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之声:世界变革与演讲简史
作者简介
瞿泽仁,重庆人,长期从事业余写作,在全国各类刊物上发表过文史、语言、口才、英语、美食、剧本、小说等作品数百篇。其中,《声音的力量》(“演讲风云录 卷”)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演讲的破题、入题与点题》被收入2006年人教版中学教材;《语修结合论的提法真有必要吗》被收入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的《语法修辞结合论问题》论文集中;《琴——没有地址的信》被收入重庆版社《知哥知妹》散文集中;电影剧本《高原节拍》《丝路天机》《高罗佩和他的狄公传奇》获得北京市文联举办的2015年“全国 剧本入围奖”;另有多篇演讲、公关类获得《演讲与口才》《公关世界》《做人与处世》杂志社“读者评选 佳文章奖”。
内容简介
辑一 来自历史深处的变革之音 一、要将皇冠紧紧攥在自己的手中——从苏瓦松瓶子到查理大帝遗嘱 在国际活动中,各国常常依照英文字母的顺序来排序,于是人们看到,中国的序号便是第三名次的“C”。为什么是C?不说也明白,因为是China一词的首字母啊,其来源也是因为其含义是“瓷器”,西方人便称中国为“瓷国”了。 殊不知,在5 世纪的时候,法国就有过瓷器的记载了。那是一只大花瓶,只是记载不甚明了,至今弄不清那只闻名遐迩的大花瓶,究竟是属于瓷器呢还是陶器?也弄不清它是来自中国呢还是出自本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那个时候,中国历史已然进入诗歌绘画雕塑繁荣的南北朝了,不过,经历过文明进步与繁荣的古希腊罗马以后,欧洲土地又归于蛮族的天下,所以还处于氏族社会的末期——只因有了那只大花瓶,氏族社会才开始解体了…… 1 埃纳河(Aisne)静静地流淌着,如果不遇到夏日的暴雨,平日里简直难以激起一丝涟漪。 一、要将皇冠紧紧攥在自己的手中 紧傍着这条河,有一个小镇,它是那么袖珍,却又是那样有名;远远不如母亲河那样平静——中国人的世界历史课堂上,“ 中世纪”往往从它的故事开始讲起。这个小镇就是法国北部的苏瓦松(Soissons),跟它的母亲河埃纳河(Aisne)一样,它的名称也源于高卢语。在公元3 世纪,苏瓦松地区为高卢人的一支——苏埃西翁(Suessiones)部落占领,从此成为一个军事重镇,此地也就沿袭了苏瓦松这一村落之名。 那是公元5 世纪末,法兰克的军事首领克洛维(Clovis),带着他骁勇善战的士兵们,与原先罗马的大将,也是高卢人的统治者西阿格里乌斯的军队交战,并且大获全胜;以后,联军就驻扎在了苏瓦松小镇上。这个镇上的教堂里有一只美丽绝伦的广口大花瓶,就直立在那些衣衫褴褛的士兵面前,士兵毫不客气地一哄而上,抢走了它。可想不到的是,该教堂的主教和一位年轻美貌的基督教姑娘,却直冲着首领克洛维而去,他俩苦苦哀求,欲讨回那只大花瓶。或许是美人的言辞打动了克洛维,他承诺:一定会把花瓶追讨回来!于是,他将全体士兵集中起来,说是要依据传统的抽签方法来决定它的归属:“ 我也是这样,无论我能否抽到这个大花瓶,我都希望这只美丽的大花瓶能回到庄重的教堂。”抽签的结果难以预料,这一回,克洛维也失算了:抽中那只花瓶的是一个很较真儿的“ 刺头”士兵,并且他并不打算将花瓶送回教堂。克洛维傻眼了,不由怒从中起。但这名士兵并没有胆怯,他怒不可遏地挥舞着战斧,当着所有士兵的面大声嚷嚷起来: “ 你虽然是首领也只能得到自己抽中的那份东西……你的就是你的,我的就是我的;是你的你怎么处置与我无关,是我的我想怎么处置我自己做主……”嚷着嚷着,他抡起战斧猛的一下朝那大花瓶砍去,刹那间,美丽的广口大花瓶四分五裂,像花瓣一样撒落得满地都是,成了一堆碎瓷片。