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千古风流人物)/名人传
作者简介
陈沛慈,台东大学毕业,现任教师,曾获得国语日报牧笛奖,著作有《皱纹男孩与说谎女孩》《寒冬中的报岁兰》《麻辣米粉妹》等。
内容简介
1. 诞生于乱世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因为之前唐朝的灭亡,就是各个藩镇拥兵自重,不听中央的指挥,加上宋朝的开国皇帝又是靠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登基的,所以特别害怕武将篡位,因而宋朝制定了压制武将重用文臣的政策。但是由于这种政策太过重文轻武,使得宋朝内实外虚。当北方强敌在边境虎视耽耽的时候,宋军往往无力招架,只能一味采取守势。 面对经济的空前繁荣和军事的软弱,宋朝的读书人很多都立志报效国家、改革时政,希望能让宋朝有所改变。然而由于每个人的见解不同,主张的改革方式也不同,所以朝政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大小改革与斗争。就是在这样一个风云丕变的时代,善良、快乐、无惧、幽默豁达、才华洋溢的文学家苏轼诞生了。苏轼的诞生不仅为宋朝注入一道靓丽的颜色,他更以个人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国浩瀚的文学史海中,最闪亮且令人崇敬的巨星之一。 1037年1月8日(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眉州城内,家家户户正忙着为农历年的来临做准备。而住在纱谷行的一户苏姓人家却提早沉醉在欢愉的气氛之中,因为这个家的小男丁已经在夜里诞生。 这个家里的男主人正是二十八岁的苏洵,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呱呱落地时,强烈的喜悦冲击着他的内心。他把小婴儿抱在怀里,细细地看了又看,眼里漾着微微的泪光,他怕被旁人听见,于是在心里对着小男婴说:“为了你,爹一定会更努力,我要开始发愤读书,取得好功名,让你过更优渥的生活!我的儿子呀,我们一起努力吧。” “你帮这个孩子取个好名字吧。”刚生产完的程夫人,半坐半卧地躺在床上,满眼爱意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和襁褓中的孩子。 “嗯,好好好。”苏洵高高地举起小男婴,小婴儿两条胖嘟嘟的小腿,在半空中不停地踢动着。 “对一辆马车而言,车轮、车辐、车盖、车轸a都有用处,唯独车轼好像没什么用,但缺了它车又不完整。不如就取名为‘轼’吧,苏轼,苏轼!希望我儿能默默无声扶危救困。”苏洵高兴地抱着孩子,大声说出孩子的名字,仿佛要昭告全世界,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分享他的喜悦。 程夫人骄傲地看着丈夫与儿子,抿着嘴笑:“你赶快出去告诉爹,我想他老人家大概还在大厅里等候着吧。” “好,我这就去告诉爹这个好消息,顺便带这个壮小子去见见祖父。”苏洵才打开房门,祖父苏序已经拿着小酒壶走进房里。 “快让我看看我的宝贝孙子!”苏序从儿子的手中接过小男婴道,“好好好!哈哈哈!好个白白胖胖的壮小子,你帮他取什么名字?” “苏轼。”苏洵一脸骄傲地回答。 “太好了,太好了!明天一早,我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所有的亲朋好友,满月那天再请大家来喝上几杯,好好庆祝一下!”苏序把婴儿还给苏洵,对着坐在床上的程夫人说:“媳妇,你好好休息吧,真是辛苦你了。” 话一说完,苏序便拿起酒壶边喝边走出房门,嘴里还大声地唱着:“苏轼,我的孙子叫苏轼哦!” 2. 父母启蒙 苏轼出生后,苏洵开始发愤读书,他没有忘记在儿子刚出生那晚对儿子的承诺。于是,他准备赴京考试,希望能求得功名,衣锦还乡。不幸的是,他却屡屡落榜,这样的挫折让他为年轻时的游手好闲,感到深深的懊 悔。 由于多次落榜,苏洵充分体尝了落榜时的失意,也受尽众人的讥笑,所以他更加重视孩子们的教育,希望他的孩子不要重蹈覆 辙。 在苏洵出发往京城赴考的前一天,他看着在院子里奔跑玩乐的六岁苏轼,终于忍不住对妻子程夫人说:“我为了科举考试,以后可能常常不在家。苏轼是一个天资聪颖、领悟力很强的孩子,但是他现在一天到晚的玩乐,我却没有办法好好教导他,真怕他以后跟我年轻时一样,只知游手好闲,到了一大把年纪才来参加科举考 试。” “相公,你放心,你只要好好照顾自己,放心到京城去应试。轼儿我会负责教育他,你不用太过操心。明天开始,我就教他认字,你放心地进京赴考吧。”程夫人娴静安稳的个性,让苏洵放下心中的担 忧。 “一切都要拜托你了,这个孩子很聪明,将来一定会有所成就的。”苏洵在临走之前还不忘交代妻 子。 面对即将远行的丈夫,程夫人忍住眼泪,面带微笑地说:“放心吧,你既然这么重视孩子的教育,我就不会让这个孩子的天分白白浪费掉 。” 从那时候起,苏轼就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认字读书。程夫人认为学问固然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有好的学问,却没有好的人品,长大以后利用聪明才智作恶,或是欺负善良的老百姓,反而比没有学问更糟。所以,程夫人十分重视苏轼的品德教育,她希望她的孩子是一个忠诚善良、为正义直言、为民造福的好男 儿。 有一天,程夫人和苏轼读到了《后汉书》里的一则故事。故事讲述有一位名叫范滂的年轻人,因为看到社会上贪赃枉法的事层出不穷,老百姓生活在恐惧与穷困之中,于是上书朝廷要求澄清吏治,没想到因此得罪宦官而被拘 捕。 当官兵把范滂押出大门时,范滂流着泪对母亲说:“我这一去大概就不会回来了。无法供养母亲,是我最大的遗憾,母亲大人您还要因为我而受苦,我真是太不孝 了。” 范滂的母亲摇摇头说:“你不要太自责,我的好孩子,你已经做了你该做的事,这样就够了,身为你的母亲,我以你为 荣。” 看完这则故事,年幼的苏轼问母亲:“娘,如果我长大以后也跟范滂一样,可以 吗?” 母亲微笑着对苏轼说:“傻孩子,如果你可以像范滂一样,我难道就不能像他的母亲一样吗?只要你觉得是正确的事,是为百姓造福的事,你就尽管去做 吧。” 由于程夫人教苏轼读书时,常常赞扬一些有名节的人物,在苏轼小小的心灵里也留下高风亮节的表率,这样的思想,对他日后做人处事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