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惊心动魄三十多年国运家事纪实)
作者简介
"李锦,江苏射阳人,新华社高级记者,农村改革初期,以千里走单骑,深入田间炕头调查研究闻名。邓小平对其有“你有发言权”的评价。时任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批示,要求开展学习李锦调查研究事迹活动。 两栖于理论与新闻界,所写调查为40多位国家领导人批示。是智囊型学者的代表性人物,已出版《资本经营理论的提出》、《国企改革的方向与焦点》等著作22部。 现为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首席专家、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企业报》总编辑,网络博客知名博主。 "
内容简介
一、被遗弃的108个男人 我到过鲁西北41个县中的39个,几乎在每个县都遇 到讨饭的。特别是在津浦线上的县城火车站附近,常常 是讨饭的人聚集的地方。有次在禹城车站旁的饭店,仅 仅20分钟就有13个人进来要饭。往往是服务员刚刚端饭 上来,要饭的人便蜂拥而上,一起把手伸到你面前,那 脏黑的手,使人恶心,有的背部裂开口子,血都渗出来 。一个来自刘长子村的两姐妹,大的11岁,小的仅5岁 ,在我面前站了一会,其中大的女孩一下子跪在地上, 说母亲病了,弟弟饿,悲哀的眼神使人可怜,我只好把 新端上的水饺全部留给她。 为什么那么多人外出讨饭?是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 坏,家乡的土地养不活他们。很多社队农民年均口粮不 到200斤,不出来乞讨只有饿死。 在临清县康庄公社医院,我遇上医院抢救一位喝药 水自尽的教师。当时,因为缺口粮,农村出现很多怪现 象。胆大的有的砍公家树卖,有的到水利工地偷木材钢 材卖,也有的到棉花收购站偷棉花。老实一点的就外出 打零工,不要面子的便劝老婆孩子出去讨饭。这个教师 本来是代课的,因为学生大多退学了,便在家中务劳。 可他又是要脸面的人,不让妻儿出去要饭,眼看着家中 口粮没了,到亲戚家借粮时又被羞辱一顿。一气之下, 他喝了农药。亏得抢救及时才幸免于难。被救醒后,他 还口口声声说“不怨天,不怨地,只怨自个没本事,不 该养这么多孩子”,使听的人要掉泪。 因为贫穷,很多地方出现妇女成批外嫁的现象,使 光棍汉迅速增多。茌平县王老公社民政干部统计人口时 ,发现在大王楼大队23岁至60岁的单身男人有108人, 也就是说这个大队有108个光棍汉。历史上天灾战乱往 往造成妻离子散的悲剧,那些漂泊在外,或死在他乡的 多是男人,留下一群孤儿寡妇;而贫困造成的离散却是 男人被遗弃的景象! “108个光棍汉,这个村庄有多大?”当我听到茌 平人介绍大王楼村有108条光棍汉时,极感诧异。 “这个村有200多户,600多人。”县委宣传部张宝 海肯定地回答。 “是因为水质不好,残废人多,还是其它原因?” “水质也好,就是因为穷,逃荒到东北去的多。从1966 年到1979年,只有闺女出门,极少有新媳妇进村的。” 我们知道,历代政权统治者总是想办法把农民稳定 在自己的家园,以“安”字为要。安居乐业是政府、也 是农民自己追求的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的建立意图之一 便是依靠户籍制度把亿万农民固定在特定地盘上。然而 ,当物质财富到了极大贫乏以至生存无法维持的地步, 户籍制度并不能阻碍农民外出的步伐。农民要么是揭竿 而起,要么是逃荒要饭,舍此,别无它路。 在沂源县东里公社唐山山腰,我见到一个完全对生 活失去信心的家庭,他们一家有五条光棍。老汉鲍延吉 72岁,四个儿子,十一个孙子,当我第一天来到他家时 ,老汉坐在门口,一个医生到他门上要债。三个月前老 透过《看见》《深度》剖析中国改革开放后翻天覆地的大变革,用直达根基的调查记录再掀纪实风暴。他的调查报告最真实、最客观、最有底气。他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三十多年惊心动魄的千里单骑之路,让他敢于为时代发声。包心鉴直言,这个时代需要一种“李锦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