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笔记

重走长征路笔记
作者: 魏永刚|责编:桂方海
出版社: 西北大学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4.40
折扣购买: 重走长征路笔记
ISBN: 9787560450957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于都河的水声 中央红军长征三百六十 多天,跨过了许多河流。 湘江、乌江、金沙江、赤 水河、大渡河,还有翻过 雪山在草地上遇到的嘎曲 河,在甘肃跨过的渭河, 等等。每一条留下红军足 迹的河流,都吟唱着不同 的旋律,而于都河是这个 征途中最富感情的名字。 在江西地图上,于都河 并不显眼。流过于都县之 后,人们就叫它贡江。在 长征的历史记忆中,这条 不算太大的河,写满了依 依别绪。1934年那个秋天 ,四面八方集结到这里的 中央红军,就从于都河边 开始了后来被称为长征的 那次艰辛远行。 我到访的季节正是盛夏 。那年于都多雨,我们抵 达的时候天色已晚,只见 两岸灯光旖旎,闪闪烁烁 。车驶过一座桥,同行的 人指着桥下说,这就是于 都河。哦,于都河!也许 是因为第一眼没有看清它 的样子之故吧,第二天早 晨,天刚刚亮我就信步走 过那长长的大桥,去看于 都河。 河水滚滚向前,轻轻拍 打着河岸,发出有节奏的“ 哗哗”声,一声和一声间隔 不远。“长征渡口”四个大字 刻写在一块竖立的石头上 ,红色而苍凉。这是杨成 武将军的手迹,落款显示 题写于1983年。长征路上 ,他率领的红一军团二师 四团一直是先头部队。 1934年秋天,他也许是作 为第一批过河的红军,从 这里踏上浮桥,告别于都 、告别苏区的。 那个秋天,于都河在每 一位红军将士心中都写满 了离愁。踏着浮桥,走过 于都河,即将告别苏区, 他们回望这片土地,看到 的最后一抹风景就是这条 静静流淌的于都河。 过于都河,正当夕阳西 下,我像许多红军指战员 一样,心情非常激动,不 断地回头,凝望中央根据 地的山山水水,告别在河 边送别的战友和乡亲们。… …依依惜别,使我放慢了脚 步,但“紧跟上!紧跟上!” 由前面传来的这些低声呼 唤,又使我迅速地走上新 征程。 这是聂荣臻元帅在20世 纪80年代写作的回忆录中 留下的文字。那时,他告 别于都河已经快半个世纪 了,但夕阳下的于都河在 他心中还是那样清晰。 杨成武将军的《忆长征 》也是从这条于都河起笔 的。他说,“部队要撤离苏 区了,一夜没睡好”,“清晨 ,早操活动的时候,我爬 上了高高的山坡,只见群 峰连绵……那蜿蜒千里的于 都河,发出‘哗哗’的水声; 河两岸,满山遍野的矮草 和庄稼沙沙作响,仿佛都 在低声叮咛,向我们道别” 。他许多年之后都记得: 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忘 怀的场面。红旗猎猎,战 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 河对面的草坪上。源源不 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 拢来。他们扶老携幼,来 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 把煮熟了的鸡蛋塞到我们 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 的豆子放到我们的口袋里 。有的拉住我们战士的手 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 止不住地“呜呜”哭了起来。 杨得志将军曾经率领红 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在 贵州的大山里夜渡乌江, 在四川的峡谷里强渡大渡 河,一路留下英勇的足迹 。在他的回忆录中,于都 河流淌的却是款款深情。 他写道: 坐落在于都城门外的于 都河,河面并不很宽,深 秋季节,没有咆哮的浪涛 ,只有缓缓的微波,显得 肃穆庄重,像一个沉思的 巨人。 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 说到于都河,用的也是抒 情的语调: 赶到于都河边为我们送 行的群众中,除了满脸稚 气、不懂事的小孩子跑来 跑去,大人们的脸上都挂 着愁容,有的还在暗暗地 流泪。老表们拉着我们的 手,重复着一句极简单的 话:“盼着你们早回来,盼 着你们早回来呀!”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