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评传(精)

爱因斯坦评传(精)
作者: 编者:于元
出版社: 工商联
原售价: 48.00
折扣价: 27.40
折扣购买: 爱因斯坦评传(精)
ISBN: 9787515823195

作者简介

于元,吉林省人,自由撰稿人,著有多部历史著作与人物研究专著。196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以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为写作宗旨。

内容简介

一从诞生到大学毕业 1.科学巨人诞生的背景 1879年3月14*,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诞生在德国南部乌尔姆市班霍夫街135号的一个犹太商人家里。 乌尔姆位于伊勒河和布劳河注入多瑙河的入口处,距东南方向的慕尼黑约180公里。 乌尔姆在*耳曼语中是“沼泽地”的意思。1181年,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将其升为城市。从1184年开始,乌尔姆成了帝国的一座直辖市。 1500年左右,乌尔姆达到了其发展的**,继纽伦堡之后升为帝国的第二大城市,管辖着三个城市和55个村庄,成为钢铁、木材和葡萄酒的重要市场。 爱因斯坦诞生时,德国充满了**味,而且正一步步地向*国主义发展。 德意志是中世纪法兰克帝国分出的一个**。法兰克帝国分为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三个**,其中法兰西后来发展为法国,而意大利和德意志都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德意志由许多割据的各自独立的公国和城邦组成,它们各自有自己的国王,相对独立,而在形式上共同组成德意志邦联,并且选举一个共同的皇帝。但这只是形式上的皇帝,这个皇帝对割据势力没有实际的约束力。 随着德意志**经济和政治的发展,要求统一的呼声越来越高。渐渐地,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邦联中*有实力的公国,它虎视眈眈,企图统一德国。经过多次战争和外交努力,普鲁士在击败了德意志中另一强大公国奥地利和欧洲大陆霸主法国后,终于实现了德国的统一。而奥地利则分离出去,成为一个独立的**。 爱因斯坦诞生时,德国统一已经8年了。8年前,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辅佐下统一德国,于1871年登基做了皇帝,史称德皇威廉一世。 19世纪末,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后,在1871年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却带有很强的封建*事色彩。 德国的统一及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德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1880年,德国**开始有意识地指导重工业的发展。人力、物力在**的指导下被*加合理地利用,电气、化工、铁路、钢铁等产业迅速跃居世界前列。德国迅速成为工业强国。 18**年,德国工业总产值超过农业,从而使德国成为工业**。英国用了将近100年完成的工业革命,在德国只用了不到50年的时间。 爱因斯坦诞生前后,德国的经济、*事、科技实力迅速发展,国力迅速上升,成为欧洲**强国,世界第二强国,超过了英国和法国,仅次于美国。但是,德国的政治地位远不如英、法两国,而且地理位置也不好,被英、法、俄三国夹在中间。由于德国起步较晚,世界殖民地基本被英、法等国瓜分完了。这时,德国想挑战英、法两国的统治地位,重新分配殖民地,建立世界新秩序。 当时,奥匈帝国因为与沙俄和法国有矛盾,德国便把它拉来组成了同盟国集团。这样,德国、奥匈帝国等国便组成了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事同盟。 爱因斯坦诞生时,世界正一步步地走向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次世界大战。*国主义的阴影笼罩着德国,扩*备战的呼声越来越高,弥漫在空气中的**味越来越浓了。 2.幸福的家庭 爱因斯坦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父亲海尔曼态度和蔼、喜欢帮助别人。他从小喜欢读书,因为家庭生活困难,虽然考上大学,但无力入学,不得不去经商。后来业务进展顺利,生活开始好转,他仍旧是一个仁慈的商人。爱因斯坦的母亲玻林·科克出身名门,*过中等教育,喜欢音乐,十分慈爱。爱因斯坦是这对犹太夫妇的**个孩子。爱因斯坦两岁的时候,母亲为他生了一个可爱的妹妹,取名玛雅。幼年的爱因斯坦就生活在这样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中。 爱因斯坦诞生的第二年,他们举家迁往慕尼黑。同年10月,爱因斯坦的父亲与叔叔雅各布合开了一家为电站和照明系统生产电机、弧光灯和电工仪表的电器厂。父亲负责业务,叔叔负责技术。 慕尼黑是德国巴伐利亚州的首府,位于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多瑙河支流伊萨尔河畔,是德国历史名城,原来是巴伐利亚王国的都城。