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民党史(上下)(精)

中国国民党史(上下)(精)
作者: 茅家琦//徐梁伯//马振犊//严安林
出版社: 江苏人民
原售价: 150.00
折扣价: 97.50
折扣购买: 中国国民党史(上下)(精)
ISBN: 9787214211392

作者简介

茅家琦,男,1927年生,江苏镇江人,国际知名历史学家,南京大学终生成就奖获得者。1947年考入中央大学,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经济系(中央大学易名南京大学),并留校任教。历任南大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台湾研究所所长等职务。现任《中国思想家丛书》副主编兼终审组召集人、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从上个世纪50年代伊始,茅家琦就师从罗尔纲、陈恭禄等前辈史家研究太平天国史。80年代开始研究晚清及1949年以后台湾的历史。

内容简介

抗日战争胜利以前,由于战争关系,台湾的工农 业生产遭受到严重破坏。生产指数以1937年为100, 工业生产1940年最高时达到126.28,1945年台湾光复 时仅有24.04;农业生产指数1939年最高时为108.03 ,1945年仅有34.23。稻米生产1938年为138.8万吨 ,1945年降为63.9万吨。台湾以生产蔗糖著称于世。 糖的产量1939年为141.9万吨,1945年降为32.7万吨 。 1945年光复后,由于接收了日本在台经营的工业 基础,台湾同大陆各省相比,原不算落后,但战争创 伤并未得到恢复。稻米产量到1949年只提高到121万 吨。光复后,传统的化学肥料进口渠道消失,自产化 肥极少,造成粮食生产不足,农民只得大量生产甘薯 作为主食。由于设备破损,原料缺乏,资金不足,技 术人员缺少,到1948年,台湾工业生产水平只达到 1941年的5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贪 污成风、政治腐败,经济紊乱、社会动荡不安是全国 普遍存在的现象。在台湾,社会矛盾除了全国存在的 问题以外,还具有台湾特有的两个问题。 第一,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在台实施严 格的统制经济政策,使接收后的台湾经济一团糟。 早在1945年6月27日举行的“台湾调查委员会” 第一次党政军联席会议上,陈仪谈及治台基本方针时 就提出:“我们收复台湾后,对于一切产业必须国有 或公营……本人确信事业国营有利,这种信仰希望各 机关多方赞助去实行。”陈仪对“国有化”的确有爱 好,但是对如何实行“国有化”,陈仪却毫无所知。 台湾一位学者评论这一点时写道:“陈仪本人的思想 受孙文及英国工党的社会主义影响,尤其喜欢合作化 、国有化,因而抵台以后坚持施行带有浓厚‘集权式 计划经济’色彩的政策。然以当时的中国或台湾而言 ,是否有实行社会主义的条件,其具体步骤如何,陈 仪似均不甚了了。举要而言,长官公署在控制台湾物 价上,故意抬高台湾本土产品的价格以减少市面的消 费量。例如1担米在上海卖2000元台币,台湾要卖 4000元台币,1斤盐,在上海是卖6元台币,在台湾要 15元台币,这种被当作‘公开剥削和掠夺’的政策, 从陈仪政府的角度却仍引以为傲。” 陈仪在台湾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把台湾经济拖进 死胡同。在台湾住过较长时期的胡允恭在他的回忆录 中有下列一段论述:“各业统制,斩断了人民的生计 。原来台湾私人石炭矿场是极其发达的。胜利后,人 民私营矿场依然开工,炭产丰富,政府以为有利可图 ,要加以统制……所有私人炭场产炭,统统规定要卖 给调剂委员会,不得私人买卖,价格由官方规定。原 来每吨石炭,官价是500元台币(合法币17500元)… …卖给上海市燃料委员会,价格是10万元法币。即此 一项获利,据初步统计就有2万万至3万万台币,但利 润直到‘二二八’起义并未解送省金库。此外人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