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90
折扣购买: 经济学关我什么事 : 生活中的经济学
ISBN: 9787569909241
[德]文安德?冯?彼特尔斯多夫(Winand von Petersdorf) 1963年出生于德国希尔德斯海姆(Hildesheim),就读哥廷根大学(University of Gottingen)期间,曾担任学生政论杂志之编辑,随后成为主编,对新闻工作产生浓厚的兴趣;获得经济学硕士后,转至美因茨古腾堡大学(Johannes Gutenberg University of Mainz),接*新闻专业训练;1991年进入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n Zeitung,简称FAZ),担任地方版编辑,**扩大经济报道版面事宜。《法兰克福汇报周*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n Sonntagszeitung)创刊后,担任该报经济版之编辑,现为经济版主编,撰写**化相关议题、能源问题等相关的文章。
生活就是一堂经济学课 经济学家思考经济生活时,会从三个基本问题出发。**,该生产什么,要生产多少,必须提供市场多少才够?像面包店这类商家,便经常面临到底该烤蛋糕还是面包的抉择。大企业和各国**也一样,必须不断面对类似的问题而做决定。例如,原油该用来生产汽油还是塑料花?钢铁要用来制造汽车还是刀子? 城中心的地皮要拿来盖学校、银行,还是开舞厅?第二,谁来接手生产的工作?是面包店里的师傅,还是面包工厂?生产地该在*本还是德国?或者巴西?还是柏林附近?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第三,该如何分配生产出来的成品?谁可以得到?又该得到多少? 这三个问题便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所有具有稀少特质的事物,都得小心处理,并做合理分配。 看见喜欢的东西就用抢的? 就理论而言,上述问题可以有三种解答。 暴力 直接用暴力强占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这种方法直至**仍然到处可见,如因为抢夺钻石矿场、油矿、水源所有权,或是土地所引起的战争等。历**大部分战争,多半是因为觊觎别人手上*大的蛋糕所引起。除去战争,抢劫银行或加油站,也是类似的行为。而抢劫,则*常发生。 |**章| 经济关我什么事 **决定 所谓的计划经济(planned economy),就是将所有问题,例如,谁来种何种农作物,该拿多少面粉来做面包,或如何分配面包等,都交给**来做决定。这种方法听起来颇为理性,可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其实没有能力做好这件事。直到1990年前,所有东欧**都施行计划经济,也全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很复杂, 其中之一是人们再也*不了总是要排很长的队伍才能买到肉或奶酪等*常生活用品,这说明**市场供需严重失衡。现今的德国东部地区,当时还是一个独立**,正式国名为“德意志**共和国”(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ik),也出现同样的问题。就历史而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东、西两德重新建国时,两者的客观 条件并没有太大的差距,但发展结果却大为迥异。 计划经济里*大的特色就是一切由中央计划统筹,由**官员考虑,决定人民需要什么。但是计划通常很死板,且无法随时变通。而且,在这种制度下,一位特别勤奋工作的人,除了可能得到一面奖牌之外,并不会获得其他如加薪等实质报酬。总之,计划经济体制不仅不奖励勤奋,而且常常不知道人民的需求是什么。 市场机制(market mechani**)想象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市场,买家和卖家全都聚在这里,对着想买及想卖的商品讨价还价。不管商品是巧克力、地皮,或是原油,出价*高的人就可以买下它。这种经济体制不仅在欧美各国,在**其他地区或多或少皆可通行,这就是所谓的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 每个城市都有市场,大部分市场都有其开放时间的限制,只不过经济学家口中的市场定义不太一样:无论在何处,只要有一个买家与一个卖家产生联系,就算在网络上也一样,皆可称为市场。而且,对经济学家来说,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跟传统市场的运作,并没有任何不同之处。 德国施行的是市场经济,因此,解释这个机制如何满足人们对货物(所有有形产品)及服务(所有拿不到实体物品但必须付钱的交易,如理发)之需求,是本书的重点之一。以下,我们将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并从产品这一端开始说起。 超市里的经济学 要进入经济学世界,可以从生活中常见的超市开始说起。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超市货物架上总是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有三十多种的酱菜罐头、四十余种不同口味的豆干、各式各样的糖果饼干,还有饮料、冷冻水饺、水果蔬菜,以及肥皂、沐浴乳和洗发精等,所有*常生活所需,都可以在超市买到。 既然超市商品如此充足,为什么还会有稀少性的问题呢?事实上,在一般情况下,消费者的确感*不到商品稀少的威胁,只有在特殊的状况下,例如,想买特定品牌特定口味的冰淇淋,却正好销售一空时,消费者才会感*到不足。 不过,在谈论商品稀少问题前,必须先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超市货物架上能够堆满各式各样的商品? 超市将货品上架的人,通常是员工或者工读生,老板付钱请他们将货品上架。这很清楚,没什么疑问,但是,谁来计划或决定货物架上该摆出什么商品?再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在市场经济里,**、议会、官员都不会插手过问超市里该卖什么商品。决定权掌握在超市老板的手里,由他负责,将超市货物架上填满各种口味的面包、果酱及冷冻水饺。他的决定,则取决于一个信念,即是这些商品会被买走,老板可因此赚钱。 首先,老板必须花钱进货。例如,进货时一瓶果酱70元,贩卖时则标价100元,差价30元便暂时可算是收入。如果**卖出30瓶果酱,就可以赚得900元。大部分超市所卖的商品不只是果酱,还有咖啡、糖果、饼干等其他商品。在德国一家中小型超市里商品总数有八百多种,中大型超市则可达三千多种。 超市老板若想赚钱,只有一种方法,即是货品卖出的价钱,要比当初进货时的价钱高。所有商人都想获利,而且,利润愈高愈好。所谓利润(profit),便是总收入和总支出之间的差额。也就是说,收入金额减掉支出金额等于利润。 不过,超市老板的支出不只是跟批发商或食品工厂进货时,所付的价钱,他要付薪水给店员、缴水电费,还要付钱买标价机、条形码扫描仪、收款机等装备。因此,超市老板只有一个目标,即是尽可能提高果酱等商品的售价,以期获得*大利润。 乍看之下,超市的利润似乎很不错,德国也有许多超市,甚至每星期都有新超市开张。不过,仍然会发生超市倒闭关门的事件,关于此点,之后再解释。 ☆通过身边*常生活事例,循序渐进了解经济学!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教人读懂难解的经济学——经济学入门的**本书。 ☆从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到脸书的崛起,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通俗经济学读本。 1. 以贴近年轻人生活的例子,用平实简单的语言,讲解社会经济运作的原则,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通俗经济学读本。 2.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你什么是打折、什么是成本、怎么算利润…… 3. 从基础的经济学概念到脸书的崛起,指出经济学与*常生活息息相关;想要有钱、想要赚钱、想要从别人口袋里掏钱……就要懂得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