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经济学(精)/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

海洋经济学(精)/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
作者: 孙斌//徐质斌
出版社: 山东教育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32.30
折扣购买: 海洋经济学(精)/中国现代海洋科学丛书
ISBN: 7532847934

作者简介

徐质斌 男,河北省安国市人,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海洋学会理事,国家海域使用论证专家。从事过新闻、编辑、教学工作。现主要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理论与政策。主持省部以上课题11项;主编专著8部,独立专著1部;独立或为首在《海洋科学》、《海洋通报》、《海洋开发与管理》、《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农业现代化研究》、《科技导报》、(国际经济技术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80篇。代表作为“三略一学”:《中国沿海农业发展战略》,《建设海洋经济强国方略》、《蓝色国土经略)、《海洋经济学教程》。本书是第10本著作。 孙斌,1934年8月出生,江苏锡山人。长期从事理论工作,曾先后任山东社会科学院科社所、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现任中国老教授协会海洋分会会长、山东省海洋经济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青岛泰杰海洋工程技术咨询开发研究院院长,曾编著《社会主义改革论》、《中国经济特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1世纪中国海洋开发前景与战略》、《山东海岛经济研究》等9部著作,发表文章90多篇,获省以上各种优秀成果奖10多项。

内容简介

海洋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文明的主体虽是大河文明和大陆文明,但海洋文明也在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祖先,在18 000年前就已利用海洋贝壳作装饰品;中国海洋渔业已有7 000多年的历史,海洋盐业也有4 000多年的历史。中国也是世界上航海和造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有6只距今约7 000年的独木舟船桨,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航海文物。从西周时代(距今约3 000年)开始,我国近海交通已渐趋发展,距今约2 500年出现了专业造船工场。在漫长的海洋开发利用活动中,中华民族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东方海洋文化和灿烂的东方海洋文明。 根据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宋正海在《东方蓝色文化》一书分析,中华海洋文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原始社会,时间大约为公元前21世纪前。在石器时代,沿海就有人类活动,采挖小型水产动物,这已被“贝丘遗址”所证实。这些从事海洋渔猎的原始人也被称为“贝丘人”,他们是这一时期海洋文化的代表。 第二阶段是夏商西周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铜器时代,海洋文化有较大的发展。夏代沿海农业区已开始形成,各地特有的海产品成为沿海地区向中原朝廷进贡品,祭海活动已经开展起来。到西周时,海洋活动得到加强,主要以渔盐为主。 第三阶段是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南方的吴、越,北方的齐、鲁都是海洋文化发达的诸侯国,从渔盐中获利。 第四阶段是秦汉到南北朝,公元前221到公元581年。这一时期,多民族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沿海经济的发展,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增多,海洋文化日趋繁荣。 第五阶段是隋朝到元朝,公元581年到公元1368年。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航海和国际贸易的发展。专门设立“示舶司”来加强对航海业的管理。宋代,沿海人工养殖业发展起来。记录海产的著作、天文潮表和相关的潮汐理论开始形成。 第六阶段是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到公元1911年。明初,海洋贸易比较发达。后来,明清政府实行了严格禁海政策,阻止了中国海洋文化的发展。后来的鸦片战争则使中国丧失了国家主权。但这一时期中国传统的海洋文化仍有发展。不仅表现在史书记载的人们对海洋知识的了解和海水养殖、海洋捕捞、海盐业的发展上,还表现在具体的航海实践上。其中,最著名的壮举是郑和七下西洋。P30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