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华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李敏华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作者: 王柏懿
出版社: 科学
原售价: 78.00
折扣价: 54.60
折扣购买: 李敏华传(科学与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传记)/科学文化系列/国家科学思想库
ISBN: 9787030505965

作者简介

王柏懿,女,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同年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1984~1986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宇航研究院作访问学者。1987~1990年,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任兼职专家。1990~1992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助理。1992~2001年,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自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休后,现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力学分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老专家咨询团副团长。 长期从事流体力学研究工作,包括高温高速气体动力学、热等离子体技术与诊断方法、多相流体动力学及环境工程技术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合作出版译著两部。研究成果曾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1988年和1998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三等奖,1997年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内容简介

李敏华出生在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被誉为“人 间天堂”的江苏吴县(今苏州),成长在一个温馨的家 庭中。特别是她的母亲思想开明、关心国事、乐于助 人,对幼小的李敏华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重 要而深远的影响。 一、名人大家辈出的吴县 吴县即今天的苏州,是一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地方。公元前514年,吴王 阖闾在此地建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此地设县 ;直到2000年12月,吴县市才被撤销,改设为苏州市 的吴中区和相城区。 吴县(今苏州)是中华文明之吴文化的发祥地,它 不仅是风景秀美如画的城市,更是传统文化发达、历 史底蕴深厚的地域。且不说自春秋以来,苏州辈出的 名人大家,仅在近代,著名人士便有沈钧儒、李公朴 、沙千里、史良、王造时、章乃器、邹韬奋(上述七 人被称为“苏州七君子”)、柳亚子、顾颉刚、叶圣 陶、费孝通、贝聿铭、李政道、吴健雄、朱棣文、何 泽慧等。若以目前的两院院士而言,苏州籍院士人数 竞有106位,数量居全国之首,李敏华和吴仲华是名 列其中的唯一的院士夫妇。这里,不妨来分析一下, 为什么苏州会涌现如此之多的杰出人才? 吴县水网密布,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平野稻香 ,碧波鱼跃,物产丰富,一直是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 的重要经济中心,更是我国资本主义初始萌发的地区 之一。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在这里发生,不仅由于其 因物产丰沛成为鱼米之乡,更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 水陆交通便利。吴县背靠无锡,隔太湖遥望常州,隔 长江与南通相依,靠太湖紧邻湖州,京杭大运河流贯 南北,是苏中、苏北通往浙江的必经之地。特别是, 吴县东距上海城区仅仅百里路程,是江苏省的东南门 户、上海的咽喉,加之吴县城市“三纵三横一环”的 河道水系和“小桥流水、古迹名园”的独特风貌,使 之成为江南地区的重要政治、文化、艺术、教育和交 通中心。 史学家认为,从明朝中叶开始,在江浙一带苏州 、杭州的丝织业中已出现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作 坊。到了清朝,资本主义萌芽获得了缓慢的继承与发 展,以丝织业为例,其时已有“机户”开设“机房” 并雇佣“机工”劳动。这里,“机户”就是早期资本 家,“机工”就是早期的雇佣工人,“机户出资,机 工出力”就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鸦片战争后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洋务运动”的刺激,民族 资本主义工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产生。进入19世纪 90年代,反映民族资产阶级上层愿望的康有为、梁启 超主张变法维新,他们提出:设议会、立宪法;办铁 路、开矿山、奖励农工商;创建新式学堂、设立译书 局、翻译外国书籍;精练陆军、扩建海军;等等。尽 管“康梁新法”只推行了103天便失败,但这一系列 的变革为李敏华得以生长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中提供了 深刻的社会背景。 二、网师园里度过的幼年时光 由于书面档案资料匮乏,有关李敏华家庭在吴县 的具体地址目前已无法确定,但她曾不止一次地对中 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的同事回忆道,“小时候在网师 园住过”,并说“李鸿裔是家族的先人”。 根据史料可知,李鸿裔(183l一1885),字眉生, 号香岩,晚号苏邻,曾官居清朝的江苏按察使,辞官 迁居吴县后,购置了网师园。他时常穿着便装、踏着 布鞋徜徉在园中,由于藏书达数万卷,还可以闭门静 心阅读。他每年必读诸如《诗经》《礼记》等经典, 此外也旁及金石,还浏览老释。《中国美术家人名辞 典》称李鸿裔“精书法,临摹魏晋碑铭无不神形毕肖 ”。李鸿裔还时常为人写扇面(其落款多自称为“四 十不出翁”),现在网师园的走廊墙壁上所镶嵌的32 方书条石中,有一半都是李鸿裔所书写的扇面,从中 不难分析出李鸿裔在园中读佛经、赏梅花、植芍药等 活动。李鸿裔寝膳有度,多次出巨资帮助晋、鲁等地 赈灾,还为直隶捐棉衣上万件,自家的花销不足时则 尽力节用或卖字以继。李鸿裔有遗诗200多首,经友 人校订后编为《苏邻遗诗》存留。按照辈分推断,李 鸿裔应当是李敏华的高祖父。所以,按照中国人廉洁 ,李敏华应是“名人之后”。 P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