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絜兹画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大家)

潘絜兹画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大家)
作者: 侯秀芬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潘絜兹画传(中国当代工笔重彩画大家)
ISBN: 9787506354578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潘昌邦上有两个姐姐,所以他是家里延续香火的长子,潘家的一切希望 和宠爱集于一身。怎奈愈在乎的孩子,就愈加赢弱,尤其让妈妈焦急的是奶 水不够,每次吃奶的时候,小昌邦刚嘬几口,就没有奶了,妈妈不得不抱着 他满村子转。“这怎么行,我看还是给孩子寻个好奶妈吧!”疼爱他的奶奶 发了话。看了好几个,终于定下了一个勤劳能干的奶妈,她就是满娟。由于 吮吸了她的奶汁,潘絮兹对她充满了深厚的感激之情。满娟在潘絮兹家生活 了一辈子,成为他母亲操持家务的得力助手。潘絮兹在几个女人的爱护下, 从小就被打扮成一个小少爷的样子,头上戴着缀有八仙小绒球的帽子,脖子 上戴着银项圈,脚上穿着虎头鞋,十分宝贝。他的祖母是贴画能手,做的麦 秆扇子远近闻名。母亲名叫陈女芸,出身名门,虽不识字,可会织好看的锦 带,村里人叫她寿泉婆。奶妈挑补绣花也十分在行。潘絮兹从小就在民间艺 术的花圃里熏陶长大。 上坦村的人几乎都姓潘,村南有一座壮观的潘氏宗祠,门口有旗杆、上 马石等等,里面有戏台、厅堂、廊庑,还有一座小庙。祠堂正厅供奉着一排 排祖先的牌位,岁时祭祀。这座宗祠与村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尊长的年幼 的,男人女人,地主贫农,以传统宗族观念调节着人们的关系,把一切矛盾 和摩擦都笼罩于温情脉脉的宗族纱幕之下。村里的人很少到县衙门去告状打 官司,小纠纷就到一家店堂门口申诉,自有人前来调解;大纠纷就到祠堂去 评理。最后由岁数最大的族长出来裁决,还保持着太古时的朴实风习。 潘絮兹的父亲潘霆是一个接受了新思想、拥护新潮流的人,他在村里创 办了第一所完全小学,学校就设在祠堂里。平时上课,到了祭祀或唱戏的时 候,学校就放假。潘絮兹也喜欢看戏,他特别羡慕台上那些戴盔披甲、背插 小旗子的英雄,看罢戏,他不由得就在纸上涂抹起来,他的美术兴趣自六七 岁时就开始了。上坦村村南有三座庙,叫夫人殿,五役神殿大殿里的塑像有 的很美,有的令人毛骨悚然,大门上还画有红黑脸的门神,十分威武传神。 潘絮兹喜欢鲜艳的色彩,常常看得入神,兴致来了,就蹬着凳子用好多薄纸 把它们勾勒下来。尽管累得他胳膊酸,满身汗,可是他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常常是到了吃饭时候,妈妈还见不到他的人影儿。这孩子到哪儿去了呢? 妈妈出来找,看见他在祠堂门前,不知道在干什么。妈妈纳闷儿地喊道:一 “昌邦啊,你在干什么?快回家吃饭!”描画专注的昌邦怎么能听得到?妈 妈琢磨着,这昌邦真是着了魔了。这么大声都听不到。走过来,拍拍儿子的 肩头,竞吓了他一激灵。看是妈妈,他兴致勃勃地跟妈妈显摆着: “妈, 你看我画得像不像?”妈妈抹去他头上的汗水,心疼地说: “画得好,看 看你自己都成了小花脸了。快回家吃饭吧!”小昌邦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爸 爸回来。爸爸一回来,左邻右合的大爷大妈到了晚上就来潘霆家盘桓聊天, 他们家的大堂里坐满了人,好客的母亲招呼佣人们,沏茶倒水,摆放点心, 人们说天道地好不热闹。最兴奋的就数潘絮兹了,他磨烦爸爸和伯伯们给他 讲故事。 “好好,我来讲雷峰塔镇白娘子的故事吧!”被孩子们缠不过的 大人们,信口开河地讲起来。还有什么司马光破缸、花木兰从军、曹冲称象 、卞庄刺虎、闻鸡起舞啦,那么多有趣的故事,那么多美丽的传说,让潘絮 兹乐不可支,百听不厌。人们走了,他还缠着爸爸问这问那,爸爸又给他讲 起天上的飞机,冒着烟的火车和海里的轮船……他的眼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的光泽,似乎在编织着更加美好绚丽的蓝图。每每春节,他都跑里跑外地忙 个不停,一会儿给东家的龙灯画鳞片,一会儿给西家的花灯绘花鸟鱼虫,一 拿起画笔来,他就像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是那样的入迷,那样的神往, 那样的其乐融融。“寿泉婆啊!你们昌邦画得真好,以后说不定能成个大画 家呢!”邻家二伯咂巴着烟袋摇着脑袋对潘絮兹的妈妈说。谁知道这话竟被 他言中了呢! 潘絮兹的家境好,用不着像穷人家的孩子那样去放牛,打柴,除了上学 ,他最着迷的就是在爸爸的书房里看书画画。《宪政全书》、《中山全书》 、《饮冰室文集》、《石头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都使他爱不 释手,尤其是《缀白裘》戏剧集,插图本《聊斋》,虽然是文言文,他也在 那儿咀嚼,奠定了最初的古典文学的功底;当然,更令他爱不释手的是那些 插图,图上那变成美女的狐仙,真是让人又着迷又恐惧。神秘的故事吸引着 他不停地在书桌前描摹着,兴趣越来越大。 一九二五年,爆发了“五卅”渗案,学生们在县城里举办义演,号召人 们抵制日货。潘霆主持此事,他亲自动笔写活报剧,带领学生们表演,有的 扮演工人,有的扮演工厂主,昌邦和姐姐们也参加了演出。当时,昌邦已经 十岁,到了懂事的年龄,这事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们还常常涌上街头 ,点火焚烧日货,高兴得小昌邦又跳又蹦。由于家庭的熏陶,潘絮兹从小就 接受了正统的历史观念,认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孙中山先生和他的国民政 府是代表人民的,是中国的希望。他崇拜辛亥革命的英雄秋瑾、徐锡麟,他 景仰具有改革思想的梁启超,尊崇《史记》书中的荆轲、专诸、朱家、郭解 等重然诺轻生死的游侠之士,因此,他小时候接受的思想是民主与封建兼而 有之的。 不久,父亲受到县里保守势力的排挤,被调往杭州任省商民协会秘书。 正逢潘絮兹小学毕业,父亲把他叫到跟前说:“昌邦,你也老大不小的了, 也该出去见见世面了,跟我一起去杭州上中学吧!”“爸爸,真的带我去, 那太好了。”他高兴得一蹦而起,拉着爸爸的袍子在屋子里转来转去。这样 ,潘絮兹十三岁时便去了杭州,考入私立安定中学(现为杭州七中)。P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