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凤凰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寡头的江湖
ISBN: 9787550606005
崔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国内资深的产经评论员,《中国经济英才》杂志副主编,兼任多加财经杂志和网站专栏作者,对中国产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著有《高房价还能撑多久》《并购战争》等财经专著。
1. 摩根创始人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机构。它由美 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继承过来,迁至 纽约后名声鹊起。 直到现在,坐落在宽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 处的老一代摩根的继 承者J.P.摩根公司依然主宰着美国的金融界,并且继承着老一代摩根的“文 化传统”。 最吝啬的摩根创始人 1835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伦敦。那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都 在经历“新经济泡沫”带来的危机,人们依靠贷款,疯狂地修建铁路、运河 、公路,当时人们对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费”使用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 。 此时的皮博迪是为美国的马里兰州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他很爱国,他 为英国的十几个银行家摆上盛宴(估计类似同时期的中国银行家胡雪岩请人 吃“花酒”),他劝说他们相信美国人不是骗子,他还和蔼地威胁说“你们 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 ,高傲的英国银行家又拨出800万美圆贷款给马里兰州。 英国人说,“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这笔钱。”并且,为减少英国 人对美国人“见钱眼开”的偏见,依然放弃马里兰州应付给他的6万美元的 佣金。总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谈,但相貌平平,不怎么讨英国人喜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 他居然是高贵的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后来的摩根,其合伙人以出身名门望族 、美貌和时髦而著称。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只上过几年学,十几岁开始就与哥哥一起干 活养活寡母和6个弟妹。早年的贫困影响了他的一生:聚集钱财,拼命地工 作,孤芳自赏,对轻蔑极度敏感,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爱国;多半生小气 、吝啬,晚年却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迁居伦敦。一年后开了一家商号,但只有一个柜台、一只 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他却凭借自己的才具很快进入由卓越的银行家组成的商 人圈子。这些人既做织物生意,也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资。其实他们的商 号已就变成了商人银行。并且创立了金融批发业务,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 转账的“平庸业务”。 这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皮博迪打交道”,因为皮博迪们只为各国 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的人服务,他们为世界贸易提供资金,发行债券和股 票。 皮博迪在伦敦设立商号,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国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国 家的气派、高举这星条旗宣扬美国的产品。他宣称皮博迪公司是“美国的一 家商号”,他不停地向美国输送资金,他用美国的精美杂志装点,制造美国 气氛和成为美国的新闻中心。在他爱国主义的背后,是不想让英国人小看了 自己,也显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态。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个孤独的小气鬼”。他不停地工作,12年 他从未连续休息过两天。整整20年没有回过美国大概是出于为了节约经费。 皮博迪没有专用马车,总是坐着公共马车上下班。一次他病得厉害,朱 尼厄斯(摩根财团的正式缔造者)劝说他回家休息,他拿上雨伞走出办公室 。20分钟后,朱尼厄斯发现他还站在路边的雨里,对他说:“皮博迪先生, 您该回家了。”他一看是朱尼厄斯,答到:“是呀,我在回家。可是只过了 一辆2便士的马车,我想等一辆1便士的。”此时他的银行账户已经有100万 英镑。 午餐时,皮博迪总是让他的勤务去给他买一个苹果,每次给勤务2个便 士,一只苹果1个半便士,这样每次勤务都可以得到半个便士的小费,但皮 博迪却总是等把这些半个半个的便士凑足到一定的数量再要回去。 皮博迪是个光棍,但他总有女人陪伴。他不抽烟、不喝酒,他用讲故事 的方式打动情妇。他一生只给他的布来顿情妇6000英镑,死后也没有留下任 何遗嘱给他们所生的儿子。 快60岁时,皮博迪身患严重的风湿病。他个人的储蓄高得惊人,他的年 收入达30万美元,而他每年只花3000美元。他拥有巨额财富而罕见的吝啬。 突然有一天,他灵魂开窍,他说“当病痛袭击我时,我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朽 的。……我发现生活中有些人热心帮助贫困的人们,正像我一心想挣钱一样 ”。于是皮博迪决定开始献身慈善事业。 美国内战时期,皮博迪从铁公鸡变成了圣诞老人。