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唐孝威(续集)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唐孝威先生从1983—1990年担任《物理通报》编 委。我从1985年开始全面 主持《物理通报》工作,所以自然就知道唐先生了。 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1987年 庆祝王淦昌先生八十寿辰的学术活动中。那天午餐时 ,在我左边坐下一位衣着朴 素、彬彬有礼的中年学者,经询问原来是我早就耳闻 的唐孝威院士。席间我们如 老朋友见面,十分亲切,交谈得很融洽。此后,相互 就有了书信往来,他还请《唐孝 威科学实验四十年》的作者周发勤先生寄书给我。 1990年《物理通报》编委会换 届,唐先生与我商量推荐比他年轻的金炳年先生接任 他担任《物理通报》编委,但 我们之间仍保持联系。2003年《从原子弹到脑科学— —唐孝威院士的传奇人生》 一书出版,唐先生又请作者周金品先生送书给我。我 就是从这本书知道唐先生已 经从物理科学走进脑科学这个新的科学领域。 2006年,我从事中学物理教材改革研究已经20年 了,当时担任 立项 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物理教科书》和《普通高中课 程标准物理教科书(教科版)》 的主编。为了深入地研究基础教育,我申请了一个“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课 题”,旨在用脑科学去探索基础教育、研究人才素质 结构和心理学品质的培养,探 索如何用脑科学去大批地培养创造型人才。于是我自 然地想到唐先生。但北京高 能所的同志告诉我,唐先生已经调到浙江大学去了。 怎么办呢?经过一番周折,我 终于与唐先生取得了联系。唐先生知道我想把脑科学 应用于教育,从事“开发脑” 研究,他很高兴,表示热情支持,并同意担任我们的 课题顾问。从此,我和唐先生 的联系就逐渐频繁了。 2007年秋天,我到杭州出席中国科协学术年会, 大会期间我给唐先生打电话 表示要去看他,他知道我对浙江大学校园不熟,就说 ,“我请心理系的老师开车把 你从酒店接到浙大理学院,”并说,“你来了,我们 开个座谈会,我、几位老师和几 位研究生参加,一起交流一下情况。”座谈会上,唐 先生主动向我介绍了浙江大学 在脑科学领域若干研究方向的情况,并送给我一本他 们出版的教材《脑科学导 论》。这本书可以说是我系统地学习、研究脑科学的 第一本书。后来唐先生又陆续 送给我《脑与心智》、《心智的无意识活动》、《心 智的定量研究》、《智能论:心智能 力和行为能力的集成》、《一般集成论》和《物理、 生理、心理、病理》等一批学术著 作。回顾这些年的探索,我就是一本一本系统地阅读 唐先生的这些著作,边学习、 边研究、边实践,不断把脑科学应用于教育改革和课 程创新实践,一步一步地走 进脑科学的殿堂。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深入地 了解了唐孝威先生在脑科学 方面所进行的系统研究和探索,理解他在脑科学领域 作出的一个又一个重要的 贡献。 唐先生很谦虚,很喜欢别人对他的著作提意见, 他曾多次主动地跟我说:“欢 迎有问题及时与我讨论。”每次听到我有什么问题, 他都会非常高兴,并热情、认 真地和我讨论。每当我提出一些新的想法,唐先生总 会耐心听取、认真思考,并提 出自己的意见。 唐先生专门安排博士生们与我通过网络联系,不 过我们之间主要还是通过 电话直接交流。这些年来,平均每个月我至少要与唐 先生通一次电话。我每次召 开课题研讨会或者到实验学校调研指导工作回来,工 作上的新信息、新进展、新 想法都会及时向唐先生介绍;每当在看脑科学文献或 在研究中发现某些重要的 信息或问题,我就会给唐先生打电话讨论请教;每逢 重大的节假日都会打电话向 他问候,即使我到美国探亲也照例如此。这些年来我 与唐先生之间一直保持着较 密切的联系和交流。 唐先生对于我们开展基于脑科学的教育改革与课 程创新实验非常重视,每 当听到我们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提出一些新的思想,在 实验中取得新的进展,都会 表现出异常的高兴。如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 课题”研究中,根据幼儿园领导 反映,新生幼儿入园初期,相当多的孩子普遍存在较 严重的焦虑、哭闹现象,这是 长期以来教师和家长都烦恼的问题。我们用脑科学对 孩子“入园心理”进行研究, 提出“从课程角度进行研究解决”的理念,设计了一 个新的“人园教育课程”。提出 了以“爱为核心”,首先关注幼儿从家庭生活到集体 生活的心理转变,使幼儿爱教 师、爱幼儿园,然后注重适应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和 意识教育,促成班集体形成 的课程目标。我们按此目标设计课程进行试验。试验 表明,该课程效果很好,受到 教师和家长的普遍欢迎。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 ’课题”中,我们将这一思想迁 移到小学教育,开设“入校教育课程”,设计11个主 题,课程内容丰富多彩,为期 一周的试验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早期教育中,我们 开设了基于脑科学的一系列 课程。唐先生听到这些改革的消息很高兴,多次跟我 说:“你有机会到杭州来,我跟 浙大附属幼儿园、小学说说,你给他们作个报告,让 他们也试验看看。” 2008年,我们在实践中提出了“行商”的概念。 在《物理通报》2009年第2期, 一篇题为《后30年发展教育如何创新突破——论创新 型人才的素质结构评价体 系与教育创新》的专论中正式提出“行商”概念。唐 先生看到这篇文章后,将这一 观点及时地收入他的专著《智能论:心智能力和行为 能力的集成》一书中,在“智 能测量”一节中简要地介绍了“行商”概念。他还来 电话征求我的意见,他说:“所 写的介绍文字是否与你的思想有出入?”后来我写了 《行商概念的科学背景及其 意义》论文,唐先生看后对文章给予肯定。该文刊登 在《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科 学版)》2010年第1期。P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