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昙花(日本联合舰队)/大舰队丛书

血色昙花(日本联合舰队)/大舰队丛书
作者: 编者:大舰队丛书编写组
出版社: 哈尔滨
原售价: 29.80
折扣价: 19.10
折扣购买: 血色昙花(日本联合舰队)/大舰队丛书
ISBN: 9787548417101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明治维新,创立新式*队 1871年,明治**宣布废藩设县,以72县代替旧 时诸藩,天皇由此拥有了无上权力,这是进行维新的 基础。 这一年的明治天皇,年仅19岁。虽然*本已经统 一,但面临的问题却不少。和晚清**一样,幕府和 诸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打击*本维新志士的自尊 心的同时,也让*本的发展束手束脚。*本的维新志 士对外国技术知识的吸取变得*加**,他们深知唯 有让*本强大,才可能摆脱列强束缚。和中国相比, *本的维新派比较幸运,因为他们掌握了**政权。 明治天皇发布的施政纲领中明确提出了“求知识于世 界”的纲领,以此为国策,新**成立以后如饥似渴 地向外国学习。 1872年,*本派出庞大的使团出使欧洲各国及美 国。*本使团和中国派遣西欧的使团不同,这批使团 包括岩仓具视、大久保利通和伊藤博文等人,这些人 皆是*本国策制定者,其主要目的为考察各国制度, 以构建未来*本发展的方向。此后的*本,积极向君 主**制稳步发展,比中国的维新变法早了20多年。 在明治维新的诸多内容中,*制改革也开始展开 。参考欧洲诸国的*事制度以及普法战争中德国陆* 的杰出表现,*本陆*编制参考德国陆*编制已无异 议。海*的发展方向则分成两派,一为采用英国海* 编制,二为向荷兰学习。从1869年到1870年,还处于 蒙昧阶段的*本海*方面展开了整整一年的讨论,* 终决定采用英国海*编制。1869年初,*本海*拥有 战舰5艘,分别为“甲铁”号、“富士”号、“阳春 ”号、“长鲸”号和“千代田形”号。 1872年,明治**颁发新的征兵令,宣布所有年 龄在20岁以上的*本男子都需要服兵役。1872年的兵 制改革,还撤销了兵部省,另以陆*省和海*省代之 ,海*卿(相当于海*大臣)由胜海舟就任。尽管新 *制的**遭到了不少人反对,但征兵制终究在*本 建立起来,*本*队的近代化发展如脱笼猛虎。 1872年2月28*,海*省正式成立,治所为东京 筑地的五丁目,*本的近代化海*便由五丁目这一原 兵部省海*所观舍发展起来。 这一时期*本的内战已然结束,统治阶级的目光 也开始发生变化。面对列国侵略,海防成了重点,陆 *的任务成了镇压有可能发生反叛的地区。尽管在陆 海*孰主孰次的选择中长州藩派系和萨摩藩派系产生 了分歧,但*本海*的发展毕竟走上了正轨。 1869年,各藩“版籍奉还”运动中,新**得到 了萨摩、长州、土佐等强藩献纳的*舰。这年3月26 *,明治天皇在大阪检阅了各藩献纳的新舰,这成了 *本海*****次阅舰式。接*了这些新舰以后, *本帝国海**舰数量达到了14艘,计1.2万吨。 同一时期,英法两国已经出现万吨级的铁甲舰, 新**在面对国力穷困,民生凋敝的情况下,大力发 展经济,加足马力往“富国强兵”方向发展。 1870年,前原一诚向太政官提交“海**张建白 文书”,在这份海**备计划中,前原一诚建议将今 后7年的岁入之20%用于*费支出,并在20年内打造 出一支拥有200艘战舰的大型海*,文书写道:“皇 国是一个被分割成数岛的独立于海中的岛国,如不认 真发展海*,将无法巩固国防……” 对于该计划,当时的*本财政根本无法承担,但 *本已萌发建造强大海*的野心。1873年,海*省已 经成立一年,胜海舟提出了一个新的造舰计划。这一 相对合乎国情的扩*计划中,胜海舟建议在18年内建 造104艘战舰(约之前计划的一半),其中铁甲舰26 艘,大、中、小舰各14、32、16艘,另有运输舰8艘 。这一计划并未得到通过,原因是当时的兵部大辅山 县有朋是长州藩系,重陆轻海,导致当时*本海** 费不足陆**费的五分之一,胜海舟的计划也被腰斩 。但无论如何,*本海*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正轨。购 舰和造舰 在19世纪末的甲午战争乃至20世纪初的*俄战争 中,*本的战舰多为外国进口;但**次世界大战以 后*本的战舰是清一色的“*本造”,这从侧面展示 了*本海*的发展之路。 