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动物/全新知识大搜索

奇妙的动物/全新知识大搜索
作者: 王学理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
原售价: 19.80
折扣价: 14.30
折扣购买: 奇妙的动物/全新知识大搜索
ISBN: 978780762612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地球之初 研究生命科学,离不开生命赖以生存的地球,道理简单得很:“皮之 不存,毛将焉附宁” 地球之初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生命是怎么在地球上诞生的?……这一 个又一个鲜活的话题,几乎是在人类有了语言、学会思考之后,很容易就 想到的问题。可是,人类社会发展了5000多年,这个问题始终困扰了人类 几乎5000多年,一直到了19世纪以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才算逐渐解 开了这个谜,才算有了一个比较科学、比较准确的答案。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之初,完全不是现在的样子,宇宙也绝不等同于 现在能够观察到的宇宙。当地球自宇宙大爆炸从太阳系中脱颖而出的时候 ,它还是个表面具有几千度高温的炽热的火球。那时的地球表面到处翻滚 着火红的熔岩,整个地球如同一个沸腾的钢炉,红流滚滚、火花飞溅;地 球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出山崩地裂一样的抖动,冲天的熔岩腾起道道火柱 ,天空充满浓烈的烟尘,时而电闪雷鸣,暗淡无光的太阳躲在远远的高空 ,天昏地暗,暴风狂吹……这就是开天辟地地球刚刚诞生时的情景。 地球就这样激烈地折腾了大约10亿年,由于不停地喷发、震动和宣泄 ,大约到了距今34亿年的时候,地球内部积蓄的能量渐渐地得到释放,地 球的活动也慢慢减少了,变轻了,地球也由此温顺得多了。减少活动造成 的直接结果是地球表面温度不断下降;地球温度下降导致夹在高空寒流与 地球之间的大气层的温度随之不断下降。结果,地球表面的熔岩逐渐地凝 固了,原来沸腾的“火炉”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愈来愈坚硬的地壳。当 然,不甘寂寞的地球如果从此不再活动,不再运动,地球表面恐怕会平坦 得多,光滑得多;然而,间歇的地球活动以及地壳运动,又造就了许多山 川和沟谷,出现了峡谷和深渊。由于地壳本身阻断了地球内部温度继续向 外传递,大气层中的温度下降得十分显著,被喷发到空中的各种化学物质 在气温达到它们的冰点之后,纷纷变成固态尘埃,有的在温度下降过程中 从气态变成液态,如水。氢和氧化合成水,成为水蒸气弥漫在大气层中。 有了水蒸气也就有了雨,当天空中终于大雨滂沱,下个淋漓尽致的时候, 天空中夹杂在尘埃中的各种化合物也就随降雨来到地面。经过雨水的冲刷 ,地壳变得更加坚硬,尘埃淤积到平地,雨水汇集到川壑沟谷,久而久之 ,地球之上就有了江、河、湖、海,就有了高山、盆地、丘陵和平原。 至此,地球本身变得稳定了,虽然时而还有高山隆起、地面震陷,但 那都是局部的,后来这30多亿年间,除了生命的产生和演变,地球整体上 安静得多了,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破坏,基本保留着当初那些原始的、古老 的面貌。 生命的起源 研究生命的起源是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因为科学家判断在地层中发掘 出来的古生物距今年代依据有两条:一是根据埋葬古生物那个地层的地质 年代;二是根据化石。不同的生物有不同的化石,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 到高级,只要细心比较,就不难发现它的宗族脉络。比如用恐龙化石来描 述恐龙,使几百万年前的恐龙活灵活现地显现在人们面前。问题在于这两 条依据对生命刚刚演化而成的原生生物来讲,几乎都难成立。那么,这又 是为什么呢? 因为刚刚演化而成的原生生物,就是后来进化发展得比较复杂的原生 生物,它们只是单细胞生物,或者是多细胞群体。对于它们来说根本没有 骨骼化石之类的构造,到哪里去发掘呢? 所以,有的科学家寄希望于外星开发,认为46亿年前的地球尘埃一定 会飘到地球以外,太阳系中某个星球上,如果设法通过宇宙航行飞向某个 星球,或许会从那里搜集到地球尘埃,进而从尘埃中查出原生生物的踪迹 。