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纳德·科斯传(精)
作者简介
斯蒂文·G.米德玛(Steven G.Medema),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经济学教授,2009—2010年曾担任美国经济学史学会主席。主要研究方向为20世纪经济学史。
内容简介
科斯还记述了自己在11岁时被父亲带去见一位颅 相学家。说来奇怪,这位颅相学家似乎精准地预测了 科斯的未来。科斯这样描述自己的这段经历: 在颅相学家那本印满各种性格总结的小册子中, 他为“科斯少爷”(Master Ronald Coase)挑选的那 一则是这样写的:“你足够聪明,而且你也自知这一 点,虽然你可能低估自己的能力。”相签上还说:“ 你不会像一条病鱼那样随波逐流……你享有巨大的精 神能量,不会成为他人操纵下的被动工具。虽然你能 够与他人合作或为他人工作,但在你自觉优势的领域 ,你更愿意独立思考和工作。然而,决断力更强一些 会对你有好处。”相签上所推荐的职业是:“科学与 商业、银行业、会计。”(Coase,1991,p.2) 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位颅相学家的预测还是比 较准的。更有意思的是,相签上推荐给科斯的业余爱 好是园艺和家禽饲养,这也许预兆了科斯在“社会成 本问题”(1960)中所举的著名的农场主一牧场主案例 ,以及他与罗纳德·福勒(Ronald Fowler)合作的“ 生猪周期”(hogcycle)研究。 科斯成为经济学家并非顺理成章。在不止一个场 合他都提到,他的成功是其求学生涯中“一系列偶然 因素的结果”。这个说法相当正确,我们下面就会对 此给出证明。考虑到科斯对市场功效的强调,我们不 妨把这一系列偶然因素解释为是受一只“看不见的手 ”的指引。 科斯小时候饱受腿疾之苦,不得不在腿上装上铁 件(wear irons),并因此进入当地一所残疾人学校。 直到12岁,他才被授予奖学金到基尔伯恩文法学校 (Kilburn Grammar School)注册入学。1927年,科 斯在基尔伯恩文法学校通过了大学录取考试,其中化 学和历史成绩突出。科斯在基尔伯恩文法学校又待了 两年,学习伦敦大学的校外中级(intermediate)课程 ,这使他得以二年级学生的身份进入大学。紧接着, 他面临着学位专业选择的问题,正是从此开始,“一 系列偶然因素”开始发挥作用。 中学注册入学的年龄一般是11岁,但科斯错过了 当年的入学考试,从而使他在基尔伯恩文法学校的入 学被耽误一年,错过了学习拉丁文的机会,由此使他 不能在大学里攻读自己喜欢的历史学位,因为拉丁文 是攻读此学位的必要条件。于是,他转向自己擅长的 另一个领域:化学。但这段学习经历非常短暂,因为 他发现学习化学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不符合自己的口 味”(Coase,1991,p.4)。最终科斯不得不转向他“ 在基尔伯恩文法学校所剩下的唯一能从事的专业学位 ——商科”(Coase,199l,p.4)。奇怪的是,科斯当 时是一名社会主义者,他认为商科学位的必修课程之 一——经济学会相当有趣。在准备中级考试期间,科 斯选修了经济学、地理、法语、英国经济史和会计学 。通过考试后,科斯于1929年10月进入伦敦经济学院 (LSE)继续攻读商学学士学位。 正是在LSE求学的第二年,科斯通往职业生涯的 路径发生了改变。1930年,LSE任命阿诺德·普兰特 (Arnold Plant)为商学教授,科斯参加了他的研讨班 。普兰特很快就对科斯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选修过他(普兰特)的工商管理课程。但在终考 前五个月我参加了他的研讨班,正是他在研讨班上的 讲话改变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给了——我有关经 济运行的看法。普兰特的话使我了解到亚当·斯密的 “看不见的手”,并让我意识到价格体系是如何来协 调一个竞争性经济系统的。但是,他对我的影响并不 仅仅是思想方面的,与他的相遇改变了我的一生。 (Coase,1991,p.4) 事实确乎如此。在参加普兰特的研讨班之前,科 斯对经济学的唯一一次真正接触发生在基尔伯恩文法 学校备考中级考试时。事实上,在LSE期间,科斯连一 门经济学课程也没修过。但科斯对此并未感到遗憾, 相反,他认为“这使我在思考经济问题时是自由的, 假若我修过经济学课程,我可能就不会提出这些有关 的经济问题了”(coase,1990a,p-3)。科斯是撞上 了经济学,而不是深受经济学的熏陶——这也许能很 好地解释他为什么会提出那么多独特而原创性的见解 。 1931年,科斯通过了LSE终考,但为了获得学位 他仍需在学校再待一年。于是他不得不考虑第三年应 该做什么。他决定学习工业法,以获得一个经济学理 学士学位。如果这项计划顺利实施,科斯毫无疑问会 成为一名律师。然而,学校授予他一笔1931—1932学 年的欧内斯特·卡塞尔爵士游学奖学金(Sir Ernest Cassel Traveling Scholarship)。他把这个奖项归 功于普兰特的影响力。他决定去美国考察产业结构, 尤其是考察不同产业之间的组织结构为何存在差异。 “尽管当时我毫不自知,但我正走向成为经济学者的 道路”(Coase,1991,p.4)。正是这项研究——在他 还是一名大学生时所从事的研究,使他获得了深刻的 洞见,这洞见最后演变成日后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 尔经济学奖嘉奖的文章之一——“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the Firm,1937a)。 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