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

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
作者: 编者:余文国//杨军|责编:刘书焕
出版社: 文心
原售价: 33.00
折扣价: 22.20
折扣购买: 红旗渠是怎样修成的
ISBN: 978755102717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一滴水的故事 打开中国地图,它地处 河南省西北部,西依太行山 ,位于河南、山西、河北三 省交界处。它就是红旗渠的 所在地——林州市。 林州市属于县级市,在 1994年之前称为林县。 很多人并不知道,林县 在西汉时已置为县,因境内 西部有太行山支脉隆虑山而 取名“隆虑县”。东汉时,为 避汉殇帝刘隆名讳,改称“ 林虑县”。金贞祜三年 (1215年)改为林州,明 初又废州为县,改名“林县” 。 从地理上看,与河南大 部分平原地区不同,林州市 属于山区。如今的林州处处 青山绿水,一派生机盎然。 可谁又能想到,60多年前的 林州却是另一番模样。 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 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1920年大旱,大年三十, 任村镇桑耳庄村刚过门的新 媳妇王水娥接过公公桑林茂 老汉辛苦挑回来的水,可因 为天黑路滑,站立不稳,一 担水洒了个精光,全家人因 此没有水过年,新媳妇悔恨 交加,在除夕夜悬梁自尽… … 难道一担水就可以夺走 一个鲜活的生命吗?历史上 的林州真的就这么缺水吗? 据载,从明正统元年到 (1436年)新中国成立的 500多年里,林县发生自然 灾害100多次,大旱绝收30 多次,甚至人相食。这里干 旱缺水,过去经常发生旱灾 ,不仅农作物不能保种保收 ,而且经常是人、畜用水困 难。 为什么林州过去会如此 缺水呢? 从地理上看,缺水的原 因在于:境内山石林立,沟 壑纵横,地势由西向东倾斜 ,地形陡峭。大小山峰连绵 环接,导致境内形如漏斗, 很难形成稳定的隔水层和蓄 水层,流水漏失严重。 林州境内虽有河流,但 基本上属于过境季节性河流 ,平时水量不大,有时干涸 断流,而汛期水势猛涨,造 成水灾,进一步加剧了水土 流失。其中流经境内北部的 浊漳河虽水源较充沛,但水 段大都在深山峡谷中,在修 建红旗渠之前能够利用的水 量并不大。林县人只能眼睁 睁地看着漳河水哗哗地流过 ,所以大家都说“守着漳河 种旱地,守着漳河没水吃” 。 水,就是林县人的命。 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 溜:“天旱把雨盼,雨大冲 一片。卷走黄沙土,留下石 头蛋。” 新中国成立前,全县550 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人 、畜吃水困难。居民平常很 少洗脸,逢年过节,走亲戚 、赶庙会等重要日子才洗洗 脸,即便洗也只是舀一点点 水。大人洗了小孩儿洗,刷 锅洗碗用水也都是上顿用了 下顿用,今天用了明天用, 最后成糨糊了才肯让牲口喝 掉。 哪怕是一滴水,在这里 都成为最神奇、最珍贵的东 西。 有的人家试着在自家院 里挖旱井、旱池,积存雨水 、雪水,或修一些小型渠道 ,引山泉,拦河水。可遇见 旱灾,还是不得不翻山越岭 ,远道找水。 这,似乎就是林县人的 命运。 天平渠与谢公渠 当年的很多林县人经常 都得翻山越岭,往返几公里 、十几公里远道取水。一到 干旱年头,井旁的水桶排成 了长队。人们从早等到晚, 一天才挑上一担水。粗略计 算,全县人每年要把近4个 月的时间花在取水道上。群 众说“吃水如吃油”,这话说 得一点儿都不过分。没油吃 ,日子还能过;没水吃,一 天都不行。 缺水,意味着地里长不 出庄稼。新中国成立初期, 林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 有一万多亩水浇地,其他耕 地基本上要靠天吃饭。麦子 亩产仅有七八十斤,秋粮亩 产也不过百斤。林县人终年 过着“早上糠,中午汤,晚 上稀饭照月亮”的贫困生活 。 因为缺水,生活艰辛, 好多人家的孩子上不起学。 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总受地主 老财们欺侮。林县的贫苦农 民韩兴请人写春联,写春联 的趁机捉弄韩兴,上联写“ 韩大是个鳖,韩二也是鳖” ,下联“许瞧不许说,谁说 也是鳖”。过了许久韩兴才 知道。以后每逢过年写春联 ,韩兴再不求人写了,而是 自己用小酒盅在红纸上扣圆 圈当字。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