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

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
作者: 任可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59.00
折扣价: 37.80
折扣购买: 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
ISBN: 9787521721010

作者简介

任可,抑郁研究所CEO,2020年福布斯亚洲30岁以下精英。

内容简介

推荐序 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21世纪后的20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衣食住行得到了全面保障,现在的年轻人基本不用再考虑衣食住行的问题。相反,对价值感、社会认同感的追求成为年轻人的新需求。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城市生活成本的陡增、工作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教育升学的压力、跟父母价值观的不合、跟家人的琐事摩擦等等,让每个人追求自己价值实现的道路是艰辛曲折的。在多年前还不曾被提及的抑郁症,最近几年已经开始逐步进入每个人的认知中。这是伴随每个人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道路上的一种疾病,就好像伴随解决温饱问题出现的高血压和糖尿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于2017年发布的《抑郁症及其他常见精神障碍》的数据显示,抑郁症的全球平均发病率在4.4%左右。在中国,由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牵头历时数年、覆盖全国31个省份的全国性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于2019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抑郁症在中国的终身患病率为 6.9%,12个月患病率为3.6%。 除了达到《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诊断标准的抑郁症,其实每个人都会受到抑郁状态和情绪的困扰。因为每个人都是具有独一无二的人格特质的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复杂亲密关系、工作职场压力和人际关系,必然都会出现短期或者长期的痛苦和不适应。这个时候机体情绪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和各器官就会出现应对这些痛苦感受的应激反应。所以情绪低落、不想干活、精力缺乏、失眠、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心脏和胃疼等症状就会出现。这些症状是好事,是你的身体在提醒你要注意,要去做些改变。抑郁状态是你的身体在提醒你,自己的性格和目前的应对方式不太适应当下的生活状态,你需要做出调整和改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正视它,并且积极地寻求适合自己的应对办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追求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虽然在中国受到抑郁困扰的人很多,抑郁症的发病率比较高,但就诊率不足10%。因为大家的固有思维认为它是一种精神疾病,跟大家常说的“神经病”(专业上叫精神分裂症)一样恐怖。如果被周围的人知道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都会被看不起。可喜的是过去几年公众对抑郁症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很多成功人士也都主动分享自己的得病和治疗经历,让这种疾病不再像以前那样受到广泛的歧视。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思考自己生命中的某个时间段好像也出现过情绪低落、不想干活、精力缺乏、失眠、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心脏和胃疼等症状,思考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去寻求专业医疗机构的帮助。但是大部分人还是不愿意马上去就医。所以如果能有一本书,先系统地告诉大家,如何判断自己得了抑郁症,得了抑郁症该怎么办,治疗抑郁症有哪些方式,治疗抑郁症要花多少钱,抑郁症患者如何回归正常生活,让你对抑郁症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就可以帮助更多人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得到更好的指导。《你的第一本抑郁自救指南》就是这样一本书。所长任有病是一名从重度抑郁和zisha边缘康复的抑郁症患者,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整理了抑郁症患者分享的典型的痛苦经历、得病原因、治疗方案和康复路程,写成了这本书。她希望像她创办的“抑郁研究所”一样,为中国受到抑郁困扰的人群提供有温度的解决方案。 