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天山路——东天山吐鲁番古道考察与研究
作者简介
巫新华,1963年生,博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疆考古队队长。发表论文《昆仑、天山与天命的文化一致性》等。出版专著《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察与研究》《驼铃悠悠: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走进中国西部的探险家:斯坦因》《天山女神:康家石门子岩刻画文化探新》等,译著《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新疆古代佛教艺术》等。
内容简介
第二节 丝绸之路定义之我见 “丝绸之路”指在人类文明的孕育、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发挥 了交流、互动,进而推动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发展并起决定性作 用的亚欧大陆东西方古代交通路线和相关地理文化区域。丝绸之 路,其实是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的约定俗成之说。它首 先是作为古代亚欧大陆陆上连接东亚、南亚、西亚、欧洲和东非各古代文明的路线与道路,而古代新疆恰恰是地理上沟通或完成 亚欧大陆东西方文化、政治、经济交流的唯一桥梁性地域。也就 是说上述区域古代文化陆路沟通渠道必经以新疆为代表的中亚地 区,而且是唯一通道。 正是因为新疆是这样重要的财富汇聚通道地区,历史上才会 出现频次极高的反复争夺与反复易手。中国古代各王朝只要是有 声有色、影响遍及亚欧大陆的,无不以控制和经营西域为重。原因非常简单,因为亚欧大陆的古代陆路交通除了新疆别无他路可走!新疆的唯一性地位是由亚欧大陆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从亚 欧大陆地形图可以清晰地看见,帕米尔高原以南:喀喇昆仑—青 藏高原、云贵高原、澜沧江—湄公河河谷、热带丛林等天然险阻 完全制约了亚欧大陆古代较大规模的陆路东西方向人群迁移与商 贸物流活动。整个东亚与其他亚欧大陆地区的沟通从南向北看, 只有帕米尔高原通道和昆仑山北缘通道成为亚欧大陆中部南端的唯一大通道。再向北,天山、阿尔泰山这两条东西走向的大山脉自然成为第二、第三大通道。阿尔泰山以北则是酷寒的西伯利亚 寒区落叶林与沼泽分布带,完全不适宜亚欧大陆古代人类大规模 东西向往来。如此一来,亚欧大陆中部地理区域,只有古代新疆是唯一能够自东西方向沟通中国与其他文明区域的通道地带。 “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 19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其地理名著《中国》中首先提出的。此后,因丝绸是亚欧大陆古代东西方贸易最著名,也最重要的商品,学者把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互动发展的所有区域都包括在丝绸之路所在亚欧大陆古代交通的范围内。于是“丝绸之路”名称成为从中国出发,横贯亚洲,进而连接欧洲和北非的古代交通路线的总称。 无可替代的重要性 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历史 进程中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动脉,也是亚欧大陆主要古代文明发展昌盛的主要动因,因而广泛地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三大陆的通道, 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中心。丝绸之路犹如人体动脉一般把古代中国、阿富汗、印度、阿姆河和锡尔河地区(河中)、伊朗、伊拉克、 叙利亚、土耳其、北非等地区文明连接起来,并使之相互依存地发展起来。 其次,丝绸之路是孕育世界主要文明的温床。