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海峡文艺
原售价: 42.00
折扣价: 25.20
折扣购买: 道德情操论
ISBN: 9787555015109
亚当·斯密(1723-1790),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举世**的现代经济学之父,同时他也是苏格兰启蒙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奉献了两部传世经典:《道德情*论》和《国富论》(又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他一生大部分心血都倾注在《道德情*论》的修订上,从1759年首版到去世,他对《道德情*论》先后进行了6次修订,正是在修改过程中完成了《国富论》,甚至《国富论》首页上还强调“《道德情*论》的作者”。
遗憾和怜悯这样的字眼,指的是我们对其他人 的苦难产生的感情。虽然同情的*初意思和这个很 相近,却是很得体的。同情在产生时会附带其他感 情,虽然无法确定附带的感情是哪种。 在这些情境下,同情似乎只要感*到他人的某 一种特定感情便可以产生。这些感情可以在人群之 中迅速传播,而且比任何准则引导下的认知都来得 快。举个例子来说,悲伤和欢喜,会在任何人的表 情或是姿势中得到很好的表现;这种感觉,旁观者 往往只要一眼便可以得到类似感情,虽然两者感情 的程度不一定一样。对人们来说,笑脸代表的是喜 悦,但如果是悲伤的表情,代表的则是忧郁。 然而这一点不能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不 能推广到每一种感情。的确有一些感情的表现是不 能引起同情的。但在我们熟悉产生这些感情的原因 之前,不要先人为主地讨厌这些感情。一个愤怒的 人做出那些盛怒下的举动,并不能使我们讨厌他的 敌人,相反,会使我们*加讨厌他。就算我们习惯 了他的挑衅,我们也不能对他的感情感同身*,* 不能想出是怎样的感情使他如此愤怒。但如果我们 能简单地审视是什么使他如此愤怒,观察盛怒者面 对着怎样的困境,我们实际上就已经对他的恐惧和 怨恨产生了同情。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反对使他 处于这种不利境地的人。 悲伤和快乐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起我们本身相 似的情感,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将观察到的好的坏 的遭遇都在我们自己身上重演。哪怕只是稍微想一 下,都会对我们自身产生足够的影响。悲伤或者快 乐的情绪能够影响到旁观者,这是表情所做不到的 。这一点和愤恨很像。这种方式使我们准确地知道 谁是我们关心的人,谁又和他们有利益冲突。我们 对于好事坏事有一个笼统的看法,这些看法使我们 对遭遇到这些事的人有自己的感*。但我们对于激 怒的看法却不能够激发我们的同情,我们不能感* 到被激怒的人的愤怒。自然母亲似乎教会我们不要 那么轻易*到感情的影响。既然我们已经知道这一 点,那么我们就要多加利用,而不是违背这一规律 。 在我们得知这些感情的起因之前,无论是对他 人悲伤的怜悯,还是快乐的共鸣,都有很多缺点。 总的来说,痛哭只能表达*难者的痛苦,却不能引 起我们内心真实的怜悯。见到别人痛哭,我们会有 一种想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想要知道别人为什么 这么悲伤。不过也仅此而已。在这种情境下我们* 多只是有一种怜悯的倾向。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在 这种情境下我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我们对 *难者的不幸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且这个概念会 让我们心神不宁,*有甚者,会不断猜测到底是什 么发生在对方身上,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心如芒刺, 但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感同身*的程度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