克洛维的心就像瓷片一样破碎了,他顿时觉得自己很没有面子。过了几天,在一次列队时,克洛维威严地走到那位打碎花瓶的士兵面前:“ 鞋带都没有系好,还怎么出征?”当士兵弯下腰系鞋带时,克洛维却抽出战斧,猛地将他的头颅砍成了两半,顿时,鲜血伴着脑浆四处迸溅,然后他将斧子一扔,冲着那具尸体讥讽地说:“没错,是你的就是你的,但是别忘了,你也是我的!”在场的所有人眼睁睁地看到了面前发生的血腥一幕,却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声。克洛维全胜——他用这般残忍的手段,破坏了氏族公社的公有制,宣布从此建立起了个人的权威。克洛维越来越跋扈,他的一个部属西阿格里乌斯,惊惧地南逃,但他被西哥特人给捉住了,他们将这逃兵套上镣铐送还给克洛维。紧接着,克洛维以此件事为借口,挥师开始东奔西讨,一举占领了巴黎和卢瓦尔河以北土地,奠定了法兰克王国的基础;而他本人呢,则从一个氏族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蜕变成了一个国王——克洛维王国建立起来,他也开创了以其祖父墨洛温命名的西欧第一个王朝——墨洛温王朝(486—751)。 当时间行进到公元9 世纪初时,在欧洲和世界历史上,一桩不可避免的划时代事件发生了。这一天,圣彼得大教堂格外庄严肃穆,装饰得金碧辉煌,随着清脆的教堂钟声响起,在赞歌和琴音的伴奏下,教皇利奥三世手捧一顶精致 的王冠,给法兰克国王查理曼正式加冕了;此后,这位国王也被尊称为“ 罗马人的皇帝”。这样一来,在西罗马帝国灭亡300 多年后,在昔日的大部分地盘之上,又建立起了一个所谓的“ 影子罗马帝国”,这就是历史上的“ 查理曼帝国”。但是,在这一事件中,一直有一个千年未解之谜,那就是这到底是查理曼的要求,还是教皇的主意? 查理曼生活的年代正是西欧封建化急剧进行的时候,而他实行的政策措施也加速了这一进程,得到了新兴封建地主阶层的拥护。查理曼同时又是一位好战的国王,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他长年累月地率军四处征战,使法兰克王国的版图迅速扩大,在经历50 多次战争以后,查理曼使法兰克王国成为控制西欧大部分地区的大帝国:西临大西洋,东到多瑙河,北达北海,南至意大利中部,差不多囊括了昔日西罗马帝国的全部国土。 公元795 年,罗马教皇阿德一世逝世,在查理曼的支持下,利奥三世当选为新的教皇。利奥三世为了答谢查理曼,在罗马为他大唱赞歌,从而引起了贵族的不满。反对者们冲进教皇官邸,逮捕了利奥三世,准备将他送进修道院受刑,扬言要刺瞎他的双眼,割掉他的舌头。利奥首先向拜占庭国王求救,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他设法逃出监狱后又向查理曼求援,查理曼亲自带兵护送利奥三世回罗马,用武力平息了这场纠纷。利奥三世对查理曼感激涕零,不惜抓住一切机会报答他。800 年的圣诞节,罗马教皇利奥三世给查理曼加冕为“ 罗马人皇帝”,史称查理曼或查理大帝,也被历史学家称作“西欧之父”。查理国王在追求知识的乐趣上,无人能与之匹敌。有一群人,聚集在市场上进行交易,有两个声音特别奇怪——他们并没陈列出什么待售的货物,而是高喊着说:“ 嗨!谁需求知识,请靠近来,从我们的手上领取,因为我们出售的就是知识。”这吆喝声引起了国王的注意,于是停下脚步,询问他们是不是真的像传闻所说的那样,随身带来了“ 知识”。那两个人回答说:“ 我们两人都有知识,并且乐于以上帝的名义把它传给那些配得上寻求它的人。”