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力养育法(日本儿童教育现场)

生存力养育法(日本儿童教育现场)
作者: 李雪红|责编:刘霜
出版社: 中国青年
原售价: 58.00
折扣价: 39.50
折扣购买: 生存力养育法(日本儿童教育现场)
ISBN: 9787515363066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李雪红,山西人,毕业于北方工业大学,曾就职于日本大阪大学。在大阪十余年,养育着性格迥异的一双儿女,在与孩子共同成长中的过程中,深度体验日本独特的儿童教育。她也是豆瓣大V“史努比”,提出“育儿有效期”“偏爱每个孩子”“育儿育己”等理念,文笔细腻温暖,深受粉丝的认可和喜爱。

内容简介

社区处处有\"师父\" 从姐弟俩开始上小学的第一天起,我就注意到每天上下学时间段都会出现在路口的那个老爷爷。我家正好在两个大社区相邻的位置,是孩子们走路上学的必经之路,也是很多家庭开车出门的路口,老爷爷衣服上罩着黄色安全背心,每天拿着小旗子,一边注意着过往车辆,一边和三三两两背着书包走过来的孩子们打着招呼,风雨无阻。等我上班出门时,孩子们大概都到学校了,老爷爷在路口比画着练习打高尔夫球,确认没有孩子在路上了,才把小旗子卷起来背着手慢慢走路回家。看着他的背影我时常想,他一定是个热心照顾孩子们的老人。 小学每个月都有几次课外活动,时间在放学早的周三下午和没有课的周六上午,内容很丰富,有体育活动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网球,打棒球;有文化活动吹竖笛,学插花,做手工,学编程;也有美食体验活动烤蛋糕,做沙拉,蒸包子。除了某些手工和美食项目要交点材料费,这些活动基本都免费,只是申请时有一个条件:家长跟着一起来,做几小时的志愿者。 这些课外活动很有人气,报名的人多时还要抽签,有几次姐弟俩幸运地抽到,我也跟着去学校做了半天志愿者。志愿者活动内容不少,先到学校帮着做签到工作,给孩子们找名牌,在签到卡上盖章;活动开始后,在体育馆跟着捡球或者做其他辅助工作,两个多小时下来,还真有点累。珍珠参加了网球活动,她之前没打过,刚开始连球都接不着,两个小时下来,已经能和其他孩子你来我往地比赛了,而且一回家就吵着要去外面的网球班学打网球。泉泉的围棋活动我没看到,听他回来讲如何\"布阵\",看起来收获也不小。 头一次参加小学的课外活动就有重大发现:课外活动的老师都被称作\"师父\",网球\"师父\"是珍珠班里同学的爸爸,围棋\"师父\"是泉泉班里同学的爷爷,羽毛球\"师父\"是幼儿园同学的爸爸!都是和孩子们有关系的人。最让人惊讶的是,活动开始前全体人员在体育馆集合,在前面发号施令的那个\"总教头\"不就是每天在路口站岗的老爷爷吗? 看似普通的生活,看似普通的学校,原来处处有\"师父\"啊!那一刻,突然感觉我们社区就像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面的那个藏龙卧虎的筒子楼,越是高手,越不显山露水,待到江湖腥风血雨时,就有无数的\"师父\"飞身而出。 我小时候,胡同里的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地玩儿,尤其是暑假,整天在外面玩儿得不知道回家,玩儿累了就跑到某个小伙伴的家里蹭饭吃,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在日本这些年,随着姐弟俩从小到大,我发现孩子也是社区的大家养的,只是这个\"养\"是教育教养。 日本的社区基本都配备独立的公民馆或者社区活动中心,即使是商用的公寓楼,也有教育部门管理的公共儿童活动室。这种活动室每周定期开放,里面有各种玩具,孩子们上保育园以前,我和邻居妈妈常常结伴带孩子到活动室,孩子们玩儿小滑梯之类的玩具,围坐在一旁的妈妈们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聊天。活动时间结束后,妈妈们把玩具收回库房,下一个小时,儿童活动室就变成小学生的书法练习室或珠算教室,物尽其用。日本的妈妈们几乎都是自己带孩子,平常困在家里,偶尔在这样的空间里与其他妈妈沟通一下,能排解很多育儿压力,加上都是免费的,也能减轻经济负担。 上幼儿园后,幼儿园尽量让家长参与进来,妈妈和孩子带着便当在附近的公园里进行亲子活动,父亲节和爸爸们一起在幼儿园做个木匠活儿,秋天的幼儿园文化节更是少不了家长们的支持,每个家长都得去做一次义工,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见证孩子们的成长,也能看到同龄小朋友的成长,有横向比较更有意义。 升到小学,每个家庭都得加入学校的PTA组织,\"PTA\"这个词来自美国的\"ParentsTeacherAssociation\",是家长和老师之间互相合作辅助学校工作的组织,说直白些,就是让家长做义工或志愿者,一起陪伴孩子们顺利进行充实的校园生活。这个组织有点半强迫的意思,每个孩子在小学期间,都需要家长做一年PTA,珍珠二年级时,我也做了一年的学级委员,除了每个月与其他班级的委员们一起开会,参与了不少活动,包括班级亲子活动、校内大扫除、夏日祭、运动会、冬季越野跑,虽然很辛苦,每个月都要开一次会,要牺牲自己宝贵的带薪休假,不过能看到孩子们在学校的身影,还认识了不少同年级的妈妈,很有收获。 免费课外活动是PTA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充分利用地域人才资源的另一个体现,课外活动的\"师父\"们基本都是住在社区的居民,主妇、上班族、退休老人都有,时间合适就会主动请缨,尤其是退休老人,不跳广场舞是有原因的。 诗人纪伯伦写过一首非常著名的诗《我们的孩子,都不是我们的孩子》,孩子作为将来社会的一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单单只属于家庭,他们是这个社区的孩子,也是全社会的孩子,是未来,是希望。 小学早晨上课前,还有定期的书籍导读活动,是由热心家长组织的,认识的一个妈妈就参与其中,她自己在大学教德语,不用坐班,经常在小学给孩子们念完书才去上课。我问她难得有自由的时间怎么还去学校做义工,她只是淡淡地说,有余力就多做一些吧,因为自己的孩子也有可能听到。 而这些教孩子们各种本事的\"师父\"也确实有自己的本事,很多日本人从小热爱体育,我身边的同事里就有深藏不露的,有大学手球队的队长,有网球好手,我们实验室里那个瘦瘦的生物博士是个体操高手,业余时间在体操教室当教练,也许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上学时曾参加过这样那样的课外活动,遇到过这样那样的\"师父\"。 看到社区里这么多关心孩子、热心教育的\"师父\"们,我大受感染,曾经去学校给孩子们上过汉语课。等我退休有时间了,打算再去学校做志愿者,我可以教孩子们汉语,可以给他们读英语书,还可以教他们做饭,不管是当\"大师父\"还是\"大师傅\",有用就行。   日本儿童教育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