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生灵(献给孩子的科普博物美文)](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418/11/20240418110039122.jpg)
出版社: 长江文艺
原售价: 35.00
折扣价: 19.30
折扣购买: 大地上的生灵(献给孩子的科普博物美文)
ISBN: 9787570231362
作者罗张琴,江西吉水人,中国作协会员,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代表,在江西长期从事一线湖野生态观察与调查统计, 她既是一位作品质量很高的纯文学散文作者,又是一位动植物观测者、爱好者。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作家》《上海文学》等重量级报刊发表作品,更是小初高语文阅读素材的“常客”。曾获冰心散文奖等,出版图书《鄱湖生灵》获“2018年度中国作家协会定点深入生活项目”。 罗张琴以散文见长,文笔清新优美,描写生动细腻,十分擅长抓住动植物的特点神态进行栩栩如生地刻画,引经据典也信手拈来,兼具文史底蕴,是将动植物介绍科普与优美文化散文相结合的、不可多得的优秀作者。
蛙声隐隐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一场雨过后,天渐转凉,南昌城里,秋的脚步,已然“沙沙”作响。 秋日闲暇,适合看画,尤其适合看水墨中国画。两壁山涧如墨,涧中清水如奔,数只蝌蚪嬉戏,十里蛙声隐隐……《蛙声十里出山泉》 是齐白石先生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轴卷间,见大境界。其来历也颇浪漫:作家老舍爱画,尤喜齐白石先生画作,素爱藏之,齐老91岁那年,他又上门求画,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年求出了新意,即他以诗 句为题,由齐老“依题”完成。 “手摘红樱拜美人”“红莲礼白莲”“芭蕉叶卷抱秋花”“几树寒梅映雪红”,第一次,老舍给出曼殊禅师的四句诗。齐老一看,点头微笑,不难嘛,诗中暗含春夏秋冬,合在一起正好是一年四季的花卉配诗画。 到了夏天,老舍再次以四句诗求画,其中,最难一句当属查慎行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如何表现“山泉十里”有“起伏蛙声”,齐老可是足足思考了三天,才寻得灵感。灰色蝌蚪是绿色青蛙的孩子,黑色蝌蚪长大会变成蛤蟆,试问,哪个贪玩孩子的身后少得了来自父母的千叮万嘱? 作为两栖动物,青蛙是最早离水上岸的生物,其上岸时间大概可追溯到三亿年前。大体是生存环境面临极大挑战的石炭纪,气候变得干燥,沼泽地大大减少,为了适应陆地生活,青蛙不断进行自我进化:生出羊膜卵;眼睛变得大大的,视野极其广泛,并对活动物体非常敏感;有倒生的、灵巧的舌头和又长又健的后肢。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蛙实在是很能吃苦的一族,世界上 5000 多种青蛙和蟾蜍,到哪都能生存,似乎没有哪种极端环境能难倒它们。又长又健的后肢,使青蛙具有跳跃本领,有些高度可达身长的 55倍之多。我在网上浏览到一则青蛙捕食的视频,那跳跃真使人着迷,捕食之后,它顺荷梗而下的样子,冷静又酷炫,多像是一个风姿秀逸、气质出众的舞蹈演员呀。 青蛙以虫为主食。冬天,虫子太少,青蛙饱餐一顿后,开始了漫长又无欲无求的冬眠生涯。我不止一次,在水草丰茂的湿地,撞见过青蛙提前走进冬天的场景:尾部向下,头朝上,懒散而又机警地,由屁股发力,将身体一锉一锉地往沙里坠。不是加速度的“坠”,是一点一点地往下挪。我无法确定青蛙是否提前挖好了沙洞,也不知道它是以怎样的方式完成挖洞的,我只知道,它就这么一点接一点地将自己慢慢没入了沙土里。 惊蛰一过,天,暖和起来。“咕呱”“咕咕呱”“咕呱咕呱”“咕咕咕呱”,频率不一的蛙声随溪水涨起,渐渐,漫过童年的整个原野山乡。潮湿而又充满生机的蛙声,让山峦更显静默雄浑,让溪流更添欢欣清澈,田园收获的希望,在乡人心里变得无比丰厚。说蛙声是农耕文明的一个别致鼓点,一点也不过分。不过,在雌蛙的耳朵里,“咕呱”之音哪里是什么鼓点呀——从来都是雄蛙向她们发出的求爱宣言。爱的宣言,庄重绵延,宛如漆黑长夜里望之心安的灯塔之光。雌蛙循“光”而动,从冬眠的洞穴里一跃而出。 …… ★融文学性与科普性于一炉,没有一本给孩子的自然博物散文能如此优美、诗意!恨不得全文摘抄,是孩子阅读、写作的极佳素材。 ★选择科普对象新颖别致。本书以“大地上的生灵”为主题,分别从虫兽、鸟鱼与植物三个方面选取了熟悉常见但又别致、颇有文学审美内涵的对象,如蛙、蝉、螽斯羽、芦花、木槿、鹤、天鹅、白鹭等进行科普。 ★文中穿插“科普小贴士”、文化典故于其间,文史知识与生物知识相得益彰。 ★近百幅高清全彩动植物插图,赏心悦目,大饱眼福! ★作为儿童科普图书,以童年视角、童年回忆出发,充满童真童趣,更贴近孩子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