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条道路的末端部分曾经分别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两河文明、波斯文明、花剌子模文明、 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许多著名的古代文明。还出现了祆教、犹 太教、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等影响巨大的宗教。这 些宗教向东西方传播并给予各地文化以极大的影响。 再次,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出现在丝绸之路 沿线的文化,或经民族迁移(包括战争),或依靠商队传播至东西方各地,同时又不断接受着各种不同的文化,促进了各地文明的发展。 最后,丝绸之路具有中国文明的原生性!丝绸之路出现的原因,在于亚欧大陆其他文明区域与东亚文明核心——古代中国的 交流沟通。相关研究表明,亚欧大陆最早只有两个文明核心地区:一个是中国,大概在一万年前开始的;另一个是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差不多同时代开始的。这两个文明的核心内容完全不一 样:东亚中国的是粟黍、水稻的种植和猪、狗的驯养;西亚则是 小麦、大麦的种植与黄牛的驯养。 早期物种传播始于公元前5000年左右,完成的时间不迟于公 元前 1500年。起源于西亚的大麦、小麦等“近东”作物来到了中 国东部地区,原产中国的粟和黍传至西欧,水稻种植的范围由东亚扩大至南亚和东南亚。北非的高粱和珍珠粟出现在印度,印度 的瘤牛传播到中东。公元前 1500年,小麦和黍(分别产于西亚和东亚)的分布范围已经覆盖了整个欧亚大陆:东至太平洋、西至 大西洋、北至欧洲各国和中亚山地,南至印度洋。这就是史前丝绸之路的成果!最早的丝绸之路其实就是距今一万年前后,东亚、西亚的早期农业文化慢慢地向世界各地传播的路线,因而中国文明具有非 常明确的丝绸之路原生性。中国起始就是人类文明的高地,是丝 绸之路的最重要核心通道区域。如此一来,中国历代王朝必然重 视西域和控制经营西域便可以理解,晚清在积弱积贫,面临列强 全面侵凌,朝廷趋于衰亡之时收复西域设置新疆省便也由此。 正是由于以上方面的作用,现在举凡古代交通路线,便以丝绸之路称之的习惯,其实是对这一名称的误解。 实际上,丝绸之路很早就存在于以亚欧大陆为主体的古代中国与西方各地区之间。不过早期彼此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基本上都不是有意识地直接或间接进行的,交流过程的完成大都经过诸多地区转手后方得实现。由于转手地区过多,交流速度十分缓慢,且代价极为高昂,再加上有些地区或势力有意控制和垄断某 种物品(或商路),这对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无疑是一种巨大阻碍。早期的丝绸之路完全是各自然地理区域之间自然状态下民间意义上的物质、文化交流之路。 早期丝绸之路上的中西交通仅存在于局部地区或某些地区之间。这类交流因其处于自然状态,只是以类似于“二传”的方式 从一个地方倒手到另外一处,速度极慢。比如,早期物种粟、黍、 小麦、大麦等的种植传播遍及亚欧大陆居然用了几千年。而中亚地区,塞人从北向南、向西的迁徙,波斯居鲁士二世和马其顿亚 历山大大帝入侵中亚,叙利亚塞琉西王朝对中亚的统治,大夏对 中亚南部、阿富汗北部和印度河上游地区的统治;在西亚和地中海沿岸,波斯帝国、安息王朝和罗马的扩张及其交通网的建立和 一系列的贸易活动等,都说明上述地区之间的交通早已有了相当 的发展。 再者,大月氏(塞种)和乌孙的西迁表明,从中国的河西走廊经天山到中亚的交通路线也早已为人所知。不过,从宏观上看,早期丝绸之路在中西方之间,塔里木盆地由于被高山环绕, 遍布戈壁和沙漠,道路艰险,黄沙漫漫,千百里一绿洲,难于与 外界沟通,基本上还处于封闭状态。同时河西走廊、天山北麓至中亚一线,大部分草原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尚处于不同的渔猎畜牧生业阶段,缺乏移动贸易的能力,加之地理距离过于遥远,所以 不便通行。距今约 5000年起始,亚欧大陆草原地带驯化了马。马 的使用与驯化技术的传播使各种史前优秀文化成果(比如物种) 传播进入快车道,但是人类文明的文化成果仍然是逐一地区、逐一人群的二手传播。在张骞凿空汉武帝经营西域之前,道路又被 匈奴阻断,所以当时中西方之间物质文化的交流基本上不是主要 文明区域一对一直接进行,而是通过第三方、第四方二传、三传 进行的。