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版社: 朝华
原售价: 39.00
折扣价: 29.30
折扣购买: 让青少年受益一生的智慧书
ISBN: 9787505421509
1.发现自身的钻石 在美国西北部蒙大拿州西部边境比特鲁特山边的达比镇,人们好多年都 习惯于仰望那座晶山。晶山之所以获得这个名称,是因为它被侵蚀,业已暴 露出一条凸出的狭窄部分,这部分是微微发光的晶体,看上去有点像岩盐。 早在1937年,这里就修建了一条直接越过这块露面岩层的小径。但是此后一 直到1951年,并没有一个人耐心地弯下身子去捡起一块发亮的矿物质,好好 地把它观察一下。 就在1951年,两个达比人康赖先生和汤普生先生看见一种矿石的集合物 陈列于这个小镇,感到十分激动。他们看到矿物展品中的绿玉标本上,附有 一张卡片,说明绿玉可用于原子能探索,便立刻在晶山上立柱,标明所有权 。汤普生把矿石的样品送到斯波堪城的矿务局,并要它派一名检验员来察看 一种“储量巨大”的矿物。1951年的下半年,该矿务局就派了一部推土机上 山采取矿石样品并进行成分分析,认定这里确是极有价值的世界最大的铁的 储藏地之一。今天一些沉重的运土卡车奋力登山,又载着极为沉重的矿石慢 慢地闯出一条下山的回路,而在山脚下等待他们的实际是手中拿着支票的美 国钢铁公司和美国政府的代表。他们都急于购买这些矿石。 克里曼·斯通在演讲中,除了经常引用上面的故事,还反复讲述一位农 夫的故事:有位农夫拥有一块土地,生活过得很不错,但是,当他听说要是 有块土地的底下埋着钻石的话,他只要有一块钻石就可以富得难以想象。于 是,农夫把自己的地卖了,离家出走,四处寻找可以发现钻石的地方。农夫 走向遥远的异国他乡,然而却从未能发现钻石,最后,他囊空如洗。一天晚 上,他在一个海滩自杀身亡。 真是无巧不成书!那个买下这位农夫的土地的人在散步时,无意中发现 了一块异样的石头,他拾起来一看,它晶光闪闪,反射出光芒。他仔细察看 ,发现这是一块钻石。这样,就在农夫卖掉的这块土地上,新主人发现了从 未被人发现的最大的钻石宝藏。 这个故事是发人深省的,斯通悟出:财富不是仅凭奔走四方去发现的, 它属于那些自己去挖掘的人,只属于依靠自己的土地的人,只属于相信自己 的能力的人。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生活的最大秘密——在你身上就拥有着钻石宝藏。 你身上的钻石宝藏就是潜力和能力。你身上的这些钻石足以使你的理想变成 现实。你必须做到的,只是更好地开发你的“钻石”,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付 出辛劳。只有傻子才肯舍弃眼前生活,去那个虚无缥缈的远方作好高骛远、 不着边际的追求。只要你不懈地挖掘自己的钻石宝藏,即不懈地运用自己的 潜能,你就能够做好你想做的一切。你就能够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2.呈现内在的美 安东尼·罗宾指出:一般人认为成功者必定有其特殊的才能或高人一等 的智商,其实并不然。因为才能与成功之间的关系是微乎其微的,爱迪生有 句名言:“天才是99%的努力和1%的灵感。” 在选美竞赛上,众人瞩目的总是亮丽鲜艳的面孔,婀娜多姿的体态。外 在美是选美取决的标准,可是也有人相信内在美的焕发才是选美最重要的条 件,而且这样的理念也得到了证实,至少在美国小姐唐娜·亚松真身上,世 人见识到了内在美获得认同的实例。 唐娜出生在阿肯色州的一个小镇上,她的青春期就像大多数的青少年一 样,生涩、害羞,对自己的将来不知所从。那个时候她想象自己是只丑小鸭 ,并不是选美的皇后。可是唐娜有一些远比外在的美丽更重要的特质,她气 质清新,风度稳健。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她是一块璞玉,稍加琢磨就能大放 异彩。 她决定要把自己的内在美表现出来。她去健身,学习仪态,然后报名参 加一场选美比赛。那一场比赛她没进入决赛,可是唐娜并不灰心,接着又参 加了好几场比赛,直到参加过16场选美比赛之后,她终于当选阿肯色州小姐 ,然后又成为美国小姐。以后她带着同样一份自然芬芳的内在美,以及辛勤 努力的工作踏人娱乐界,目前已是一位出色的艺人。 罗宾指出:对我们每个人来说,这个故事透露的实在是一个好消息,因 为每个人都拥有同样芬芳的内在美。最重要的是去找出自己的内在美,把它 表现出来,你不见得会是另一个选美皇后,可是它能使你成为人生的赢家。 照这样说来,其实每个人都具有成功者的资格,亦即在起跑点上是一样 的,至于起跑后的差距则是日积月累发展出来的。虽然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 的机会,但是,结果如何,完全要看个人的本事了。 你为什么要存在于人世间? 是为了要把隐藏的才能展现? 是为了要把弥盖的光芒闪烁于世间? 或者为了追求一种属于自我的理想人生? 正如拿破仑·希尔所说:“其实,每个人的出生都是为了成为一个成功 者。”事实不也是如此吗? 希尔经常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100多年前,美国费城的6名高中生向他们仰慕已久的一位博学多才的牧 师请求:“先生,您肯教我们读书吗?我们想上大学,可是我们没钱。我们 中学快毕业了,有一定的学识,您肯教教我们吗?” 这位牧师名叫R.康惠尔,他答应教这6名贫家子弟。同时他又暗自思忖 :“一定还会有许多年轻人没钱上大学,他们想学习但付不起学费。我应该 为这样的年轻人办一所大学。” 于是,他开始为筹建大学募捐。当时建一所大学大概要花150万美元。 康惠尔四处奔走,在各地演讲了5年,恳求大家为出身贫穷但有志求学 的年轻人捐钱。出乎他意料的是,5年的辛苦筹募到的钱还不足1000美元。 康惠尔深感悲伤,情绪低落。当他走向教堂准备下礼拜的演说辞时,低 头沉思的他发现教室周围的草枯黄得东倒西歪。他便问园丁:“为什么这里 的草长得不如别的教堂周围的草好呢?” 园丁抬起头来望着牧师回答说:“噢,我猜想你觉得这地方的草长得不 好,主要是因为你把这些草和别的草相比较的缘故。看来,我们常常是看到 别人美丽的草地,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 地。” 园丁的一席话使康惠尔恍然大悟。他跑进教堂开始撰写演讲稿。他在演 讲稿中指出:我们大家往往是让时间在等待观望中白白流逝,却没有努力工 作使事情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我们常常希望别人的草地就是我们自己的,却很少去整治自家的草地 。” 对此,希尔感触颇深,他说:“多么发人深省的话呀!我们为什么不整 治好‘自家的草地’呢?该如何整治?如果你还没有具体的‘整治计划’, 现在就应该考虑着手制定了!” 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