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6.90
折扣购买: 君子人格六讲(精)
ISBN: 9787101138696
一 “五常”“八德”的历史变迁 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五帝(黄帝、颛顼 、帝喾、唐尧、虞舜)、三代(夏、商、周)之大成,在 整理阐释六经(删《诗》《书》,订《礼》《乐》,作《 春秋》,修《易传》)的基础上,创立了仁礼之学,为中 华民族的发展确立了“仁和之道”的人本主义精神方向。 孟子继孔子之业,仁义并举,强调仁政、民本、士君 子人格独立。孔子、孟子、荀子及一批儒家学者共同努力 ,为社会人生提出核心价值观和基本道德准则,形成中华 民族重德性、重和谐的文化血脉和内在基因,这就是“五 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孝、悌、忠、 信、礼、义、廉、耻)。 儒家思想有常道与变道之别:“五常”是常道,尽管 它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其基本内涵是文明的结晶,具有 普适性,数千年传承不息,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变道,是君 主专制制度和宗法等级社会的产物,不适于现代民主法治 社会。 在帝制社会瓦解之后,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废止“三纲”,以“五常”“八德 ”为滋养,推出“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 和、平。 “五四”新文化运动抨击以“三纲”为代表的旧礼教 是应当和必须的。但是文化激进派在“全盘西化”论和“ 唯科学主义”论支配下,掀起“打倒孔家店”的狂潮,提 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汉字取消论,不分精华与糟 粕,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实行“文化自戕”,停止经 典训练,使许多中国人,尤其知识界丧失文化自信,不知 道“五常”是常道,不知道“五常”不应该打倒,也打不 倒,否则礼仪之邦就要解体了;他们也不知道汉字是中华 民族共同文化的载体,汉字如被废除,汉族将会离散,国 家将无通行文字,古今将会断裂,害莫大焉。 虽然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对传统要批判地继承,走融会 中西、贯通古今的文化之路,但扭转不了“欧风美雨”的 大气候,中华传统美德的根基受到重创,中国人离孔子儒 学渐行渐远,一些人变得重利轻义、重个体轻宗族、重争 斗轻和谐,甚至道德滑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 勇敢的精神得到发扬,但受“贵斗”哲学的影响,批孔仍 然在继续,“文化大革命”批孔反儒运动时,传统礼俗一 概被视为“旧文化”并遭到横扫,造成大灾难、大浩劫。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拨乱反正,使中国人痛定思痛,意识到 要对中华传统文化重新审视,把抛弃已久却仍然需要传承 下去的优秀文化找回来,让它从游魂落实到民众的根基上 ,使中华精神发扬光大,重建礼仪之邦,用以支撑社会主 义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时至今日,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阐发,进一步明确了“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一共识 ,也彰显出民族复兴路上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至于汉字落后论和取消论,已经偃旗息鼓,汉字展现 出维系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巨大纽带功能、独特的审美价值 并成功跨入信息技术时代,汉字简化也由于诸多弊端而就 此止步。 由于道德传统长期受损、市场经济缺乏伦理规范制约 、拜金主义盛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歪风邪气的强烈冲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之间差距拉大,严重阻碍现代 化事业的顺利运行。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