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花(精)/紫金文库

巧花(精)/紫金文库
作者: 孙华炳|责编:尹浩
出版社: 中国书籍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9.90
折扣购买: 巧花(精)/紫金文库
ISBN: 978750687487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大潮 在城市地皮紧缺,联产承包的农民为每一垄土地争执 不下的今天,我国东部的海岸上,却沉睡着数百万亩的荒 地,这地方总称黄海滩。这是一片新生的处女地。 五千年前,新石器时期的海岸线是在如今的洪泽湖边 ,由此向东约四百华里,当时都是海底世界。长江和黄河 每年从上游带来几十亿吨泥沙,海流和海潮又将这些泥沙 均匀地散布在八百里海岸线上,不断地沉淀、堆积,形成 新的陆地。准确地说,整个苏北平原都是黄土高原的馈赠 。 至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海岸已延展到如今的 阜宁、盐城、东台一线。由于北方战争不断,人民陆续南 迁,逐渐开发了这一带沿海大片荒地。在台风海潮的不断 侵袭下,顽强地生存下。 从公元八世纪到十四世纪,建成北起阜宁,南至启东 吕四的八百里长堤,因始于北宋范仲淹首建,总称“范公 堤”。 十九世纪末,“洋务运动”兴起,第二次进军海涂的 鼓角又震醒了范公堤外的土地。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 謇在“振兴实业”的口号下,废灶兴垦,率先在海滩上办 起了通海垦牧公司。嗣, 大批官僚、富商亦蜂拥而至,先后办起四十多家垦殖 、垦牧公司。但因经营不善或天灾人祸,大都亏损,负债 累累难以支撑。后陆续宣告破产。喧嚣一时的海滩又逐渐 转向沉寂。 一 双墩集,在范公堤东二十华里。 相传明朝时,朝廷在海滩上设官盐场,押送流放的犯 人到这里煮盐。官府发动民伕在滩上筑了两个大土墩:一 曰烟墩,一曰潮墩。潮墩是救命的。风暴大潮到来时,盐 工渔民都可以上去避难; 烟墩则相当于烽火台,起瞭望哨的作用,有驻军。一 旦发现倭寇从海上入侵,立即燃烟报警。 现时双墩早已湮没了。双墩的旧址也早已成为百里闻 名的集镇。 双墩没有渔港,这里离海还有很远。但却是从北面的 洋口港与南面的朱家港进县城的必经之路。县里来的二道 贩子清早都在这里守候。头道鱼贩子多半是本地人。每天 中午以后,他们都成帮结 伙地骑着脚踏车,动身前往渔港采货。后架的两侧各 有一只长可及地的大筐篓。这里到渔港还有四五十里路, 赶到那里,约莫是下午三四点钟光景。先到小饭店里就着 新鲜鱼虾喝两盅,闲扯一阵。等到渔船进了港,渔村妇女 们从船上抬下一筐筐海货,鱼贩子们这时便酒气醺醺地上 前去谈生意。有的是论堆买,那多半是小杂鱼虾,买下来 再分拣。大鱼如黄花、鲳鳊、马鲛鱼、墨鱼和梭子蟹之类 是须得另行论价的。因为是老主顾,价格好说。等分拣完 毕,一层层地放进鱼篓码实了,天也完全黑了。这才又三 五结伙地往回赶。回家睡一觉再去赶早市。 眼下是早晨七点左右,鱼市上人逐渐稀少,已接近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