期望每一位受到抑郁困扰的朋友都能够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解决方案。 杨怡博士 安肯医疗创始人 中国非公医协精神心理委员会秘书长 湘雅二医院精神医学博士 写在前面 如果每个人都很幸福,那么幸福也算不上稀有的了;如果每个人都有点儿心理问题,那么抑郁症也算不上什么大病。 在我的工作文档里,有3 500多篇zisha笔记。它们来自抑郁研究所病友社区一年来的聊天记录和树洞投稿,其中最早的几篇是我2018年患病期间的日记:“重度抑郁症,中重度焦虑症,伴随严重zisha倾向,建议立刻住院治疗。”当我拿到诊疗单时,病耻感像一桶黑色的油漆,从头到脚浸透了我。 “要是我突然遭遇一场车祸就好了。” “要是我坐的飞机掉下来就好了。” 我渴望所有体面、合理的死亡方式,帮助摆脱这种如身在牢狱般的折磨。有时候我甚至想,是不是死亡才是越狱的唯一方式。 为了不让公司知道我去精神病院看病,每次复诊和做咨询时,我都要想一个区别于“看牙医”“痛经”的新理由给人力部门。我每天思考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假装自己是一个正常人? 即使身处日复一日的噩梦、惊恐发作和严重的躯体化病变中,我依然不敢请假休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已经完全发生生物性紊乱的我,丧失了睡觉、记忆、学习的基本能力,我害怕如果再被解除劳动关系,那么我可能会失去维系生活运转的唯一惯性。 作为人群中格格不入的少数派,我愈加自罪自责,经常在开会、写工作文档时就忍不住地流眼泪,卫生间成了我的避难所,几乎每小时都要躲在里面哭20分钟。 直到身边亲近的朋友问我,我为什么会表现得这么异常,我才不得不低着头承认自己患上了抑郁症。我以为他会安慰我、同情我,没想到他如释重负地笑了:“哦,原来是抑郁症啊,我前女友也得过。我们清华校医院开的最多的,除了消炎药就是抗抑郁药了。”他这样轻描淡写虽然没有给我足够的安慰,但我也突然意识到,其实每个人都有可能抑郁。 在抑郁研究所现有的30万用户中,60%以上是18~25岁的年轻人,他们大多居住在沿海城市,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事脑力密集型行业。 我曾在很多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中见到科学沙文主义的傲慢。他们自以为了解病理机制,便可以迷信科学的客观性和功用性,而蔑视人文社科的批判性和情怀感。有医生说:“你说的那些症状我10年前在教课书上就学过了。”他们以此为由拒绝理解患者的“小宇宙”是如何出现故障和发生bao zha的。有父母说:“你既然继承了我这么优秀的基因,遗传抑郁也是无可厚非的,吃安眠药就是了。”一个朋友说:“我绝对不会和抑郁症患者谈恋爱,以降低后代携带抑郁基因的概率。”更有企业雇主坦言,在招聘高管的时候,虽然有的候选人能力匹配,但考虑到他有抑郁病史,就放弃考虑了。 这些声音让我一度很挫败,甚至产生了怀疑:消除病耻感是不是一个伪命题?就像女性、95后、性少数群体、民族、星座、抑郁症、业务形态、学历背景、创业节点一样,它们都是被贴在人们身上的形形色色的标签。如果说病耻感仍然存在,那么我们就必须放下一切标签和偏见。 那段日子朋友怕我出事,每晚接力给我打电话。有一天,我觉得自己所有的眼泪都流干了,他们依然不挂电话,而是对我说:“不想说话就不说,哭一会儿也行,我等你哭累睡着了再挂。”原来,此刻沉稳睡去,明天能够醒来,就是大家对我的全部期待。 “为什么要为一个病人浪费这么多时间?” “因为你值得。” 这五个字击破了我一直秉持的“价值交换是所有关系的尺度”的信念。朋友们浪费在我身上的时间使我变得珍贵,他们不求回报的善意帮我重新建立起自己值得被爱的勇气。 我每天都在日记里记录: 今天是我确诊抑郁症的第40天,我已经连续12个小时没有产生zisha的念头了。 今天是我确诊抑郁症的第150天,我已经有两天没哭了。 我开始以“任有病”的身份去分享自己的抑郁日记。病友群里有个男生曾表示想zisha,另外几个病友给他留言说:“你去看看任有病的微博,她比你还惨呢,但现在还不是活得好好的!”我忽然意识到,一个已经康复的患者案例或者一个即使身患抑郁症却坚持活下去的病友,对其他患者来说是多么强大的目标锚点啊! 24年前,是父母给了我第一次生命。饱受抑郁症折磨的我,曾经对自己执行了好几次死刑。24年之后,我完成了人格重建,重启生活的热情。这一次,是我让自己重生,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我不想白死一回,未来也不能枉活。 于是我创办了“抑郁研究所”。 “过往的创伤就像一颗钉子钉在墙上,即使拔除了也依然有个碍眼的洞。抑郁症令我反复地盯着这个洞看,周而复始地回忆钉入墙面时的恐慌。 但当我把目光移开时,原来墙边还有一片绿叶,桌上有一本书。视线再放得远一点儿,我看到了窗外的整个花园。墙上的洞还在,但我已经不在意它了。” ? 献给我国9000万抑郁症患者群体的一本有温度的实用指南;关于抑郁症,看这一本就够啦! ? 书后附有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读者可自行做初步检测。 ? 随书附赠抑郁研究所特别产品“解忧处 方笺”,25张卡片帮助你调节情绪,让你的生活回归正轨。 ? 安肯医疗创始人杨怡博士/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新氧创始人金星/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客座教授汪瞻博士/《生而贫穷》作者赵皓阳/闪送创始人姜天鹏/首都医科大学抑郁症人工智能团队首 席科学家黄智生教授/愈见心理创始人刘东联袂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