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洪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1988-2012)

朱江洪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1988-2012)
作者: 朱江洪
出版社: 企业管理
原售价: 66.00
折扣价: 41.00
折扣购买: 朱江洪自传(我执掌格力的24年1988-2012)
ISBN: 9787516415276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第八章 格力模式 ——我为什么能“拉”住经销商 谈到格力的销售,很容易联想到“格力销售模式 ”(简称格力模式),那么,“格力模式”究竟是什 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诞生的,又怎样发展和完善呢 ? 市场就像人生一样,充满着离奇与曲折。九十年 代初期,空调这一“**品”刚起步不久,并没有成 为老百姓的必需品,加上当时产量少、成本高、价格 贵,只有当天气热得让人坐卧不安,难以忍*之时, 消费者才会把“箱底钱”掏出来,买台空调解解燃眉 之急。因此,做空调就像当农民一样,也要“看天吃 饭”。企业和消费者就此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消费者盼的是天天有凉爽的天气,而企业盼的是天 天酷热;消费者感觉天热难*,企业则觉得天气凉爽 难*。有人调侃:“你们做空调的良心实在‘大大的 坏’,热死人你们才高兴呢!”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说 的“职业病”吧。 然而,96年夏天,老天爷偏偏不赏脸,整天“黑 着脸”,不是阴天就是下雨,气温很少超过30度。为 此经销商愁眉苦脸,库存居高不下。七月,我与当时 的经营部副部长长赵卿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等人到北方 市场转了一圈,所到之处,商家叫苦连天,各个牌子 的空调都仓满为患。由于销售不畅,资金周转困难, 实力好一点的商家还能撑得住,实力差的只好天天与 银行“躲猫猫”。有的则打算甩掉库存,明年转行做 别的生意了。 工厂也一样,由于出货不畅,处于半停产状态。 仓库里、通道上到处堆满了空调,供应商也天天找上 门追讨材料和零配件的货款。看到这一切,我心情很 沉重,每天茶饭不思。经销商是企业的根基,是企业 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没有经销商,企业将失去消费 者,我们必须保护好这支队伍。销售不好,不是商家 不努力,主要是市场问题,是天气在“作祟”。如何 解决他们的困境,好让他们渡过难关呢? 人在危难之际,*盼望的是有人出手相助,如果 这时有人拉一把,他们或许就有机会逃出生天,走出 困境。于是,我萌生了“返利补贴”这一念头,拉经 销商一把,好让他们走出困境。回来后经办公会研究 决定:按商家的提货额2%作为补贴。可一算,公司足 足要拿出上亿元的资金,可当年格力的净利润也不过 一亿多元呀!这可是从企业嘴里抠出来的真金白银啊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初衷只是帮助合作伙伴的决策 ,却改变了企业的命运,影响了整个空调行业的运作 ,“返利”一词从此诞生,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商家一听到这意外的喜讯,奔走相告,欣喜若狂 ,他们觉得工厂太“仗义”了,没有忘记他们的苦衷 ,**是合同以外的收获,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是企业对商家的关怀和呵护。于是对我们*加信赖 ,做格力的信心也*坚定了。 当时经营部有人提出:要返利,得先把返利算好 并扣下来,签好一个协议,明年必须继续进货,而且 还要保证一定比例的增长,否则就没收返利。我坚决 否定了这一方案,既然人家今年做了格力,不管是亏 是赚,也不管人家明年还继续做不做,都应一视同仁 ,这才叫诚心诚意帮助别人。况且,返利不及时到位 ,很多商家就难以运作,带有附加条件的返利,让人 反感,何必呢。结果,返利后没有一个经销商亏本的 ,第二年也没有发现哪个经销商不继续做格力的。 反观某个别的大品牌,对经销商的“疾苦”视而 不见、听而不闻,以致商家困难重重,还有个别国有 性质的商家因经营亏本而丢官的,工厂也没有给予一 点安慰,显得“无情无义”。与格力一对比,第二年 该企业就显得**被动,甚至连订货会也开不成。在 重庆的订货会上,就出现这样一幕:经销商拉出巨型 横幅——“××空调滚出重庆”,在武汉开会,也是 不到一半便**收场。原来不做格力的商家,对比之 下,第二年纷纷加入了格力的行列。 P1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