慕尼黑街上有许多富有历史意义的天主教堂和爬满藤蔓的古色古香的建筑物。在远处,可以看到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这个被高山环绕着,海拔520公尺的高原都市,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加之气候温和,物产丰富,环境优美,很早就成为****的旅游城市了。慕尼黑是德国南部主要的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之一,仅次于柏林和汉堡,是德国第三大城市,也是欧洲*繁荣的城市之一。由于慕尼黑一直保留着原巴伐利亚王国都城的古朴风情,因此被称为“百万人的村庄”。 爱因斯坦就是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中长大的,直到15岁才离开慕尼黑。慕尼黑距爱因斯坦的诞生地乌尔姆仅180公里,可以算是爱因斯坦的第二故乡。爱因斯坦热爱科学、喜欢钻研的精神都是在这里形成的,在慕尼黑的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岁时的小爱因斯坦有着又黑又亮、自然卷曲的头发,宽阔的额头,额头下面一双深邃、明亮且有神的棕色大眼睛,再配上略带鹰钩的鼻子,这让小爱因斯坦显得十分可爱机灵。可是,让全家人忧虑的是年满3岁的小爱因斯坦还不会说话,总是静静地像在思考什么问题,这让父母很为他担心。这样的性格不是这个年龄的小男孩应该有的,再看看他那像是畸形的大头,父母开始不安了。母亲一直在注意观察自己的儿子,发现小爱因斯坦的两眼总是流露出对世界的惊奇和兴趣。 小爱因斯坦不会说话,人们都怀疑他是个低能儿。但是,父亲却没有对儿子失去信心,他想方设法地让爱因斯坦发展智力。他为儿子买来积木,教他搭房子。小爱因斯坦每搭一层,父亲便表扬他一次。在父亲的鼓励下,爱因斯坦一直搭到了十四层。 有**晚上,母亲在两个孩子睡下之后,坐在大厅的钢琴前轻轻地弹了起来,一串悦耳的旋律像山间小溪在潺潺流淌。过了一会儿,小爱因斯坦穿着睡衣从楼上下来,认真地聆听美妙的琴声。明亮的大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从此,爱因斯坦被音乐深深吸引住了。他好像置身于一个美妙神奇的世界,那里的琴声变幻无穷,令他流连忘返。音乐以它那温柔的怀抱接纳了爱因斯坦,让他吸吮人类文化的甘甜乳汁,给他一个安宁的精神家园,也给了他成为一代物理大师的超凡的想象力。 不久,父母抱着小爱因斯坦去当地一家*有名的医院诊查。所有的医生都说小爱因斯坦不是一个低能儿,而是一个智商很高、大脑发育十分正常的孩子,只是说话晚些而已。 每逢休息*,父亲总要带领全家去慕尼黑郊外游玩。一路上,小玛雅叽叽喳喳,而爱因斯坦则静静地坐在车上,好像在思考一些重大的问题,偶尔还扶一下妹妹,怕她跌倒。 小爱因斯坦*喜欢的游戏是用纸板搭房子,即使郊游也要随身携带纸板。在整个郊游的大部分时间里,爱因斯坦总是坐在角落里静静地构思,认真地搭建他想象中的各种房子。爱因斯坦的父母也从不打扰他,对他充满了信心。 3.学前岁月 在父母的鼓励和呵护下,爱因斯坦健康地成长,智力也迅速提高了。 爱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特别喜欢爱因斯坦,在爱因斯坦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他是爱因斯坦的启蒙老师,教给爱因斯坦许多知识。他总是耐心地回答爱因斯坦的种种提问,为爱因斯坦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雅各布叔叔是位**的电器工程师,极喜欢数学,在数学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他见爱因斯坦**聪明,喜欢钻研,常抽空给爱因斯坦讲数学原理,然后再出一些有趣的数学题让小爱因斯坦计算。有时,雅各布叔叔故意出一些超过一个5岁孩子理解力的难题,然后,使用激将法让爱因斯坦接*挑战。 有时,祖母看到爱因斯坦趴在桌子上,一动不动地静静地思考问题,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很是心疼,便责怪雅各布,怪他给小小的孩子出这么难的题。雅各布总是笑着说:“妈妈,请放心。爱因斯坦是个不怕难题、不怕吃苦的孩子。” 爱因斯坦常常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冥思苦想,认真计算数学题。有时候,他已经**要睡觉了,忽然想起什么,便又一翻身爬起来,趴在桌子上计算一番。 爱因斯坦喜欢做难题,从来不把这看作是*罪。他在演算过程中感*到了无穷的乐趣,从中领略到了数学的奥秘和*克难关的快乐。在爱因斯坦看来,数学比任何冒险小说都有趣。 爱因斯坦的父亲为人稳重,对人热心,与世无争,人们都喜欢他。他爱好文学,每天晚上,只要没什么事,他都要给家人朗读席勒和海涅的作品。 在进步文学作品的熏陶下,爱因斯坦形成了同情劳动人民的高尚品德和疾恶如仇的大无畏精神。 爱因斯坦从6岁开始学拉小提琴,在父亲的指导下,一有空就练琴,越练越起劲。他做梦都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 为了提高琴艺,爱因斯坦特地去请教一位**老琴师。老琴师说:“孩子,你先拉一支曲子给我听听。” 爱因斯坦拉了帕格尼尼二十四首练习曲中的第三支,拉得十分认真。一曲终了,老琴师问爱因斯坦:“你为什么喜欢拉小提琴?” 爱因斯坦回答说:“我想成功,我想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 老琴师又问:“你拉琴快乐吗?” 