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吴门画派/符号江苏口袋本

明代吴门画派/符号江苏口袋本
作者: 万新华
出版社: 江苏美术
原售价: 26.00
折扣价: 15.40
折扣购买: 明代吴门画派/符号江苏口袋本
ISBN: 9787558040078

作者简介

万新华,江苏海门人,1998年6月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系,现任南京博物院陈列艺术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 主要从事中国绘画史研究,曾应上海书画出版社《朵云》杂志之邀编辑《倪瓒研究》《王蒙研究》《20世纪中国美术史学史研究》《陈洪绶研究》等专集。 编有《傅抱石著述手稿》《傅抱石篆刻印论》《傅抱石论艺》《江山如此多娇:傅抱石***诗意画作品集》《所谓伊人:傅抱石仕女画集》《明代吴门绘画》《清代扬州绘画》等。著有《艺术中的传播》《柯九思》《舍形悦影》《傅抱石艺术研究》《圣地韶光:20世纪中期中国画之韶山图像》《图像风格观念:中国现代绘画史研究丛稿》《傅抱石美术史学论稿》《傅抱石绘画研究(1949—1965)》《王原祁研究》《看画读书随录》等。 曾获江苏省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第二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三等奖等。

内容简介

经过明初的休养生息,吴中地区经济赖于以往的 坚实基础获了大发展。成化年间,苏州城已是“列巷 通衢,华区锦肆,坊市綦列,桥梁栉比”,城市经济 **繁华。 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风气悄然改变 。作为一种传统观念的重农轻商风气在明代中叶以后 明显发生了某些改变,有人从“扶本”的角度,提出 “商利而农亦利”之说,主张“省征发以厚农而资商 ”。在“天下之势偏重在商”的当时,商品经济的繁 荣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价值观念,除了徽州“以 商贾为**等职业,以科举为次着”的风俗外,苏州 地区也有类似现象,正如明末清初的太仓诗人唐孙华 (1634—1723)诗云:“吾乡习俗本轻儒,只有钱刀雄 间里。”只要有钱,就可以“援结诸豪贵,籍其荫庇 ”,有的还跻身于“高雅”的士大夫之列。 在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冲击面十分广泛。 首先,延续千百年的“安于农田,无有他志”的 状况发生了变化,弃农经商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如此 ,处于社会上层的大批士人也纷纷卷入工商业谋利的 活动。 大批文人、仕官投入商业界,改变了商人队伍的 素质,加强了工商业经济的力量,扩大了商品的范畴 ,同时也为苏州书画交易市场孕育了土壤。 苏州经济的繁荣导致民众的相对富裕和一部分巨 商大贾的暴富,虽然后者与一些或久居吴中、或因相 中这块风水宝地而定居吴中的外来官僚贵族一起,推 动着财富的积聚和消费水平的上扬,引发了种种放纵 声色、**华靡的社会风气。 毋庸置疑,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苏州的市民阶层 和有钱有闲阶层剧增。在物质生活比较充裕的情况下 ,人们开始追求*加丰富的精神享*。于是,新兴的 市民文艺逐渐勃兴,戏剧评弹、话本演义,构成了民 间文化繁荣的一页。吴伟业(1609—1671)曾撰十八首 《江南好》词,描述了吴中的山水寺庙、造园叠石、 画舫歌船、诗画博古、花木盆栽、架鸟虫鱼、茶坊酒 肆、管弦歌曲、机丝织锦、刺绣缂丝、髹漆螺钿等等 ,陈继儒(1558—1639)则将当时苏州的生活情趣与生 活情趣归纳为“吴趣”二字。可见,苏州的文化生活 的确十分繁荣,用一句俗套的话说,经济基础决定文 化上层建筑,一点不为过。 经济复兴,商业发达,不但是苏州文化繁荣的前 提,而且也是当地人风起云涌踏上科举仕宦之途的重 要物质基础。传统观念中,读书入仕是**的**等 人生选择。长期以来社会各阶层对儒家人生观、价值 观的普遍认同,培养了文人位于“四民之首”的优越 感。社会对文人的这种价值认同引发了“贾而好儒” 的风习。 那些富有的商人家庭通常会想尽办法让他们的下 一代接**好的教育,希望下一代能在科举考试中取 得成功,进入官僚体系,使其身份得以转化为当时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