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翻译研究:互文性想象与创造性忠实
作者简介
罗怀宇,男,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文学翻译、文学与文化研究、叙事学。2004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英语系;2007年硕士毕业于外交学院英语系,同年7月在北京化工大学外语系参加工作,历任外语系助教、讲师、副教授、英语专业党支部书记、系副主任。先后评选为北京化工大学优秀青年主讲教师、校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首批入选北京化工大学“青年英才百人计划”。2014年6月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被评选为“北京语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14年9月毕业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人文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荣获麦考瑞大学“Higher Degree Research Award”)。2019年5月调入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英语学院。日本一桥大学言语社会科JSPS访问学者,美国美利坚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短期访问学者。2007年至今,已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本、译著6本(含2本待出版),主持和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各1项,参与北京语言大学校级重大项目1项,主持北京语言大学院级项目1项,参编英语类教材若干。近年在教学工作外,继续致力中西叙事理论比较、英语诗歌及诗歌翻译方面的研究与实践。
内容简介
笔者认为译诗应做到诗意为上、意义为本、修辞立诚、返璞归真。具体而言,第一,以诗译诗。一首诗如果缺乏诗意或艺术价值,则没有必要对它进行翻译;反之,如果一首诗诗意盎然,则译文也应达到相当的境界,而不能只是解说原文的“分行散文”(lineated prose)。第二,念念不忘“忠实”。为了传递诗意,译者又必须“戴着镣铐起舞”,而不能天马行空、舞文弄墨任意发挥。滥用所谓创造性是得不偿失的,译者应该下扎实的功夫,在意义和诗意、求真和求美之间达成审慎而微妙的平衡。第三,译诗无定法。方法技巧(比如直译意译)的选择要视原诗语言条件及翻译过程中的具体情形决定,但任何方法技巧都应服务于诗意忠实和意义忠实的需要。第四,抓住原诗形式风格的主流。一首诗的形式风格往往是复杂而多面的,译者既不能置之不顾,也不能面面俱到。一方面,要尊重形式风格。譬如,我们不宜将华兹华斯的《我独自云游》译成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那样的形式和风格,反之亦然。我们也不宜将马修·阿诺德的《多佛海滩》译成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那样的形式和风格。前两者区别主要在于“动”“静”、“繁”“简”和心境,后两者区别主要在于文气和主题。翻译时如若混淆,会导致译文风格不伦不类。另一方面,不拘泥形式风格,要有取有舍。譬如,在将一首中国古诗译入英文时,韵脚整齐和语言本身的质量相较,孰轻孰重?第五,真即是美,求美必先求真。古训虽然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更强调“文以载道”。在将一首英文诗译入汉语时,质朴地还原原诗内容和思想性比追求文藻华美更重要,不加辨别地译成唐诗宋词的形式不是真正的高雅,实则是讨巧于弥尔顿所说的“庸俗读者”[ 弥尔顿认为,以是否押韵来评判《失乐园》的人是“庸俗读者”(vulgar readers)。]( Milton,2005:2) 本书在选题上立足学术性和思想性,在写作方式上尽量注重知识性和可读性,提出和探讨的问题对于解决国内翻译界存在一些问题将会有所裨益,也有助于我们切实有效地思考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的问题。在结构设计上,紧紧围绕诗歌翻译中的“互文性想象”和“创造性叛逆”的主题展开,兼顾诗歌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兼顾诗歌翻译实践的英诗中译和中诗英译两个方面。在论述上,始终注重以文本为本,在具体深入的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理论创新并加以论证。本书探讨的问题具有理论新颖性和实践指向性,有助于引起学界同仁的关注,引发思想共鸣或者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