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精)/太和智库

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精)/太和智库
作者: 薛国安
出版社: 中信
原售价: 98.00
折扣价: 66.70
折扣购买: 薛将军精解孙子兵法(精)/太和智库
ISBN: 9787508694696

作者简介

薛国安,中国人民解放*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原副主任、少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防大学孙子兵法研究中心主任。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在冲锋陷阵过程中亲身体验和认识战争。出版《智胜韬略与孙子兵法》《驾驭信息化战争》等十余部学术专著。主编《中国*事思想概论》《中国人民解放*战略文化》等著作。曾在中央电视台*事频道主讲十集系列节目《正说*师》,解读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经典兵书。

内容简介

前 言 01 打开老祖宗的智慧宝库 亲爱的读者朋友,从现在开始,我们将一起走进《孙子兵法》这座智慧宝库,看看它究竟有哪些奇谋妙计使得古今战将克敌制胜,有什么样的神奇魅力使得信息时代的人也将其奉为法宝。 近些年来,我国*事学术领域有一种观点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战争中拼的是技术,靠的是装备,谋略已经**没用了,海湾战争就是典型的例子。暂且不说这种说法对不对,我们不妨用海湾战争的事实说话。 1991 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先是对伊拉克进行了几十天的空中轰炸, 战斧式巡航导弹、空射式巡航导**番**打击,各种****纷纷登场。空中轰炸极大地摧毁了伊拉克的指挥系统、战争潜力和战略反击能力,为美*发起地面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地面进*可没有高空轰炸那么轻松,伊拉克的火*够不着万里高空,美*飞行员几乎没有性命之忧,他们可以吹着口哨潇洒地摁电钮,而地面作战必将与伊*面对面、零距离接触。美*在战前曾搞过模拟推演,推演的结果是,如果开展地面作战,光是美*的伤亡人数就可能超过万人。这是美*承*不了的巨大损失。越南战争就是由于持续时间太长、伤亡太大而激起美国各州的反战**,迫使美国**在没有取得*后胜利的情况下不得不宣布从越南撤*,*事上的一系列战术性胜利前功尽弃。我在美国做访问学者的时候,发现一个现象:美国图书馆里总结越战教训的著作特别多。由此可见教训之深。面临很可能造成巨大伤亡的地面作战,美*如何避免重蹈覆辙?美国人想到了谋略。在空袭进行过程中,美*就将多国部队配置在科威特与伊拉克接壤的边境附近地区,并多次进行联合作战演习,摆出要从科威特杀入伊拉克的架势。萨达姆凭这个,认准了美*的地面*势将从科威特方向发起,于是将共和国卫队主力约 8 个师调到伊科边境摆兵布阵,构筑了坚固的防御阵地,号称“固若金汤”。而伊拉克与沙特接壤的边境地区只留下 1 个师防守,几乎是国门洞开。这恰恰是美*期望的结果。2 月 24 *凌晨 4 点,多国部队对伊*发起地面进*。美*第 7 装甲*为主*、第 18 空降*为助*,由科威特向沙特,即由东向西快速机动,然后由南向北从伊沙边境地区突然杀入伊拉克,围歼了共和国卫队。如此大规模的作战,仅 100 个小时就结束了。美国人称这次地面作战的战术为“左勾拳战术”。我认为这个比喻并不准确,它只说了左手,没说右手,其实美*是左右开弓的。相比之下,孙子“远而示之近”的谋略*能说明美*的战法。美*其实早已确定从远处的伊沙边境下手,却有意营造在近处伊科边境开打的声势,把伊拉克共和国卫队都吸引到科威特对面的边境上严防死守,远处的伊沙边境则一片空虚。这就是运用谋略的效果。 美国人当然不是直接按照《孙子兵法》中写的去打仗的。某些新闻报道称,战争期间,美国总统小**的办公桌上,时常放着一本《孙子兵法》,以便随手翻阅后从中选用几条谋略。还有的说,美国海*陆战队奔赴战场的每个官兵的行囊中都放着一本《孙子兵法》,以备战场上临阵研读。当时,不少人信以为真,甚至有些专家学者把这一说法当作证据,来说明美国人如何重视《孙子兵法》。对从战场上下来的人来说,他们一看就知道这不过是某些记者的浪漫想象和妙笔生花的“杰作”,不能当真。还记得 1979 年自卫还击作战开战前夕,我用推子给班里每个战友都推了光头,一根头发都不剩,以便负伤后快速包扎,每人带上一杆*和一条命,再加上**、干粮和水壶,其余的一律不带,哪还会带什么兵书。但是,这并不妨碍平时装在头脑中的谋略在战场上的灵活运用和发挥。仔细分析美*地面作战的战法,就会发现其战法与孙子的谋略十分相似。因为许多指挥官都在美国*校学过《孙子兵法》,头脑中装着孙子的谋略走上战场。 