前些年罗布泊地区发掘的小河墓地,因其文化内容之特 殊、完整而闻名于世。而其文化内容之简单、所表现的文明发展 程度之低下,正是自然状态下亚欧大陆古代交通的反映。 …… 第四节? 西域十字路口——吐鲁番 新疆——亚欧交通关键点,史接千载,路通万里。亚欧大陆 唯一四个方向直接连接东亚、西亚、南亚、中亚几大区域的便是 新疆。新疆古代文化最大特征为与世界所有著名文明的关联性, 亚欧大陆各主要文明的发生、发展取决于东西方文明的相互沟通 与交流。作为通道区域的新疆,自然也就成为亚欧大陆所有著名 古代文明的通过场所和文明标本保留地,从这个角度看,新疆古 代文化可以说是亚欧大陆所有著名古代文明的亲戚。 新疆的极限资源? 新疆这个文明关联区域不仅仅是文明的中介,而且实质上推动着各个文明区域文化的发展。甚至也可以说 人类近现代文明的产生过程中,新疆这样的文明中介区域厥功至 伟。新疆这个“亚洲心脏”既是古代中国人西出的门户,也是横贯亚洲大陆的交通线的连接处,曾经在人类各地古代文明发生、 发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和亚洲腹地的地理位置,使得新疆拥有 全世界独有的极限特点。首先是自然环境极限:这里有世界最高山峰、最高最大的高原、最大流动沙漠、世界第一旱级、最著名 的高原走廊等无数险阻。其次是人文极限:是世界上关联所有人 类古代文明的文化中介之地。 新疆具有全球最具特点,最好的人文、自然资源财富。只要 新疆人能够眼界开放、胸怀开阔,将拥有文化创新和旅游开发的 无限空间。 西域十字路口? 吐鲁番正是古代中国经西域沟通西方,以及 西方通达我国所必经之地。研究这一地区古代交通路线,对进一步研究西域的交通路线和古代经营西域诸多涉及交通之大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问题的解决,也对了解围绕这一地区发生、进行的商贸和宗教文化等活动大有裨益。 吐鲁番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仅从这里遗存的用 多达22种语言文字(从希腊斜体字到叙利亚文,直至汉文)写成 的出土文书来看,不计地区性宗教,仅就长期信仰的世界性宗教 而言就有四个:佛教、基督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可以说,这个绿洲的历史、文化充满了国际性。不过,如此丰富多彩的文化 面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由中国精神支配的文化。 几乎没有哪一片绿洲,在文化面貌方面像吐鲁番这样丰富多 彩。吐鲁番位于西域东西交通与南北交通的交会点上。从敦煌出发进入西域中道,无论经过楼兰地区还是经过哈密地区,吐鲁番 都是必经之地。吐鲁番位于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东邻哈密盆 地,东南接敦煌地区;西达伊犁河流域,西南连通焉耆盆地;北 越天山沟通天山以北地区。其贯通天山南北的山间孔道自古便是 连接天山南北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两大盆地和昆仑山、阿尔泰山两大山系的重要通道。吐鲁番地区是汉代西域北道干线必经 之地,同时又有数条道路连通西域南道,地理位置极为特殊。因此,吐鲁番地区自然成为古代西域南北往来、东西交通的要道和 十字路口,也就十分自然地成为多种文化的相会地。 吐鲁番的一切历史文化成就,都源于它作为丝绸之路门户重 镇的地位,都与吐鲁番沟通天山南北 “吐鲁番的许多古道自从失落之后,就未曾再被人触及。沿着大唐将士和高僧玄奘的足印,在领略大患鬼魅碛的大漠孤烟、驼铃悠扬浪漫之同时,感受和体会大海道‘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咸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的严酷;还将在乌骨道上穿行山险石粗、危岩壁立、唯通人径、马行多损的深山峡谷;于他地道翻越伸手触天、冰川如练的白山雪岭之时,在天山冷月映照之下,听雪鸡啼鸣,看山羊奔走,欣赏松林如海、涧水凌冽的塞外奇景。通过追溯吐鲁番的壮美历史,给人以历史的真实感、亲切感;置身于丝路古道,与古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