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语文/核心素养名师课堂

生命语文/核心素养名师课堂
作者: 熊芳芳
出版社: 漓江
原售价: 39.80
折扣价: 29.90
折扣购买: 生命语文/核心素养名师课堂
ISBN: 9787540780937

作者简介

熊芳芳,“生命语文”首倡者、“微写作”创始人、多家核心期刊封面人物及专栏作者、2018“阅读改变中国”年度点灯人、“百年中国语文人”、多部名师研究丛书收录的10位名师之一。多次获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入选第五届中国教育创新成果公益博览会。《教育家》《中国教师》《语文教学与研究》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人物专访,并深度报道其所倡导的“生命语文”。曾获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第一名,四次获全国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录像课《行道树》曾在中国教育电视台西部教育频道《走进新课程》栏目播出,应邀赴新加坡及国内各地讲学400余场。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40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文章500余篇。

内容简介

生命语文关注的三大问题 [1]用语文唤醒生命意识 所谓生命意识,就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具有对客观事物进行解读、摄取、表现和改造的潜在能量的灵智和欲求。我们的祖先是有着很强的生命意识的。就说夸父逐日吧,它的产生流传,反映了先民内心的渴望与天真的追求。“日”在先民的意识中是作为时间的意象而存在的,时间又是生命流逝的标志,在单纯而模糊的思想中,追赶上了太阳就是超越了时间,阻止了生命的终结。这种强烈的愿望终于凝生为夸父逐日的幻想,借助想象的翅膀开始了人类生命幻想的初次飞翔。人类为表现自身的生命意识而产生了神话,开启了中国文学深远的生命源头。 生命意识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省思,以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思考等。生命意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与基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良好素质,但对于身心尚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这只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有待教师去唤醒。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1.教育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 首先教育学生认识生命:①利用人文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物质基础;④利用环境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与环境的互动与相互丰富的可能性。通过帮助学生认识生命,进而欣赏生命的丰富与可贵。并协助学生学习如何珍惜生命与尊重生命,引导学生用爱心经营生命及思考生命方向。 2. 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欣赏自己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生命的特质,学会欣赏自己,建立自信的人生观。一个人只有学会了欣赏自己,才能在面对任何打击时总有自信,失败却不至绝望,跌倒后仍能爬起。 学会欣赏自己是“人格完善”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教师不仅要学会适时地称赞,还要善于利用课文中的相关内容随时进行“自我欣赏”的教育:①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独特性,努力去做自己。②引导学生努力从各方面找出自己的真实自我。③鼓励学生开发潜能,从而建立自尊与自信。 3. 教育学生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 能够发现别人的美,是一种智慧;能够承认并欣赏别人的美,是一种豁达。这世上的万事万物包括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但有一点不得不承认,那就是他们各有各的优缺点,谁也无法替代谁。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成了一个一个的个体,有了他们各不相同的个性。这世界也才因了他们而变得丰富多彩。学会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②利用社会知识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社会基础;③利用自然知识帮助学生认识 [2]用语文丰富生命内涵 老子认为,理想的人生必须具有超远而充实的生命内涵,这是人生的根基之所在。唯有生命内涵丰富化,才能展现健康成熟的自我肯定,亦才能展现不孤立、不封闭、不排他的整体社会之文化特色与精神。语文教育应当追求引导学生懂得自爱、爱人,能尊重生命,有生活品格,一点一滴唤醒学生去重视分数、物质、流行、社会狂飙以外的生命内涵。 剑桥大学有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教育问题孩子的过程,是把“动物”转化为人的过程,是把一个只知道吃喝住穿等生理满足的低级行走的、让动物属性占上风的人培养成有丰富生命内涵的大写的“人”。 怎样才能算为是有丰富生命内涵的大写的“人”呢?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要素: 富自己的生命内涵。造开放的心灵,是使自己拥有无限可能的前提条件,进而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 1. 丰富的内心世界 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是个性和谐全面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标志。日本于1989 年改善教育课程的标准,修改后特别注意四个基本方针,其中第一个方针就是“培养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坚韧不拔的人”。 我们现行的新课标中也提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接触各种情感经验和形式,启迪心智,要让学生体会各种各样的情感经验,使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拥有感情丰富的内心世界。 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人文性、思想性、移情性等特点,使得语文教师在塑造学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承担着更多、更重要的职责。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尽量用自己丰富的情感和美丽的内心世界去诱发、引导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自身人格发展中的能力、智慧,并具备好奇心、同情心、同理心、同感心、想象力等精神素质。 2. 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它承载着传递文化知识和开发人的潜能,扩大人的生命内涵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文化起着独特的社会作用,各种文明成果均以文化来传递、延续。放眼世界,儒家文化孕育中华一族,佛教文化滋润南亚文明,伊斯兰教开创阿拉伯文化,基督教文化组成欧洲文化。各种文化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浸润至世界每一个角落,穿过一个个世纪,影响着一代代人。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反映了当时人类的思维与情感,它们并非求得认同,而仅在于表现,表现他们的生命体验,表现他们的人生追求。 这种表达不仅能告诉我们某种“认识”,更是呈现了一个时代中无数个现实的生命个体。