2003 年伊拉克战争中,美国人又一次活用了谋略。这一次,一些美国人明确说是借用了孙子的思想。美*的这次作战战略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震慑。通过**且猛烈的打击,让伊拉克**、*队和民众看到其必然失败的结局。怎么打都是败,*后对方心理崩溃,放弃抵抗。结果美*仅用 21 天就*入首都巴格达,结束了战争。 震慑理论是美国海*一位退役上校在 1997 年提出的,然后被***拉姆斯?菲尔德发现并用于伊拉克战争。这位上校名叫哈伦?厄尔曼,他写了一本书,名为《震慑论》。他在书的前言中就明确承认,这一思想并不是他自己*先发明的,而是他从中国的《孙子兵法》中学来的。孙子讲“三*可夺气,将*可夺心”,“夺”即剥夺、使失去。这句话强调要想对付敌人*队,*好不要在他们士气高涨的时候硬碰硬,而要首先想办法打掉他们的士气;对付敌人将领,不要在他心理意志*坚定的时候出手,而要首先想办法扰乱他的心理。显而易见,美*的震慑理论对孙子这一经典谋略几乎是一脉相承。 美国号称当今世界***事强国,*事技术和**装备确实都**于世界各国。但是,美国人仍然不忘记活用兵法。这说明谋略不仅不是没有用,而是*有用武之地,能量*大。在信息技术的平台上,谋略与技术相结合,技术给谋略“装上了翅膀”,可以让当代将*想前人不敢想的战法。谋略赋予了技术人脑的功能,可以让现代**做前人做不到的事情。比如,孙子说:“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者,动于九天之上。”在他心目中,这只是夸张的说法,而现在月亮都伸手可及,人们也可以下去深海走一走,因此毫无疑问,孙子这一夸张的想法可以**变为现实了。试想,未来战争很可能是从太空打起,在深海中决胜。 再说,当今世界越来越一体化,**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所以解决彼此之间的矛盾和纠纷*需要运用智慧, 而不能单凭武力。比如,对于***问题和黄岩岛问题,很多人****,纷纷喊打。这种爱国热情固然可嘉,但是从谋略思维的角度看,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打仗并不是*好的办法,或者说并不是**办法。我们既 要有血性,又要有理性。正如***所说,既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又要“有理、有利、有节”。孙子曾提出四条战略选择:“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城。”其中,打仗是*后一种选择,**的还是伐谋、伐交。就***问题来说,几年来我方的政策还是大致符合孙子兵法这几条思路的。首先是通过海监、渔政执法船只不定期地进入***12 海里范围巡航的方式行使管辖权,然后设置东海防空识别区,经常派战机空中巡航。这些措施有效地打压了*本的嚣张气焰,突破了 100 多年来*本独管***的局面,体现了中国**对***的神圣主权和实际管辖权。其次,2015 年 9 月 3 *,我们联合俄罗斯、韩国等**,以纪念抗战胜利 70 周年大阅兵的形式,谴责*本的战争罪行,遏制*本右翼集团重走*国主义道路的企图。再次,*本*舰为什么几年前敢于撞击我们香港、**地区的保钓船只,近几年却不敢对我们的执法船只“动一根手指头”?因为*方清楚地知道,这些执法船只背后就是我们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我们的解放*早已做好了随时战斗的准备。虽然***之争远未结束,但应当肯定的是,这一系列“组合拳”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可以预见,随着中国的*益发展和强大,我们面临的矛盾会越来越多,斗争也会越来越激烈,仅仅是 2016 年 7 月就接连出现了**仲裁案闹剧和韩国宣布部署美*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的事情,这些麻烦事都需要我们*加智慧地处理。 我从事《孙子兵法》教学和研究近 30 年,一直希望*多的朋友掌握《孙子兵法》中的智胜韬略和艺术,把老祖宗留下的这座宝库学好、用好。遗憾的是,现在大家都很忙,坐下来认真学习《孙子兵法》的人并不多。古代兵法名言说:“以计代战一当万。”(房玄龄,《晋书?杜预传》)这句话并不是说我们不用实干,光靠计谋和投机取巧就行,而是说相对于下大力气反反复复地傻干,用智慧灵活地巧干*好。但愿《孙子兵法》能够给各方朋友带来智慧的启迪,提升大家的谋略思维能力。 02 《孙子兵法》的形成及特色 我们既然已经打开了《孙子兵法》这座智慧宝库的大门,不妨先从整体上看一看这座宝库的基本轮廓和突出特点。 我经常被一些朋友问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薛教授,美人计是《孙子兵法》的哪一计?”