1871年,*本从英国买进2000吨的、航速仅8节 的旧舰“马六甲”号,并改名为“筑波”号,发现诸 多不便后,将之改为练习舰。1875年,*本海*一口 气从英国订购3艘吨位2000-3000吨的新舰: “扶桑”号为3717吨,由伦敦萨慕达兄弟船厂所 建,装备有240毫米主*4门,是二等中央*廓式铁甲 舰。 “金刚”号和“比睿”号为2200吨巡洋舰,由米 尔福德赫文和厄尔两船厂合建,装备有170毫米*3门 。 此前一年,中*发生**事件(将在下文述及) ,*本海*突然有此大动作,自是以清王朝为假想敌 。 除了这3艘新式战舰,*本还买进了“龙骧”号 、“虎威”号等11艘*舰。 *本海*吞并**以后,依旧从西方诸国大肆购 买*舰,为可能到来的甲午战争做准备。比较有代表 性的是在1883年,*本海*扩张计划提出后,便从英 国买进“阿图罗·普拉特舰长”号巡洋舰,该舰排水 量为1350NE,装备2门254毫米主*、4门120毫米副* 。1884年又购进“浪速”号、“高千穗”号两舰,这 两艘新型战舰排水量3650吨,搭载257毫米主*2门、 150毫米副*4门。 在甲午战争和*俄战争爆发前夕,*本*是疯狂 购舰。 相比于购舰,*本的造舰似乎波澜不惊,但这种 波澜不惊让*本的造舰技术稳步发展,真正确立了* 本的强*之路。 海*发展之始,*本已经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殖 产兴业”运动。原幕府建立的横须贺制铁所(1871年 改名为横须贺造船所)被改造成了横须贺海*造船厂 ,另外如横滨造船所、石川岛造船所等都成了近代* 本*工巨头。 1876年6月21*,横须贺造船所自行建造的“清 辉”号铁壳*舰成功下水,尽管这艘*舰排水量不到 1000吨,航速不及10节,但标志着*本已经可以自行 建造现代战舰。自此,横须贺造船所和石川岛造船所 的新舰不断下水,如“天城”号、“磐城”号等,这 些舰船虽多为木质*舰,但*本造船厂从中积累了不 少经验。 *本人对新技术的引进近乎疯狂。从火*到锅炉 皆不断引进,但凡见有新式设备,无不重金买下。结 果*本船厂的机器制造商分布欧美诸国十多家公司, 火*种类从英国造到法国造再到德国、意大利造,无 所不包。于是有人将*本船厂称为“万国**博览会 ”。 靠着这种疯狂,*本造船业渐成系统,打下了自 行造舰的良好底子。此外,在购舰和造舰过程中,* 本的造船师还师从英法诸国的人,半造半买,购买的 战舰往往有不少*本人自己的设计思路,这对*本造 船工艺的发展也起了不小的推进作用。人才培养,建 立海*基础 “有鉴于皇国精通上述技艺之士甚少,故兴办学 校为建设海*之根本。拟在兵库创办学校,以建立海 *之基础。”(明治天皇.1868年) *本在发展造船业的同时,另一个重要的举措是 兴办海*院校。从改元明治起,创办海*院校培养人 才便是*本建设海*之根本,*本人*早地认识到人 才的重要性。明治天皇还在1869#:的谕示中说道: “海*之事为当务之急,应从速奠定基础。” 1869年11月,*本**将幕府时期的筑地海** 练所改为海*兵学寮,招收从15岁到25岁的学员,作 为未来海*之基础,同时还聘请了34名英国教官为这 些学员授课。1876年,兵学寮的名字被改为海*兵学 校。 1888年,*本**将海*兵学校迁往江田岛,这 就是**的江田岛海*兵学校(后撤销)。除了海* 兵学校,*本还先后发展了配套的海*专业学校,比 如水雷、财会、*术、航海、通信等。*本的海** 才培养机构由此自成体系。 为了培养**的未来海*士官,*本**不惜重 金,尽力为学员提供远航和留学机会,起源于1870年 的*本海*留学制度主要向英国输出留学生,但德国 、美国也有不少*本海*留学生的身影。被誉为*本 “海*之父”的山本权兵卫和被誉为“*神”的东乡 平八郎均曾留学海外。 1874年,*本海*创立了远航制度,这是培养学 员实际*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每一届海*兵学校 的学员都有机会在毕业前后乘坐训练舰远游欧美诸国 ,远航一般持续数月到半年时间。远航制度的维系需 要花费不菲的费用,但可以为行将毕业的学员增长宝 贵的实践经验、锻炼稳重性格和开阔视野。*过远航 磨炼的学员,多可在*后**器重,这足见远航制度 对学员的素质所起的促进作用。**之*本海上自卫 队,犹自沿袭这一制度。(P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