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与学](https://file.mhuoba.com/shop/3/100021/picture/book/20240702/02/20240702021205907.jpg)
出版社: 上海远东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4.90
折扣购买: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与学
ISBN: 9787547620007
周亚骥,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七宝中学语文教师。多次开展区级公开课,主持、参与各级科研课题研究,在《语文教学与研究》《新读写》《中文自修》《第二课堂》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曾获上海市中小学优秀单元作业案例设计大赛一等奖、闵行区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在古诗文阅读大赛、现代文阅读大赛、上海市中学生作文大赛中获奖。 高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上海市七宝中学语文教师,闵行区骨干教师基地成员。多次开展各级公开课、展示进行主题发言,参与各级科研课题研究。曾获2021年上海市中小学优秀单元作业案例设计大赛一等奖,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上海市古诗文阅读大赛、现代文阅读大赛、中学生作文大赛、“未来杯”演说家大赛中获奖。
章 节 解 读 段落大意 第1段 说乡下人“愚”是无凭据的,乡下人与城市人的差别在知识不在 智力。 第2段 不识字并非“愚”“不愚”的标准。 第3段 比较教员孩子与乡下孩子在识字、捉蚱蜢方面的差异。 第4段 分析教员孩子与乡下孩子各有所长的原因在于生活环境的影响。 第5段 乡下人“愚”,可能是知识不及人,也可能是因为乡下无需文字。 第6段 乡下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的社区,可凭声气辨人。 第7段 乡下熟人社会,凭声气辨人,无需“报名”。 第8段 文字是接触受限时用来传递信息的记号,有时会产生误会。 第9段 文字的局限性之一在于传情达意不完整、非即时,会“走样”。 第10段 说话不需文法,写作却不能。 第11段 文字受科技冲击,存在价值成问题。 第12段 乡土社会能直接接触,就不会舍语言而用文字,所以不是“愚”。 第13段 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连使用语言都是不得已,因为语言是象 征体系,表达的只是多人共认的意义。 第14段 语言使用群体越大,语言越趋于简化。 第15段 有些特殊语言,如行话,外人难以懂得。 第16段 亲密的社群,象征表意的原料很多,如表情、动作等。 第17段 语言公式化的表达会使情意走样。 第18段 熟人交流常直接会意,所以语言是多余的,也非唯一手段。 第19段 乡土社会中文盲多,不是乡下人“愚”,而是文字并非传情达意的 必须,所以“文字下乡”未必能解决现代化的问题。 思维导图 概念解释 愚:智力的不足或缺陷。 面对面的社群:生活上互相合作的人都是天天见面(生活中多是熟人)的社 会群体。 文字:时空阻隔时传递信息用的记号,但其表情达意不完整、非即时。 语言: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 象征:附着(靠联想作用加上)多数人共认的意义的事物或动作。 行话: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 内容导读 前一章节阐释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核心观点,本章则针对“文字下乡”运动,给出了独特的看法。 晚清以降,伴随着政治革新和文化启蒙,民众对识字的需求以及向民众普及文化的呼声不断高涨。面向农村和农民的“文字下乡”逐渐成为知识精英的一种共识。如1922年,晏阳初发起的平民教育运动,以识字教育为主,号召“除文盲, 做新民”,具有强烈的社会改造色彩。陶行知先生认为平民识字的终极目标是“做新民”,平民教育应该“使人起而行”。“文字下乡”作为一种大众教育方式,旨在对民众进行“启蒙”。 1928年10月,南京国民政府颁布了《识字运动宣传计划纲要》。1929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省市“一体于最短时间内举行大规模识字运动宣传,以期唤起民众对识字读书求知之兴趣”。各地因此兴起了创办民众学校的热潮。 在对民众进行教育之先,存在于教育者心中的既有印象是“乡下人是愚的”。对此,作者开篇予以批驳。先驳对方的论据,乡下人进城的慌乱与城里小姐不识五谷并无差别,是知识而非智力问题。再批驳对方的观点,“不识字并非愚”,而 是没有学习的机会。如教授孩子与乡下孩子,在识字与捉蚱蜢上各有所长,主因是环境的影响。 此外,乡下人不识字的原因,还与文字的用处有关。第一章讲到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面对面社群,以声气交流更为方便,无需文字。而文字的产生,是时空阻隔时传递信息的记号,有着种种局限性,如传达的情意不完整、非即时性、受文法限制、易产生误会等等。 更进一步,在乡土社会面对面的社群,非但文字,连“语言”也非必须。作者认为同文字一样,语言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语言是用声音表达的象征体系,需要多人共同确认其意义,因而趋于简单,有些特殊情意无法传达。而亲密社群里 可用来交流的途径很多,直接会意比间接接触更方便、更生动、更准确。 最后,作者又回到“文字下乡”运动,表示自己并非反对,而是要辨明识字与否并非“愚”的标准,乡村文盲的并非因为乡下人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只有搞清楚这一点,才能更好地推行文字下乡,实现现代化。 本章节的说理亮点在于开篇五段关于“乡下人不识字并非愚”的驳论。驳论是指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驳论的一般方法包括驳论点、驳论据和驳论证。 驳论点就是反驳对方论点,指出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 驳论据是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论据是证明观点的依据,如果本身存在偏颇或谬误,则关涉的观点也存在问题。 驳论证是反驳对方的论证,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如大前提、小前提与结论的矛盾,对方各论点之间的矛盾,论点与论据之间矛盾,等等。 本章节的难点在于对于文字和语言作用及其局限性的阐释。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能够记录历史事件、传承文化遗产、表达复杂的思想和情 感等,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时,文字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通过文字的记录和传播,人们能够积累知识、交流思想,推动社会的进步。 文字的局限性,首先在于文字的表达方式相对固定,难以捕捉到语言的即时性和变化性。这意味着文字难以完全传达语言的细微差异和瞬间变化,有时会出现词不达意的情况。其次,文字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教育和文化背景,对于缺乏相关知识和背的人来说,理解文字所传达的信息可能会存在困难。此外还体现在其表达和理解信息的有限性上。文字和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只占我们日常交流的3%,剩下的97%的内容是我们的表情、动作、神态、声音等非语言的信息。 这意味着,仅仅通过文字来表达和理解信息是有限的,需要结合其他方式进行交流。 语言在人类交流中也扮演同样重要的角色。通过语言,人们可以传达信息、表达思想、交流情感,使彼此能够理解和沟通。语言使得人类能够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其次,人类通过语言进行思考和认知,语言的丰富度和精确度对思维的质量和深度产生影响。语言能够组织和表达复杂的思维过程,帮助人们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创造新知识。此外,语言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是社会组织的纽带,具有多重作用。 但其局限性也同样存在:语言难以完全表达个人的内心世界和复杂情感。尽管语言能够传达一定的情感信息,但在某些情况下,语言的表达可能会显得苍白无力。受限于文化背景和认知框架,语言的含义和解释可能会存在差异。人们对于相同词汇的理解可能会产生偏差,这种偏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言的沟通和交流,甚至可能导致沟通中的误解和冲突,特别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与文字一样,语言无法完全传达非言语信息,如表情、肢体动作、语调等,导致信息丢失而产生误解。 对《乡土中国》这样深奥的学术书怎么开展整本书阅读?本书撇开笼统的教学理念,从文本和训练两个方面务实展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由概念到篇章,细细讲解。教师可以借鉴内容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训练提升整本书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