我之所以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估计是因为许多人将《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混为一谈,以为这两者是一码事。其实,它们是两本差异很大的兵书。 首先在时间上,《孙子兵法》产生于 2 500 多年前的春秋末期。当时孙子生活在齐国,他的爷爷曾经是打过仗的将领,父亲是卿大夫。这样的 “高干家庭”自然会对孙子寄予很大的希望。所以,当孙子出生的时候, 父亲为他取名—“武”,字“长卿”,希望他一生尚武,在*事上建功立 业,长期在齐国享有高贵的*事和政治地位。但是,他的成长并非一帆风 顺。齐景公执政后期,齐国大乱,四大家族为了争夺土地、赋税、人口和 财富,彼此之间打打杀杀,相互兼并。孙氏作为一个小的姓氏,处于四大家族争斗的夹缝之中,很容易成为牺牲品。于是,在孙子二十来岁时候,他父亲认为他们“惹不起、躲得起”,干脆带着一家老小往南跑,跑到了 相对安全一点的吴国。 孙子到了吴国之后,并不是急于求得一官半职,而是先在吴国首都姑苏城外的山区找个地方隐居。他一面潜心研究兵法,一面观察天下大势, 尤其是研究吴、越两国争斗的情况,花 5 年时间陆续写下了兵法十三篇。这个过程中,他结识了同样喜欢兵法的伍子胥。伍子胥当时在吴王阖闾手下当“行人”,这个官职类似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负责安排吴王的*常活动。公元前 512 年,在伍子胥第 7 次的举荐下,孙子得以带着兵法十三篇来到吴王宫殿晋见吴王,并*到吴王赏识,拜为将*。这才使《孙子兵法》有了用武之地,并得以流传。 相比之下,《三十六计》晚出现很多,有的说产生于隋朝,有的说产生于明朝,目前也没有定论。因为书中引用了明朝的战争案例,因此成书于明朝的可能性*大一些。不管怎么说,《三十六计》也比《孙子兵法》晚了上千年。 从内容上来说,这两本书就相差*多了。《孙子兵法》中压根儿没有美人计,他讲的都是大谋略、大思路。《孙子兵法》共 13 篇,6 000 字左右。有一个很简单的办法,可以帮助人们记住 13 篇的篇名以及先后顺序, 那就是请记住这两句口诀:计作谋形势虚争,九行地九火用孙。口诀一共14 个字,十分好记。其中前 13 个字,出自 13 篇每篇的篇名。计,是《计篇》;作,是《作战篇》;谋,是《谋*篇》;形,是《形篇》;势,是《势篇》;虚,是《虚实篇》;争,是《*争篇》;九,是《九变篇》;行,是《行*篇》;地,是《地形篇》;九,是《九地篇》;火,是《火*篇》;用, 是《用间篇》。*后这个“孙”字,是指 13 篇的作者孙武,我们研究《孙子兵法》*好要了解他的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仔细分析这 13 篇,其先后顺序有讲究,并非随意排列。比如,**篇讲战争决策,第二篇讲战争准备,第三篇讲战争谋划,第四篇讲作战力量,第五篇讲作战态势,第六篇讲战场变化……*后一篇讲用间谍获取情报。这就像剥竹笋一样,一层一层把国君或将领思考战争全局问题的主要步骤,或者说是战争的几个阶段逐步展开分析。这些显然都是大谋略、大思路。 《三十六计》虽然名声也很响亮,但与《孙子兵法》相比,它讲的应当属于小谋略、小技巧,比如借刀杀人、隔岸观火、树上开花、美人计、空城计等,都是具体*作的办法,没有像《孙子兵法》那样从*事哲学高度研究规律性的谋略思路。所以,概略地说,《孙子兵法》既讲用兵之道又讲用兵之术,道术结合,《三十六计》则主要是讲用兵之术。用现在的观念来看,《孙子兵法》讲的是战略,《三十六计》讲的是战术。 值得注意的是,《孙子兵法》所讲的用兵之道和用兵之术,核心是依靠智慧,以智取胜,而不是单纯以力取胜。所以古人说“孙子尚智”,就是说他崇尚智慧。在这一点上,《孙子兵法》与西方***事著作《战争论》有着明显的区别。 《战争论》是 19 世纪初普鲁士*事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代表作。他 13 岁就参加了普鲁士的*队,多次与拿破仑的法国*队作战,而且还曾经和普鲁士的亲王一起被俘,在法国度过了一年的战俘生活。长期的战争实践中,他认识到“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中手段只有一种,那就是战斗”,所以“暴力的使用是没有限度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这些言论可以说是《战争论》的核心观点。英国***事家富勒曾经认为,两次世界大战的无限扩大,克劳塞维茨的“暴力论”应当负有一定的理论引导责任。应当说,这一观点是有道理的。因为那时的德国**在很大程度上*了克劳塞维茨思想的影响,单纯用战争解决问题,结果战争越打越大,越打越糟。如果把光圈放大一点来看,“用暴力解决问题”不只是《战争论》这一本书的主题,它是西方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并一直延续到**。