爱因斯坦回答说:“**快乐。” 老琴师把爱因斯坦带到自家的花园里,对他说:“孩子,你**快乐,这说明你已经成功了,又何必非要成为帕格尼尼那样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呢?你看,世界上有两种花,一种花能结果,一种花不能结果,实际上不能结果的花*美,比如玫瑰和郁金香,它们在阳光下开放,虽说从不结果,但它们无忧无虑,开得很美,这也就够了。” 听了老琴师的话,爱因斯坦恍然大悟:快乐胜过黄金,是世间成本*低、风险*低的成功。 从此,爱因斯坦心头的那团狂热之火冷静下来,只是专心地练琴,再也不*困于成为帕格尼尼那样的小提琴演奏家的梦想了。不久,他的琴艺渐渐提高。 4.路易堡中学 10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慕尼黑路易堡中学。 开学那天,爱因斯坦高高兴兴地穿上了路易堡中学的校服。这校服是深蓝色的,像陆**官的**。**的领子上有一条银线。银线一年年增加,四年后就改用金线了。帽子上有一个G字帽徽,闪闪发光。 路易堡中学集中了附近的**学生,是慕尼黑所有小学生所憧憬的进大学的一座*佳桥梁。可是,对于不喜欢战争的爱因斯坦来说,进了这所中学无疑是进了一座“兵营”罢了。 爱因斯坦进入路易堡中学不久,刚入学时的那股**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路易堡中学教育浸透了*国主义色彩,爱因斯坦越来越不喜欢去学校了。 在路易堡中学,无论是数学课,还是希腊文或拉丁文,都成了毫无生气、硬邦邦的训练,课堂就好像练兵场似的。 爱因斯坦独立思考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有了*多的思想。他对学校呆板的教学方式极其反感,从没有认真听过课。他常在课堂上沉思默想,或者仰望墙壁上的时钟,计算着下课的时间。 这时,爱因斯坦热爱科学的热情依然如故。他巧妙地避过中学老师的看管,开始用自学的方式对学校的教育进行积极的反抗。他仅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中学数学课的基本内容,达到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 爱因斯坦课外时间忙得很,雅可布叔叔每天都要给他布置数学习题。爱因斯坦解答了这些习题之后,便会沉浸在自学的幸福中。 12岁到16岁,爱因斯坦自学了微积分。虽然爱因斯坦的数学成绩永远是全班**,但老师并不喜欢他。在大多数老师眼里,爱因斯坦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不注意听讲,整天心事重重,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爱因斯坦正在贪婪地咀嚼先人的科研成果,正在默默地继承先人的精神财富啊。在老师的眼里,爱因斯坦是一个心不在焉、令人头痛的学生。 爱因斯坦举止缓慢,不愿浪费时间同别人交往,不适合“兵营”的生活,因此老师和同学都不喜欢他。教他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是厌恶他。 路易堡中学怕爱因斯坦影响其他学生,曾想把他赶出校门。路易堡中学老师曾对爱因斯坦的父亲说:“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这一切让爱因斯坦灰心丧气,他甚至不愿意去学校,怕见到老师和同学。这时,父亲鼓励他说:“孩子,我觉得你并不笨。别人会做的,你虽然做得慢一点,但并不比他们差;你会做的事情,他们一点都不会做。你表现得没有他们好,是因为你的思维和他们不一样。我相信,你一定会在某一方面比任何人都做得好。”父亲的鼓励使爱因斯坦振作起来。 5.毅然退学 爱因斯坦上中学后,家境越来越不好了。在弱肉强食、竞争激烈、歧视犹太人的德意志帝国,父亲经营电器厂的收益越来越差,*终到了面临倒闭的境地。 父亲本是一个乐观的人,但面对残酷的现实也只能唉声叹气,以至后来变得愁容满面,一筹莫展了。叔叔也整天忧心忡忡,很少说笑话了。 后来,父亲和叔叔决定搬到意大利的米兰去,在那里从头做起。 可是爱因斯坦为了继续学业,拿到中学文凭,很不情愿地一个人留在慕尼黑。 迁居之前,海尔曼为儿子继续上学的有关事宜特地来到路易堡中学。负责接待海尔曼的是学校的训导主任。望着训导主任那张冷若冰霜的脸,海尔曼小心翼翼地问:“请问,我儿子将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适合呢?”没想到训导主任竟然毫不客气地说:“做什么都可以,反正你的儿子将一事无成。”说完,他轻蔑地望了爱因斯坦的父亲一眼,便低头忙自己的事了。父亲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心里很难*,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是因为训导主任的无礼。过了一会儿,那位训导主任才抬起头来,把爱因斯坦在学校的“**”表现向海尔曼作了介绍,说:“所有的老师都嫌爱因斯坦性格孤僻,智力迟钝,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听了这些,海尔曼心里恨恨地说:“偏见,这一切都是偏见。” 父亲回到家后,一再嘱咐爱因斯坦要听老师的话。爱因斯坦个性强,爱科学,根本无法成为学校所期望的那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