梭于市井之中,为一日三餐奔波劳累。他的同学公孙瓒就是 通过读书走上仕途,直至当上了北方四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不好好读书的人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前途呢?那也不尽然,他们需 要等待时机,等待有利于他们展示才华的时机。在乱世之中,有枪就是草头 王。谁的武功高,谁的拳头硬,谁的嗓门大,谁的人马多,谁就有说话的权 力。因此,在社会动荡时期,那些不好读书的武将们冲锋陷阵,就成为时代 的主角,而读书人只能充当谋士,成为时代的配角了。 刘备的发迹就遇到了一个“极好”的时机,这个时机就是张角领导的“ 黄巾起义”。如果不是遇到“黄巾起义”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刘备 可能会终其一生从事贩履织席的事业。当然,他也有可能成为鞋业贸易公司 或编织企业的董事长和实业家。 所谓乱世出英雄,“黄巾起义”给刘备带来了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他 利用朝廷招兵的机遇,充分发挥自己喜好结交朋友的天性和天生的领导才能 ,结识了两个志同道合的哥们儿——关羽和张飞。在与这两位草莽英雄的结 交中,刘备充分利用自己极具煽动性的思想工作艺术,彻底征服了关、张二 人。他们三个人一拍即合,在张飞家的桃园中结义为异姓兄弟,开始了自己 的征战及政治生涯。 由于在剿除“黄巾起义”中立有军功,刘备被朝廷任命为一个副县级领 导干部——安喜县县尉(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局长兼驻地军事长官)。可是, 由于他得罪了朝廷负责考核干部的特派员,加上世道不太平,军阀混战使整 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他当安喜县尉时间不长,就失去了官职,于是又 到处征战。 刘备的征战及政治生涯是颠沛流离的,没有自己稳固的根据地,经常寄 人篱下。他先后投靠过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 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为军师,在诸葛亮的帮助下,率军攻占了荆 州、益州、汉中,自立为汉中王,并于公元221年正式称帝,是为昭烈皇帝 。 刘备成亦用人智慧,败亦用人智慧。当他的事业到达顶峰时,他疏远了 军师诸葛亮、老将赵子龙,不听诸葛亮及赵子龙等人的劝告,执意要为关羽 、张飞报仇,率领举国之兵进攻东吴,结果被东吴年轻的儒将陆逊一把火烧 得大败,退走白帝城。由于悔恨交加,不久病死于白帝城永乐宫,享年63岁 。后人称他为刘先主。 从历史角度来看,“天时、地利、人和”被看成是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刘备从一介穷困潦倒的平民百姓到一个开国之君,尽管其有“汉室宗亲” 、“帝室之胄”的政治资本,但与曹操的“天时”、孙权的“地利”相比, 刘备只占有“人和”。 “天时”和“地利”的优势可以通过客观原因获得,相对来说要容易些 ,而要得到“人和”这个优势,必须依靠自己的主观努力,并付出高昂的代 价才能得到。 要实现“人和”的目标,首先自己必须树立一个正人君子的光辉形象。 一个人要做一个小人是很容易的,小人可以时常以真实面目示人,不拘 泥于小节;小人可以想唱就唱,想跳就跳,想耍赖就耍赖,想行凶就行凶, 不必计较个人的形象。如,董卓可以公然烧杀抢掠,欺压皇帝,淫乱宫廷; 曹操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吕布可以 乱认义父,成为三姓家奴。小人做了坏事别人不会对他的行径感到吃惊和厌 恶。如果小人对自己的罪恶行径有所悔改,还能博得别人的理解和同情,甚 至换来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好名声。因此小人可以过得随心所欲,轻 松潇洒。 而要做一个正人君子,却是非常累的。正人君子要得到他人的爱戴和拥 护,就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甚至要忍辱负重。既要克制自己 物质与精神的欲望,不敢去享受他人所能享受的奢华生活,又要克服自己人 性的弱点,向人们展示自己仁爱、公正、仗义的优长;既要始终以正人君子 自居,时刻保持良好形象和一个好人的名声,又要违背心愿,长期戴着一副 假面具示人,把人性的欲望和痛苦深深地埋藏在心底。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