有的**仍然动不动就使用武力打击弱小**的行为,就是这种文化传统的表现。所以,有人说中国人崇尚智慧,西方人崇尚力量。这话虽然不**准确,但还是能够概略地说明东西方文化的某些差异。这种差异在《孙子兵法》与《战争论》中表现得较为明显。 《孙子兵法》与《战争论》还有一点明显的区别,那就是《孙子兵法》注重说理,而《战争论》注重说事。其实,这也是东西方思维差异的表现。 西方人习惯于讲直观、讲细节,所以从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开始,西方早期的*事著作如《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高卢战记》《远征记》等,基本上都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记载战争过程和将领指挥作战的指令,还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上阐述。克劳塞维茨继承了这种思维方式,他的名言是“光辉的战例是*好的老师”,他书中的战史和战例众多,上至古希腊时期的马拉松战役,下至拿破仑战争时期的滑铁卢之战,全书共有 200 多处引用拿破仑战争的战例分析和论证问题。 相比之下,中国人的思维传统则习惯于讲宏观、讲顿悟。顿悟,就是长期观察思考社会生活的种种现象,在头脑中反复琢磨其中的哲理,久而久之,忽然开窍,然后直接写出思考的哲理,而不去叙述具体事件过程。这叫“舍事而言理”—舍去具体事情,直言精辟道理。老子、孔子、孙 子都用这种方法著述。 《孙子兵法》*初被写在小竹片上。1972 年于山东临沂发现的汉墓中挖掘出来的《孙子兵法》就是用约 42 厘米长的竹简写的,竹片不到 1 厘米宽,很薄,每片大约写 30 个字。这种书写方式不允许写长篇大论,所以孙子采取“舍事而言理”的方式。他不讲战争战例的具体过程,只讲“干货”,几个字或者一句话就阐明了一个道理。比如,“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句话就**精练,也**精辟。 综上所述,我们已经简要分析了《孙子兵法》的成书过程、基本框架、崇尚智慧的特点、“舍事言理”的思维方法。了解了这些情况和特点后,我们学习的时候就不要仅仅盯着表面的文字,而要透过文字深入琢磨,*好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结合历史事件和现实生活琢磨,二是结合孙子整个思想体系思考,三是结合战争智慧分析。如此研读本书,才会感觉有血有肉,有滋有味。 需要说明的是,《孙子兵法》流传至今,版本较多,重要的版本可分为两个系统:一为传世本,以宋代《十一家注孙子》和武经七书本《孙子》为代表;二为简册文书,以 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西汉竹简《孙子兵法》为代表。本书主要以中华书局 1961 年出版的影宋本《十一家注孙子》为底本,参之武经七书本《孙子》和汉简本《孙子兵法》,同时吸收了 1990 年*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孙子校释》中的某些研究成果。该书由吴九龙、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等几位当代研究《孙子兵法》的专家合编,根据汉简本校正了传世本中的某些错谬,有正本清源之功。孔子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孟子也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章句下》)其核心都是要求人们读书时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强调学贵有疑。本着这一思想,本书在忠实原典、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也结合作者自身参加战争实战的经验对《孙子兵法》某些关键词句做出了**成说、不同以往的解读。因此,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本书有些原文词句与传世本, 甚至竹简本不同。比如《虚实篇》中“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也”,传世本作“不*”、竹简本此处半脱落,《孙子校释》本专家解读为“必*”,本书仍写作“不*”。一字之差,含义迥异。孰是孰非?请读者甄别。 ****《孙子兵法》研究专家薛国安,亲授112节战略思维课,将《孙子兵法》请下神坛,解密中国古代智慧宝库的思想真谛,结合古今中外战场、商界、职场的典型案例,帮助读者活用孙子谋略,掌握战略的方法和艺术。同名线上课程点击量达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