文化的背后是“人”,“人”的前面不是“认识”,而是“生命”。因此,如新课标所言:“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涵泳于古今中外的文化洋流,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其生命成长来说,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 多彩的生命体验 “体验”一词最早出现在德国的文献中,在19 世纪70 年代才成为与“经历”这个词相区别的惯用词。从哲学角度来看,“体验”概念包含的不仅是“原始的经历”,其中还存在着与生命的内在联系。现代技术与文明正在使人类的神经末梢与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类的生存形式越来越丰富,然而,生存形式的丰富并不等同于生命内涵的丰厚。 在语文教育中,应让学生有机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拓展自己的生命空程运行中不断获得发展自己的动力。 在生活中体验:新课标中指出,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教师要注意拓展学生的人际交往空间和现实生活空间,使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充分体验生活的乐趣。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想象、创造的天地,让学生在充满灵感、充满激情、充满理想的生活过程中,生命体验得到充实和丰富。 [3]用语文提升生命质量 刘再复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多年,于2000 年9 月至2002 年10月,在香港城市大学任客座教授。他曾在一次演讲时指出:21 世纪应踏入教育学的世纪,重新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教育的第一目的,在提高生命质量,培养优秀的人性。新课标中也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爱国主义感情”,“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 提升人的生命质量,是教育本身的职能,也是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职责,这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把教育真正当成人的教育,把学生的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的层次,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内化与生成,更要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与价值的提升。如何用语文提升生命的质量,使学生成长为一个个有着丰富生命层面的、立体的人呢?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实现。 1. 拓展生命的宽度 有人说过:“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你可以控制它的宽度。”这话说得是十分客观又是十分乐观的,正视现实,却又坚持理想,力求让有限的生命活出无限的价值来。事实上,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以各种形式发表了这一生命宣言,如果我们能够让语文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那些宣言是能够在他们心底扎根的。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引导他们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教导他们学习正确的思考与明确的表达,并明白思考是智慧的开端,表达是沟通的源头;帮助学生理解热情能够使人永远年轻,而理性能够让人走向成熟,引导学生用热情去拥抱生活,用理性去思考生活;教育学生认识团队精神的可贵,理解竞争意识的重要;促进学生与社会环境的互动、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帮助学生建立四海一家的观念,能关心每一个地球人;引导学生思考“小我”与“大我”的关系,理解社会正义,关心弱势群族,学习调和小生命与大生命…… 2. 锻造生命的厚度 生命有了厚度,才有了分量,也才能经得起敲打。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哪一篇不是作者丰富的生命积淀?哪一篇不是作者醇厚生命的再现?用心学习他们的这些作品,锻造生命的厚度,才算是不辜负了语文,也不辜负了生命。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选择,忠于自己的选择;引导学生认识勇气是一种魅力,信念是一种动力;帮助学生分辨变与不变的道理,借着环境的变迁而成长,在各种境遇中磨砺自己的生命,教育学生珍惜拥有的今天,追求梦想的明天;引导学生勇敢地面对逆境,冷静地面对顺境,学会在经历中丰富生命;教育学生认识诚实守信是为人的准则,而随机应变是处世的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坦然可以安心,务实可以致远,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才算没有浪费生命,能够认识自己的局限,也才能超越自己的局限;帮助学生认识我们不能选择结果,但是可以选择过程;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心灵,不盲从,不媚俗,不拘泥于陋习陈言,不屈从于世俗成见,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命能力和独具个性的心灵品位…… 3. 发掘生命的深度 凿井非到一定的深度是不能有水流汩汩而出的,一口没有深度的井,不仅不能滋润百物,连自身也难保全,随时都会干涸。任何一种生命,都必须达到一定的深度,才会具有很强的自我再生的能力,才能得以长存。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若是没有深度,是很难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的。而语文,可以令我们在平凡的日子里领略不平凡的生活,思考不平凡的人生。 在语文学习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认识崇高的理想和博大的胸怀对于人生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而崇高的理想,胸怀祖国、民族甚至全人类;帮助学生认识自信与谦逊并非两个矛盾的概念,而是生命中的两种美好气质; 协助学生认识良心是人的特质之一,爱心是人的高尚品质之一,理解良心的独立性及功用,了解爱心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无穷力量,培养学生正确的良心、纯洁的爱心;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个时代中的,个人对于时代有责任,有义务,有机遇,也有挑战,帮助学生确立自己在时代中的人生坐标,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命空间;教育学生懂得生的美丽和死亡的意义,教育学生活要活得充实,死要死得尊严。生死教育其实就是完整的人格教育,反省及确立自己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才能超越死亡的腐朽。引导学生在宇宙中认识生命,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借此促使德行的成长。生观及价值观,才能超越死亡的腐朽。引导学生在宇宙中认识生命,思考信仰与人生的问题,借此促使德行的成长。 熊芳芳老师“生命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经典之作 创新的教学理念,值得广大教师学习 更富有生动的课堂实录,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实践性 全面的教学理念: 内涵、目标、原则、方法的深度阐述 丰富的教学实践: 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文本阅读+课堂构建 涵养诗性、修养智性、滋养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