查理又问他们要求什么代价,他们回答说:“ 啊,国王,我们不要任何代价,只要一个适当的地方来讲学和一些聪明的头脑来授业;另外就是要有食物可吃,有衣服可穿,要是没 有这些,我们就无法完成人生的历程。”国王听了很是高兴,嘉奖了他俩。其实,查理长期以来,都习惯于从穷孩子们中选拔那些字写得好、书读得好的,把他们转送到他的私人祷告室——礼拜堂(chapele)去,这个词起源于圣马丁的“ 斗篷”(cappa),那可真是个漂亮词儿啊:文武兼备!原来,这“ 斗蓬”是历代法兰克的国王,在作战的时候经常穿着的衣服样式,他们认为用它可以防身御敌。 查理十分喜爱罗马的圣使徒彼得的教堂,超过一切神圣之地;为此,他特意向这座教堂输送了大量的金银、宝石等财物,还赠送给教皇无数的礼物。在他整个统治期间,竭尽全力使罗马城恢复旧日的荣耀和威信,他不仅保卫圣彼得教堂,还自己出资装饰它,使它比一切其他教堂更为堂皇富丽。虽然他这样重视罗马,但是在他统治的47 年间,他只有四次到罗马去履行誓言和奉献祷词。他最后一次到罗马去的目的也不仅限于此,而是另有原因。公元 799 年,罗马贵族起事,驱逐了教皇利奥三世,还把他的眼睛挖出,把他的舌头割掉,逼得他向国王寻求保护。因此查理去罗马收拾残局,欲使惨遭破坏的教会秩序得以恢复。那年的整个冬天都住在罗马。就在那期间,他接受了皇帝和奥古斯都的称号,同时平心静气地容忍着由此而引发的敌视与愤怒。 此外他还做了一件让人怀念他的英名的事情,那就是用“ 自己的语言”为各个月份命名。在他以前,法兰克人部分用拉丁名称,部分用不规范的名称来称呼各个月份,他给12 种风取了名字,而在此之前,已有名字的风不过四种。他称1 月为冬月,2 月为泥月,3 月为春月,4 月为复活节月,5 月为快乐月,6 月为耕作月,7 月为割草月,8 月为收获月,9 月为风月,10 月为葡萄收获月,11 月为秋月,12 月为圣月。他也用风的名字代指月份,例如,“ 苏布索拉努斯”( 东),原是拉丁名Subsolanus的音译,而括弧内的“ 东”是拉丁文的本意;以下是他的 以风代月的命名:苏布索拉努斯(东)为东风;尤鲁斯(东偏南)为东南风;尤罗奥斯特尔(南偏东)为南东风;奥斯特尔(南)为南风;奥斯特罗-阿夫里克(南偏西)为南西风;阿夫里克(西偏南)为西南风;塞菲尔(西)为西风;科鲁斯(西偏北)为西北风;西尔西乌斯(北偏西)为北西风;塞普腾特里翁(北)为北风;阿基隆(北偏东)为北东风;伏尔图尔努斯(东偏北)为东北风。 在查理的生命末期,当他已经意识到年老体衰的时候,决定实行禁食,希冀通过这种自我锻炼,或者可以痊愈,或者可以减轻病势。但是由于肋部发生了希腊人称之为肋膜炎的病症,病情开始变得复杂了。但他坚持禁食,只喝点水来维持他的体力,后,他接受了圣餐。在享年72岁在位47年以后,他最终免不了一死。就在查理去世的当天,他的坟头上竖立了一座镀金的拱门,上面有他的雕像和铭文: “ 在这座坟墓之下,安息着伟大的信奉正统宗教的皇帝查理,他崇高地扩大了法兰克人的国家,隆盛地统治了四十七年。他逝世时年逾七十,时值我们主的第八百十四年,即小纪之第七年,2 月朔日的前五天。” “ 小纪”是中世纪的一种纪年单位,它更多地用于宗教事务方面;计算方法以公元312 年9 月为开始,每15 年作为一个“ 小纪”,除余之数即是现行小纪之某年,例如,公元814年,即第34小纪之第7 年。 查理也曾立下遗嘱,以便让诸妾所生的儿女继承他的某些财产,但是他的计划着手过晚,未能实现。不过在他死前三年左右,他当着朋友们和大臣们的面,把财富、金钱、袍服和全部其他动产加以分配,他请求这些人在他死后出面承认和维持这种分法。他还在一份文件里说明他希望如何处理他所分配的财产。