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中国纪行

1894中国纪行
作者: (澳)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译者:李磊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45.00
折扣价: 28.80
折扣购买: 1894中国纪行
ISBN: 9787101118834

作者简介

李磊,浙江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从事科技哲学方面的研究。云南大理人,长于苍山洱海之间。莫氏百余年前于川滇所履行迹,对译者而言依稀仿佛,亲切异常,故萌生翻译此书的兴致。译者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考订名物地理,并详加注释,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最为精当的译本。译者的译笔从容优雅,使古老帝国的风土愈加明丽,景致万千。 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1862—1920),在澳大利亚出生的苏格兰人,1887年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科,酷爱探险和旅行。曾任《泰晤士报》驻远东特约通讯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莫理循作为近代中国多事之秋的见证人,亲历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目俄战争、辛亥革命、袁世凯复辟等重大历史事件。因其对中国的权威报道,以“北京的莫理循”而闻名西方世界。

内容简介

1894年2月的头一个星期,我从日本返回上海。 我打算溯长江而上,直达重庆,然后打扮成一个中国 人,安闲地穿越中国西部、中国的众掸邦和克钦山区 ,前往缅甸边界地带。几年前,这被视为畏途,接下 来要讲述的是,如今实施这样一趟旅行是何等轻松愉 快。 当然,这趟旅行谈不上什么考察,行程很简单, 先是乘船溯长江一千五百英里,接着步行另一个一千 五百英里,沿着中国内陆的官道进入缅甸,虽然路途 漫长,但是悠闲从容。完成这趟旅行的人不会说中文 ,没有同伴或翻译,没带武器,但是毫无保留地信任 中国人的善意。世界上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像我那样步 行去缅甸,条件是他愿意花几个星期或几个月,训练 适当的耐力(毕竟要徒步长途跨过一个多山的国度)和 相当的克制力。 我和我的其他同胞们一样,怀着对中国人的强烈 的种族厌恶来到中国,但是那种感觉现在早已被真切 的同情和感激之情所取代。我总是愉快地回忆起这次 旅行,其间我横穿中国数省,范围广于欧洲诸国,沿 途体验到始终如一的友善、殷勤和最迷人的礼貌。在 我看来,至少中国人没有忘记他们的“加惠远人”之 道。 我于2月11日星期天乘坐怡和公司的德和号轮船 离开上海。一位好心的朋友,一名跑过世界各大码头 的商船船长,虽然已过半夜,还是来同我道别。我们 在码头上握手,然而是最后一次握手。当时怡和公司 已经许诺一有空缺就给他职位。在我离开之后身处中 国西部的时候,他被任命为倒霉的高升号上的官员, 这艘非武装的运输船被日本炮舰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 击毁,他是遇害者之一,我相信,他是在水中挣扎时 被日本人的子弹击中的。 我穿上温暖的中国冬装,在帽子内侧系上一条辫 子,像一个中国人一样旅行,没有比这更舒坦的了。 我有单独的一问小客舱,当然也有专用的卧具。每天 给中国管事一墨西哥元,“洋食品”就会从酒吧送到 房间。想以这种方式旅行的人,只要收拾起傲慢,背 上拖一条辫子,就只需花销穿洋装的欧洲人的四分之 一旅费。 但是我发现,我的旅行在无意中有假冒名头之嫌 。当精明的大副来向我收取所欠的赊账时,我认为太 少了。我表达了我的诧异,并告诉他,我认为应该收 七元钱。“的确如此,”他回答说,“可对传教士我 们只收五元,在他们告诉我之前,我就知道你是传教 士。”他的敏锐,与中国商船新济号上接待我的买办 何等不同。那次是从上海到天津,也是中国人装扮。 对话简短而生硬。买办以探究的目光看着我。“你是 做什么事的?”他问道,意思是“你的职业是什么” 。我谦恭地回答:“我做的是耶稣基督的事。”即我 是一名传教士。他立即以轻蔑的口气说:“少来!”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