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书院制度研究

贵州书院制度研究
作者: 刘铮|责编:安安
出版社: 九州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0.12
折扣购买: 贵州书院制度研究
ISBN: 9787522500294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二、书院的发展 两宋时代在中国古代教育 是一个承上 启下的时代。“承上”是指唐代教育体系基本形 成后,在宋代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启下 ”是指封建社会特别是教育体系成熟稳定后,其 各项制度和教育方针、教育思想被之后的王朝所 继承发展,不再进行较大的调整。因此。宋代的 教育体系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基本的教育模式。 宋代以后,中国书院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数量 高达720所。北宋时期 出现了“天下四大书院 ”。这时的书院已具备完整的教学功能,和学校 的教学、管理模式基本一致,并出现官学化的倾 向;以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为代表创立 的“南宋四大书院”成为这一时期书院的代表。 在这之后,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交流成为书院 的重要职能,为 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正如 马临端在《文献通考》中提道的:“是时未有州 县之学,先有乡党之学。乡党之学,贤大夫留意 斯文所见也,故前归后随,皆务兴起,后来所至 ,书院尤多。而其田土之赐,教养之规,往往过 于州县学,皆欲仿四书院云。” 两宋书院的繁荣与发展与当时的政治、经 济、文化、社会均有重要的关系,同时也与唐以 降的科举制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北宋初期 ,书院经历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曾一度出现 像白鹿洞、岳麓、应天府、嵩阳这样的 书院 。其主要原因如下: ,官学长期低迷不振,为书院的发展 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过唐末五代十国的政局变 乱,教育制度衰微,发展至宋代,地方官学已遭 破坏,仅残存一些破旧孔庙,多流于形式,只能 进行象征性的孔庙祭祀,无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宋代初年,统治者曾下令新律郡县官学,但并 未得到认真的执行,官学规模较小,既无师资。 又无学产,根本不具备开展常规教学活动的条件 。士子求学,苦无其所,学者讲学,苦无教学之 地。在这种背景下,那些具有家国情怀、高度责 任感的士人知识分子开始承担起为 培养人才 、振兴教育的职责,书院由此而繁荣。 他们捐资建立书院、聚徒讲学,弥补了地 方官学办学的不足,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入仕 的机会。如南宋学者吕祖谦在《白鹿洞书院记》 中写道: “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 ,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 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麓、睢 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 第二,民间书院兴起的同时,北宋政府也 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宋代统治者借鉴唐末 五代以武力夺天下的教训,对武官大加压制,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