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捂暖教育生活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要读一些需要“啃”的书 我以为,要想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水平在“上台阶 ”式的阅读中不断提升,就必须摒弃那些庸俗、低俗 、烂俗的书。也就是说,读书要追求精神“进化”, 最好是读需要“啃”的那种书,即经典和原著。 20世纪80年代初,我刚进大学时到图书馆借书, 我向一位图书馆理员请教:“我是新生,应该借些什 么书阅读呢?”他说:“先找一些经典和原著打基础 吧!”旁边有位教“训诂学”和“典章要籍和检索” 的老者笑眯眯地告诉我,他能从一年级学生的借书卡 上的借书记录中预测出这些学生将来的成就:毫无规 律胡乱借书的难有希望,借书卡上空空荡荡的令人叹 息,借书卡上密密麻麻的也叫人摇头。大学生的课外 阅读是其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 因而先要做一点打基础的工作。垫什么底,就会 建出什么样的楼。因此要尽量把底垫得结实一点。四 年时间不长,要选择一种省俭方式,而最省俭的打基 础方式就是选读经典和原著。我听了很感动又受启发 。 为何要多读经典和原著?因为经典和原著的思想 内涵和知识含量是非经典所不能比拟的,“经典一部 胜杂书万卷”。经典不仅仅具有无可复制的文学性, 更是著作者表达和交流的工具。经典要表达的多是作 者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他不会 刻意迎合什么,自顾自驰情抒怀,至多是等待有分量 的读者。曹雪芹在“寒冬噎酸產,雪夜围破毡”的窘 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 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经典大多关注事物的内部,触及事物坚硬的内核 ,旨在揭示生活的本质。对于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 经典总能深入其中,烛照出事件背后人性的晦明。《 安娜?卡列尼娜》和《包法利夫人》都取材于当时沸 沸扬扬的桃色事件,是大报小刊追逐之“八卦”,人 们往往好奇“爱河饮尽尤饥渴”而忽 视驱动故事萌生、推进的内力。列夫?托尔斯泰 和福楼拜这样的作家,凭借他们天才的洞察力,“废 寝辍食,锐意穷搜”地描绘了主人公的热情和梦想、 挣扎和无奈,揭示了人性的丰富和局限。 由于经典过于在意那些本质的东西,所以常常会 忽略表层和细节,在表现形式上,大多“冷脸示人” ,少了轻盈妩媚的姿容,往往让那些渴望阅读之“轻 ”的读者易对经典产生隔膜,以至无缘触及来自人类 杰出大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品读季羡林等编著的《禅与东方文化》和一些大 家的散文随笔,经典的显性轮廓逐渐清晰,转而形成 了一个明确的认知。那就是,但凡经典的作品,莫不 是作家用自己的心血凝结而成,人融于文,人文合一 ,莫不是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魅力完美统一 。 季先生的作品是他心灵的一面镜子,真实地映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