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大战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作者: 刘贵军 编著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79.00
折扣价: 55.30
折扣购买: 大战略: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之路
ISBN: 9787100220064

作者简介

刘贵军,副研究员,现任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编研一处处长,国家高端智库核心团队成员。长期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编辑和党史研究工作,参与编写《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邓小平传》等重要著作,担任大型电视文献片《邓小平遗物故事》《陈云的故事》执行总撰稿。著有《两岸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对台决策与事件述实》《陈云的青少年时代》《邓小平在江西日子里的思考》等作品。

内容简介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 既“谋全局”也“谋一域”,向来是大国治理的重要课题。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社会人文差异很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国情。因此,协调区域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从过去、现在和将来任何一个时期看,统筹区域发展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发展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生产力布局经历过几次重大调整。“一五”时期,苏联援建的156 项重点工程,有70% 以上布局在北方,其中东北占了54 项。1956 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正确处理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的关系。20 世纪60 年代初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提出从战备需要出发,根据战略位置的不同,将我国各地区分为一、二、三线,以实现均衡发展。随后,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若干大工业基地、大城市集聚区以及经济协作区,它们后来成为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极、特大城市以及高等教育、科技研发基地等。 改革开放后,党中央提出让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进而带动内地发展,“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我国的这一发展战略与改革开放政策相辅相成,实施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突出东部沿海地带的经济发展,选择东部地区进行改革试点,在财政、税收、信贷、投资等政策上对东部倾斜。自20 世纪80 年代到21 世纪初,国家批准的5 个经济特区、14 个沿海对外开放城市,17 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全部集中在东部地区。国家赋予这些地区较大的自主权,向东部地区倾斜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极大地发挥了东部地区的优势和潜力,实现了东部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党中央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相继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战略决策。这四大子战略构成了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覆盖我国大陆全部国土,是全局性战略,既能平衡区域关系,又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区域的不同发展问题,有力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实施这一总体战略,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实现赶超发展;有利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焕发新生机、走向新繁荣;有利于沿海发达地区率先实现发展转型,带动其他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新轨道。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有了明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由于自然、社会、历史等原因,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任重而道远。区域发展不平衡会导致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所以必须牢固树立不断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把缩小地区差距作为一项需要持续推进的重大任务,着力解决区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推动落后地区加快发展,促进关键领域“填平补齐”;积极探索抑制地区差距扩大、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制度举措,通过市场和政府的有机协同,形成动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本书读懂区域协调发展的方法论和路线图。☆“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区域情况复杂、发展禀赋差别明显,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命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围绕“区域协调发展”是什么、为什么以及怎么做,本书从理论到实践给出明确解答。 ☆本书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路径、历程和成就做系统梳理,对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战略做深入阐释,回望过去,启示未来。 ☆作者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专家,专门从事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著作编辑和新时代党史研究工作,其写作兼顾理论深度和通俗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