也有人认为冰冷的南北两极会找到这种尘埃存在的根据,这就是后来人 类登上月球或涉足南极之后首先要做的科学考察内容之一。 科学家们在没有确凿的证据之前,根据科学推断,认为生命首先孕育 在天空。具体情况应该是这样的。 当地球初始阶段,空中充满地球喷到空中以气态存在的各种元素时, 这些元素一定包括碳、氢、氧、氮、磷、硫等。这些元素在天空中在宇宙 射线的作用下,在劈雷闪电时电火花的刺激下,不断地进行着化合,组成 新的物质。比如氢和氧结合成小水汽,飘散在空中;氮和氢结合成氨(NH2) 、甲烷(CH4),硫和氢化合成硫化氢(H2S)以及碳、氢、氮化合成氰化氢 (HCN)等。 我们知道生命由蛋白质组成,如果这些物质能进一步合成蛋白质或核 酸,那么,生命的诞生也就在咫尺之遥了。 科学家认为,在宇宙射线和雷电的作用下,氨基酸的合成是可能的。 这已被科学家所证明。1953年,美国科学家米勒根据这一推断设计了一套 密封装置,他将装置中的空气抽出,分别装入氢、氨、甲烷和水蒸气,并 连续制造闪电放出电火花,结果装置中真的检验出氨基酸。 当这些化合物和单质元素随降雨来到地面集聚到海洋时,它们在水中 聚集或缩合,形成氮碱、戊糖和磷酸,最后氮碱、戊糖和磷酸又组成核苷 酸,而众多核苷酸通过磷酸酯链连接就成了核酸。有了蛋白质和核酸,就 有了细胞形成的基本条件,许多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就是细胞膜包裹着蛋 白质和核酸,形成最原始的细胞质和细胞核。恩格斯所说“生命是蛋白质 存在方式”,道理也即在于此。 细胞 大约34亿年前,细胞就出现了,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我们叫它单 细胞生物。 开始出现的细胞很小,后来生物进化了,细胞也向不同方向演化,所 以,现代人眼中的细胞大小、形状、功能就千变万化、千差万别了。但是 ,有一点是相同的,无论生物体大小,也无论简单复杂、低等高等,组成 它们机体的最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小的细胞肉眼看不到,只有几微米,而大的细胞比如卵细胞就很大, 鸡蛋、鸭蛋、鸵鸟蛋就是卵细胞。最早出现的细胞就简单得多了,它们只 不过是被一层有机膜包着的蛋白质与核酸基因。进化完整的细胞,最外层 是细胞膜(植物细胞为细胞壁),内有细胞核,细胞核包在核膜里。细胞膜 与细胞核之间是细胞质,细胞质是蛋白质;细胞核的主要成分是染色体, 组成染色体的是核糖与核酸。 细胞虽小,组成细胞的蛋白质却十分复杂,生物体越高级,蛋白质种 类也越多。比如最简单的细菌,它的细胞内蛋白质的种类,也至少有500~ 1000种。人体细胞内的蛋白质要超过1万种。 人类对细胞的研究是在显微镜出现以后。有了显微镜,细胞不再是摸 不着看不见的东西,有了显微镜下对细胞的系统研究,细胞学便慢慢地发 展成一门独立的科学。但是,一般的显微镜还看不到细胞核内部的构造和 变化,到了20世纪60年代电子显微镜出现了,这才使细胞学研究有了长足 的发展。到了20世纪末,细胞学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变得炙手可热,就连 细胞核内染色体的组成,特别是基因也发展成各种各样的开发工程。现在 ,一提起基因工程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其实,基因工程就是细胞工 程。 研究细胞都包括些什么?简单地说主要是研究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细 胞的分裂和分化,细胞的遗传与变异,也包括研究细胞的衰老与病变等。 细胞学的发展最近又形成了几大分支,这些分支学科主要包括细胞形 态学、细胞遗传学、细胞化学、细胞生理学和分子细胞学。 运用近代物理、化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理论研究细胞生命活动,是细 胞生物学的范畴,它是20世纪60年代实验细胞学发展的新阶段。细胞化学 和分子细胞学,除研究细胞结构的化学成分的定位、分布和生理功能外(即 目前兴起的基因分布、碱基分布研究),从分子水平分析细胞结构及功能以 及这些结构间的作用、遗传性状及机制,也是研究的重要内容。 随着克隆技术的发展和基因技术的进步,细胞学必将成为学科发展的 排头兵,而细胞学研究必将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 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