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安徽人民
原售价: 28.00
折扣价: 17.70
折扣购买: 心通老子/传记读库
ISBN: 9787212094706
孙以楷,曾任安徽大学哲学系教授、安徽省朱子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道家哲学研究者,著有《道家与中国哲学》、《庄子通论》、《老子通论》等著作,获安徽省社科一等奖,*****特殊津贴获得者
《史记·老子传》又说。“老子看到周朝衰落了 ,就离开了王都,到了函谷关。”周王朝衰落始于什 么时候呢?自平王东迁,周朝就*渐衰落,到王子朝 作乱,周王朝进一步衰落,但只是衰落而已,尚未达 将亡的程度。到战国时代,再没有五霸出来维持周天 子的地位了,周王朝就不仅仅是衰落,而且可说是名 存实亡了。司马迁既然只是说老子见周王朝衰落而不 是说见周之将亡,就可见老子辞周西出关的时间是在 春秋末或战国初。 《史记·老子传》还告诉我们,老子西出关的时 候见到关尹(至于这位关尹是谁,我们在后面交代), 这位关尹和老聃是好朋友,他们有共同的学术观点。 《庄子·天下篇》中说关尹和老聃建立了常无常有的 学说而归本于“太一”。这位关尹是列子的老师,列 子与子产同时,可见关尹也是与子产同时甚至稍早之 人,那么老子当然也是子产的同时代人。 《史记·老子传》所记载的这些事有力地证明了 老聃是孔子的先辈。这样一来,对于主张老子是太史 儋的人大为不利。于是他们干脆否认《史记》中所记 上述事实的存在。他们说所谓孔子问礼于老聃,纯粹 是道家庄子为抬高道家而编造出来的,而司马迁轻信 了《庄子》的编造,把寓言作为信史写进了老子传。 但是这种睁眼不承认事实的做法是说服不了人的。凡 是有利于我的,就承认,高呼司马迁伟大;凡是不利 于我的,就不承认,指责司马迁听信谣言。这种逻辑 上的混乱,导致了谜中之谜。 世上没有解不开的谜,通过反复辩驳,老子是什 么时候的人这个谜已可以解开了。不过持否定观点的 人又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即使老聃确有其人,即使 他是孔子的师辈,但是他也不是《老子》书的作者, 《老子》书只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这个问题与老子 究竟是周守藏史老聃还是太史儋,是同一个问题的另 一个方面。《老子》书如果只能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那么《老子》书的作者当然就不会是老聃而只能是太 史儋或者另一位战国时期的道家学者。对于《老子》 书写成于什么时期这个谜,大致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一)梁启超说:“老聃是一位拘谨守礼的人,和 五千言的精神恰恰相反,”因此《老子》书不是老聃 所著。那么,《老子》作于什么时代呢?梁启超说: “老子的话太自由了,太激烈了,像‘民多利器,国 家滋昏;人多依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一六并不和有孝慈,**昏乱有忠臣’,这一类的话 ,不大像春秋时人说的话。”为什么不大像春秋时人 说的话呢?梁启超并没有讲出个所以然来。实际上, 上述几句引文恰恰是春秋末期社会现实的反映。春秋 末期新生产工具出现了(这就是利器),人的生产技巧 愈发进步了,制造了愈来愈多的奇物,生产力的发展 ,产品的丰富,引起了劳动者和进步力量对旧的分配 制度、生产资料占有制度的不满,被剥削者反抗了, 剥削者也在不断重新调整利益关系,旧的**制度在 动荡,守旧的统治者被搅得昏头昏脑(这就是**滋 昏);为了制止、镇压被压迫者的反抗,统治阶级制 订了各种法令,但是只要旧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 会关系不改变,法网愈密,反抗愈烈(这就是所谓“ 盗贼多有”)。在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再分配过程中, 六亲之间的旧的和睦关系动摇了,为了防止血亲关系 的进一步破裂,于是有人强调宣传孝慈;为了挽救国 家,有人出来指责破坏旧秩序的人,这就是所谓忠臣 。所有这一切恰恰都是春秋末期旧制度动荡解体过程 的反映。到了战国中后期,新制度在各国已基本确立 ,天下面临的大事是新的统一。所以梁启超说《老子 》作于战国末,实在是弄错了时代。 (二)上述**点是从《老子》书的思想特点来论 证《老子》书写成于战国中后期。与这一点紧密相连 ,梁启超又以《老子》书中有“礼者忠信之薄”这一 反礼观点证明《老子》书的晚出。以后,罗根泽发挥 了梁启超的这一观点,他说:“倡礼是正,反礼是反 ;正先于反,不能反先于正。 P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