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社科文献
原售价: 15.00
折扣价: 9.60
折扣购买: 玄学史话/思想学术系列/中国史话
ISBN: 9787509733127
张齐明,清华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著有《<世说新语>解读》(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曾在《历史研究》、《文史》等期刊发表论文数篇。
何谓“玄学” 玄学,是魏晋时期形成的一种学术思潮,因此, 人们常常称之为“魏晋玄学”。而在魏晋时期,更多称 为“清谈”、“玄谈”、“谈玄”、“清言”等。《晋书- 陆云传》记载了一个故事:名士陆云因迷路而夜宿荒 郊,与一位风姿绰约的少年夜谈《老子》,“致辞深 远”,天明后辞去,才知方圆数十里并无人家,只有王 弼的墓。陆云“本无玄学,自此谈《老》殊进”。故 事虽荒诞,但其所传递的历史信息相当丰富。它说明, 至少在西晋初年,人们就将王弼在曹魏正始时期清谈 《老子》的学术活动称为“玄学”。 那么,为何要将王弼等名士们的学术思想称为 “玄学”呢?“玄学”之名,当出自《老子》“玄之又 玄,众妙之门”。王弼在注释《老子》第一章时说: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 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 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万物以始以成,而 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王弼用“玄之又玄”来 解释老子的“道”,也就是“无”。在王弼看来,“玄” 为“物之极”,是一种宇宙本体的表现形式,因此, “玄”乃众物之根本。在这个意义上,“玄”就是 “无”。“玄”既是对万物本体的描述,又是理解万物 本体的途径,而“玄”又无法言说,故称“玄之又 玄”。这是王弼对《老子》的创造性解释,是学术思想 的一大创新,因此,人们很自然地用“玄学”来称呼 这种全新的学术思潮。 玄学之名,虽然源自“玄之又玄”,但玄学本身并 不“玄”。就理论特质而言,魏晋玄学上承两汉经学余 绪,实现了对经学的反动与超越,将学术思想带入了 一个新的时代。玄学是儒道思想内在融合的产物。当 汉代经学的宇宙生成论难以支持儒家伦理价值体系时, 人们开始以“本末体用”方法来解释儒道关系,也就 是用道家的人性自然来解释儒家伦理纲常合理性,以 此缓解东汉中期以来名教破产后的信仰危机。从何晏、 王弼到向秀、郭象的玄学发展史,就是不断完善“本 末体用”方法,使儒道合二为一的理论演进过程。在 这一过程中,王弼“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是玄学的 主要形态。以嵇康为代表的竹林名士“越名教而任自 然”的主张,则是玄学的思想激进派,属于玄学理论 中的异端,是魏晋禅代时特殊政治氛围的产物。而到 了西晋时期,乐广、裴颁、郭象等重新阐释了王弼的 “名教本于自然”,较好地解决了名教与自然之间的紧 张,成功地调和了儒教与老庄之间的关系,这是正始 玄学在西晋时期更为细密的回归。 玄学并非单纯来源于道家,而是儒、道思想的深 层融合,但是道家起了主导作用。从玄学的理论形态 看,“自然”是“本体”,“名教”是“末用”;从玄学 的社会形态看,放达不羁的魏晋风度,正是“自然” 主题在士人生活方式中的展现。正因为如此,魏晋玄 学又被称为“新道家”。历史上,玄学也曾直接被称为 “老庄之学”,如玄学的创立者何晏、王弼,史籍说他 们“好老庄言”、“好老氏”、“祖述老庄”。作为道家 学派的最后一个形态,玄学不仅在理论上更精致,思 辨水平更高,在社会影响方面更是战国秦汉时期的老 庄哲学、黄老哲学所无法比拟的。老庄哲学仅少数士 人遵奉,黄老哲学虽然西汉初一度被尊为官方思想, 但主要存在于部分当权者的政治理念和治国行为中。 魏晋玄学则不然,它的社会影响与两汉时期的经学相 似,已从学说转化为一种士人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 的方方面面。P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