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

新城
作者: 琴韵
出版社: 大连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新城
ISBN: 9787550503526

作者简介

宋桂琴,笔名琴韵,大连人。1986年12月毕业于辽宁大学党政干部基础专业,1999年8月结业于大连日报社文学创作班。现已退休,居家写作。

内容简介

第一章 石岭这个地方过去叫石岭村,地处山沟旮旯,是个被当地人喻为“兔子 不拉屎”的偏僻村庄。这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没修 公路前,交通不便,村民要进趟城,得七拐八绕地花上个把钟头。 石岭村有几片成规模的果园子,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个姓张的资本 家栽种的。解放初期,这些果园子都分给了石岭村的村民。他们从一家一户 单干开始,进而组成互助组、合作社,一步一步走上了人民公社的集体化道 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石岭村在国家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实行了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果园子、菜园子、大田地都承包给了一家一户的村民。 赚了钱的人家,第一件大事就是盖新房子。 石岭村的农民是穷怕了,他们最怕的就是没有房子。临终前能给后代留 一处体体面面的大房子,这辈子就算没白活,就能安心地闭上眼睛。用他们 老一辈儿的话说就是:“要饭,也得有个拄要饭棍的地方。”可见房子对石 岭村的农民是多么的重要。 近两年,石岭村这块地方要开发、要动迁的消息吵吵开了。谁都信了, 就倔驴子不信。他不信有他不信的道理。这里山沟旮旯,交通不便,信息不 灵,有本事的人早就携家带口地进城了。在石岭村,这些年满村也找不到几 个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家里条件好的、该走的、愿意走的,早就 进城里了。留守的,不是已经把子女安置好了的老弱病残村民,就是精神有 点儿障碍的彪子傻子,再就是像倔驴子这样的,五十多岁、不算老也不算少 的老顽固。留守的这些人,压根儿就不愿意进城,从来就没想过要进城。住 在石岭村,自家盖的房子不用交房租,吃水不用花钱,吃菜、吃水果、吃鸡 鸭肉蛋都不用花钱。勤快的人家,愿意吃什么水果,果园里就栽什么果树; 喜欢吃什么蔬菜,园子里、树底下就种什么菜,还都是新鲜的、无毒的蔬菜 水果。住城里有什么好?睁开眼,柴米油盐酱醋茶,吃喝拉撤走站跑,就没 有一样不花钱的。倔驴子掐着指头算过,将来靠他那点儿养老钱,在城里过 日子根本不够用的。现如今,儿子在北京上大学,转过年就毕业了。他和老 婆夏雪花守着八十多岁的老父老母,侍弄着房前屋后的几十亩果园子,日子 过得很滋润。倔驴子常说,果园子就是钱袋子,只要你勤快,舍得出力气, 整钱零花钱都从这里出。一年四季,倔驴子家的水果蔬菜地里产,鸡鸭肉蛋 院里出。他家还有个比别人家优厚的条件,就是房西头有个小水坝,水坝里 养着几种淡水鱼。什么时候想吃鱼了,往小坝里撒下网,网上几条新鲜鱼。 那鱼都炖到锅里了,还撒着欢儿呢,鱼尾巴还摇晃着,鱼鳃还呼扇着。 倔驴子几十年过着自给自足、吃用尚有盈余的安稳日子。他最大的愿望 就是守着这块宝地干到六十岁,最好是干到干不动为止。所以,村里人谁提 动迁的事儿,倔驴子就跟谁急眼。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倔驴子这一根筋的 倔脾气,老实人就尽量避免在他面前聊起这事儿,好逗乐子的人则专门在他 面前挑起这个话题,气得倔驴子尥蹶子瞪眼睛,谁说就跟谁戗戗,争得面红 耳赤。 唐坦和倔驴子是同班同学,他当了几年兵,退伍回家时正赶上村里建青 年点,他就被选为青年点点长兼石岭村的团支部书记。后来因为犯了点儿错 误被免职了。村里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那年,他承包了石岭村最好的那片果 园。去年石岭村选举村委会成员的时候,他和倔驴子都被村民们推选上了, 可是他俩都不愿意干,原因是年龄大了,又都有自己承包的果园子,活儿忙 的时候,抽不出时间去应酬各种大会小会,怕辜负了大家的期望。 说唐坦承包的那块园子是最好的,是因为那块园子不仅是村里相对平坦 的地块,园子里有机井能灌溉,不缺水,而且也是吃“大锅饭”的年代村里 老果园改造投资最多、果树新品种最齐全的地块。那年唐坦通过抓阄承包了 这块宝地,大家都在羡慕他的好手气。 吃惯了“大锅饭”的石岭村村民,在刚听到果园子、菜园子、大田地都 要承包到户的消息时,不少人都想不通。他们凑到一起就吵吵: “真是‘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朝回到解放前’!” “早知道有今天,单干时就别往一堆凑啊!一家一户地干到现在早就富 了……” “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一下子管理几百棵果树,能干过来吗?要是赶 上了干旱台风冰雹怎么办……” 村民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那段日子,家家饭桌上讲得最多的话题就 是,土地承包到户后怎么办;大田地、菜地、果园子包到了手里会不会管理 ;赶上风灾旱灾雹灾涝灾赔了怎么办。人人都在掂量自己承包哪个地块更好 ,干点儿什么更内行。对承包到户的前景,大家心里都没有底。 石岭村从成立互助组,到合作社,再到人民公社,几十年吃的都是“大 锅饭”。跟大帮儿干活只出力气不用操心,由队长分配任务,有组长领着干 活儿。大家干一天的活儿,挣一天的工分。能干的男劳力最多一天能挣十分 ,不能干的妇女也能挣个七八分。到了年终,按全年的出勤天数和工分的多 少计酬分红,人人皆大欢喜。 土地承包到户了,一年到头种什么,如何管理,怎么能卖个好价钱都得 自己操心。无论村民们是赞成还是反对,石岭村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的政策, 还是如期地落实了下来。抓到了好地块,懂技术会管理,赚了钱又舍得往地 里投入的村民,尝到了承包政策带来的甜头,越干越来劲儿,几年就致富了 。没抓到好地块,不懂技术,不会管理,赚了钱又舍不得往地里投入的,承 包地管得一年不如一年。大田撂荒了,成了荒草甸子;果园子里的果树,病 的病死的死,一年比一年少。承包的村民整天往家里拖死树枝子,越干越灰 心。有的人干脆把自己承包的地块转租给会管理的人,自己外出打工赚钱去 了。唐坦和倔驴子就低价承租了好几块果园子。经他俩的手侍弄的果园子, 就像个脏孩子遇到了干净利索的妈,从头到脚被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倔驴子家住在石岭村的沟里头,在南山西侧,距村里有段距离,他家的 老房子就在果园中间。这片果园子,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村 里开展“农业学大寨”,修梯田造水坝时栽的。他家附近的小坝也是那年修 的。当时的口号是“平地种粮,果树上山”。倔驴子抓到的这片果园子不算 平地,就是一块从沟底到山坡的缓坡地。随着地势的逐渐增高,一层层地修 了梯田,挖了坑栽了树,就成了一片果园子。这片地里当时引进的是比较耐 旱又抗病虫害的国光苹果和印度苹果,还有不耐储藏的红玉苹果。这些品种 的苹果口感不是太好,卖起来也最不值钱。抓阄时,没人愿意和他家争,顺 理成章地就被倔驴子抓到手了。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