文件的原文和要点如下: “ 最光荣、最虔诚的君王查理大帝在我们的救世主耶稣基督降世以后的第八百一十一年、他统治法兰克的第四十三年、他统治意大利的第三十六年、帝国成立后的第十一年、即小纪之第四年,以全能的上帝、圣父、圣子和圣灵的名义,订立分赠文书如次:为了明智的和宗教的理由,他把当日御库中所存贮的金银珠宝加以分配。他这样做的伟大目的是:首先,保证由他用自己的财富来恰当而适宜地散发那种基督徒们虔诚地用自己的财产所发放的布施。同时,他的继承人可以清楚地、无任何怀疑之可能地了解什么东西应当属于他们,因此他们可以毫无争执、毫无分歧地按照适当的比例剖分他的财产。因此,基于这种意图和目的,他首先把他的全部财产和动产分为三部分,其中无论是金银、珠宝或御用衣物,都可以在上文所指明的那天在他的御库里见到。然后,他又做了一次划分,把三份中的两份又分为二十一份,而保留第三份不动。后来的文学名作《罗兰之歌》,曾经以它悲壮的情节感动了中世纪 的欧洲人,不过,《罗兰之歌》实际上是记述查理对撒拉森人的一次不成功的战争。以后,查理虽然占领了西班牙东北部,却始终没能再向前推进。在几十年的征战之后,查理的帝国还是扩大到了今天的法国、瑞士、荷兰、比利时、奥地利以及德国、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区,在当时的西欧可以算是空前强大的国家了。这也就是查理为什么被人尊称为“ 查理曼”或“ 查理大帝”(Charlemagne或Charles the Great或Charlemagne Ⅰ,742—814)的原因所在,其意思就是“ 伟大的查理”或“查理大帝”。到公元834 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为争夺帝位,长期混战后,终于 在凡尔登缔结条约,三分帝国,各据一方,这就是后来法、德、意三个国家的雏形;而在此前,日耳曼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部落,也已经占据了不列颠群岛。 ?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文笔清新隽永,毫无晦涩之感。有理性又不乏温情,既温婉又不矫情。对于说理、叙事和抒情三者的分寸拿揑得恰到好处,独特而细腻的方式讲述历史,使得文章 富有历史源远流长的诗性美。 ?在题材选择上既有个历史发展的轮廓和脉络,又尽量不局限于寻常的套路,真正做到了选材真实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像拉法耶特、艾丽斯、潘克赫斯特、王尔德、洛伦佐·德·美第奇这一类容易被演讲史忽略的人物,他也倾注了极大的关注,用饱蘸着温情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个清晰的轮廓。对一般演讲史中少有人涉及到的领域也是如此,比如,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口才教育,他就努力挖掘出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和事件,无疑给了人们良多的对 的教育的思考。还有中世纪关于捉巫运动、关于 读物的法庭辩论内容,无疑也起到了开阔人的眼界的作用。公平地说,这本《金石之声》并非全面阐述说坛往事的作品,但作者的确尽其所能,选择了一些人所罕见的人与事,像 的厨师那样,烹调出了一席美味珍肴,既丰富了人的见闻,又享受到了阅读过程的种种精彩与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