“他晚年的行善就像 早年的贪婪一样无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资助巴尔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1862 年,他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 还立契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 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施舍到了惊人的程度: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个历史 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赠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为南部被解放的 黑人设立一项教育基金……。 雨果写道:“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 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这是对乔治皮博迪这 位摩根财团最初的创始人最高的赞誉。 而我们所熟知的J.P.摩根,他的父亲朱尼尔斯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富商, 在l9世纪50年代,朱尼尔斯受雇于皮博迪。他们生意兴隆,成功地把大量英国 游资引入资金极度匮乏的美国。朱尼尔斯决心把他的发运传给他的子孙。他 严厉地要求他的儿子皮尔庞特接管家族产业,帮他选定在瑞士、德国留学的 课程,安排他在华尔街当学徒。而一生没有子嗣,庞大的产业无人继承,他 为此煞费苦心,终于决定邀请年轻的朱尼厄斯·摩根(Junius Morgan)入 伙。在乔治·皮博迪退休以后,老摩根终于接掌了公司生意,但由于皮博迪 不允许他使用原来的公司名字,他不得不将公司改名为朱尼厄斯·摩根公司 (Junius S. Morgan and Company),却不料从此美国的金融史就将改变。 J.P.摩根从商记 摩根的父亲基诺斯·斯宾塞·摩根从16岁开始就闯荡波士顿的商行,23 岁开始自己经营一家资产为5万美元的干菜店的生意,并在那一年娶了金融 家皮尔庞特之女为妻。后来,基诺斯·斯宾塞·摩根坐镇英国伦敦,成为伦 敦金融界令人刮目相看的银行家。1837年4月17日,对世界经济史和金融史 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在这个有着悠久商业传统的家庭呱 呱坠地。尽管这是一个同其他孩子一样的普通人,但是华尔街未来的方向将 因他的出生而改变。从摩根的祖父约瑟夫到他的父亲,摩根家族经商都很成 功。也许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家庭氛围与商业熏陶,摩根从年轻时就敢想敢 干,很富有商业冒险和投机精神。两次投机奠定了摩根发达的基础。摩根大 学毕业后,父亲介绍他到纽约一位朋友开的邓肯商行实习生意。 咖啡交易 有一次,摩根为邓肯商行到古巴采购货物。当轮船停靠在新奥尔良时, 他信步走在充满了巴黎浪漫气息的法国街。正当他感到无聊难耐时,突然有 一位陌生人从后面拍了拍他的肩膀,问道:“先生,想买咖啡吗·” 那人 自报家门地说是往来于巴西和美国之间的咖啡货船船长,受委托到巴西运回 了一船咖啡,谁知美国的买主破了产,只好自己推销。为尽快出手,他愿意 半价出售。这位船长大概看出摩根穿戴考究,一副有钱人的派头,于是找他 谈生意。两个人在酒馆小酌后,摩根看了货,又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买下 咖啡。当他带着咖啡样品到其他城市推销时,朋友们都劝他要谨慎行事:价 钱虽然让人心动,但舱内咖啡是否与样品一样则很难说。然而摩根凭借自己 的判断力,认为这位船长是个可信的人。于是,他毅然地买下了所有咖啡, 并且电告邓肯商行。但是邓肯商行在回电中却指责他擅作主张,命令他停止 交易。但是,木已成舟。摩根只好向父亲求援,老摩根毫不犹豫地支持儿子 的行动,用他在伦敦的户头偿还了摩根挪用邓肯公司的款项。得到父亲支持 的摩根不仅买下了那位船长的咖啡,还在他的介绍下收购了其他咖啡船上的 咖啡。摩根赢了,事实证明他的判断没错,舱内全是好咖啡。就在他买下这 批货不久,巴西咖啡因受寒减产,价格一下猛涨了2~3倍,摩根大赚了一笔 ! 黄金买卖 摩根在邓肯商行的工作总是由于受到限制而感到束手束脚。在父亲了解 情况后,老摩根为他在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对面的一幢建筑里,挂起了一 个新招牌——摩根商行。老父亲充分相信自己儿子的经商能力,认定他一定 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当时的华尔街远没有今日的繁华气派,那里仅仅是人们从事债券交易的 简陋场所。在《世界十大银行家》书中这样形容当时的纽约证券交易所:“ 这个交易所简直像一座寺院,它一天仅开盘一次,一旦做成了买卖,就禁止 再开盘了。整个交易过程就是这么简单。每天早上,由所里的头头负责点名 ,那些长期缺席的会员就只好被除名出营业所了。每天的收盘时间铁定是下 午3点,就这样晨钟暮鼓地日复一日地进行下去。”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 已经爆发,林肯总统颁布了“第一号命令”,实行了全军总动员,并下令陆 海军展开全面进击。由于战争的爆发,战争债券备受青睐,交易也十分红火 ,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也因此身价倍增。 当时,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席位已经是人满为患,那些不能进入纽约证券 交易所易的经纪人便在对面成立了一家新的“开放证券交易所”,摩根商 行的席位就在这里,当然这也是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获得的。不过,当时让 摩根最感兴趣的是坐落在华尔街一栋古老建筑地下室的黑市交易所,摩根经 常到那里去看热闹,并从中体味证券交易的门道,还在那里认识了一个朋友 ——一位华尔街投资经纪人的儿子——克查姆。 一天,克查姆来与摩根闲聊,有意无意地说:“我父亲在华盛顿打听到 ,最近一段北军的伤亡惨重。这消息马上触动了摩根那敏感的神经,“如果 有人大量买进黄金,汇到伦敦去,会使金价狂涨的!”摩根沉着地说道。克 查姆听了这话,对摩根佩服得五体投地。两人于是精心策划起来。最后,他 们商量出了一个计划:先秘密地买下400万~500万美元的黄金,到手之后, 将其中一半汇往伦敦,另一半留下。然后有意地把往伦敦汇黄金的事泄露出 去。这时,估计许多人都应该知道北军新近战败的消息了,金价必涨无疑, 这时再把手中的一半黄金抛售出去。两人说干就干,而事情也一如他们所料 ,黄金价格眼见飞涨,不仅纽约的金价上涨,连伦敦的金价也被带动得节节 上扬,摩根与克查姆可谓大获全胜,发足了财。 P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