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科大人(大学生社会实践采访校友实录)

永远科大人(大学生社会实践采访校友实录)
作者: 编者:王冬青
出版社: 中国科大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47.60
折扣购买: 永远科大人(大学生社会实践采访校友实录)
ISBN: 9787312047053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包信和校长访谈录 2018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六十周年。为了隆重 纪念校庆,我校学生自发开展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采 访了大量校友,既有建校之初入学的1958级校友,也有新 世纪新时代人职的青年教师。我们希望通过和校友们的访 谈,加深学生们对母校的了解,并向母校送上我们最诚挚 的生日祝福。 2018年6月2日,我们五位大二的学生,非常荣幸地邀 请到包信和校长接受采访。包校长和蔼可亲,与我们的交 谈像敦厚的长者与晚辈拉家常,让我们深受感动,很快就 拉近了校长和我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他在两个小时里向我 们畅谈了科大特色、科大文化和科大的发展,向我们描绘 了科大未来的发展蓝图,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学校的全面 认识,我们对母校更加美好的未来满怀信心和期待。 结缘科大 很多人以为包校长是复旦人,不是科大人,他是2017 年6月才接替万立骏校长来科大工作的,不熟悉科大情况。 其实他们错了!包校长是这样说的: 我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就一直在复旦读书,1987年 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工作了两年,在化学系做讲师。 1989年,在时任复旦大学校长谢希德先生的推荐下,我申 请到了洪堡奖学金去德国留学。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 革开放还处于起步阶段,我虽然拿到了国内名校的博士学 位,但当时中国在教育方面的成绩要让西方人承认还有一 个过程,并不是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认可中国学位。德国对 中国是比较友好的,我在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这一 去就是六年,在德国一直待到1995年。 这时国家开始引进人才,动员留学人员回国。当时我 正在柏林的Fritz—Haber研究所工作,这个研究所很有名 气,获得诺贝尔奖的研究人员就有好几位,包括爱因斯坦 都曾在那里工作过。这个研究所的一项工作是搞表面化学 催化,跟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 物所”)的关系比较友好,双方经常往来。包括中科院的 领导一到德国访问,就会在柏林停留,就喜欢去研究所访 问,看看高技术的方向在哪里。我在那里工作时间久了, 和中科院的人交流比较多,他们就希望我能够回国到中科 院工作,最后我选择去了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我回来的时 候,国内刚刚开始引进海外人才,包括中科院“百人计划 ”等都是刚起步,时机非常好。这时国内有一个人才断层 ,把发展的机会留给了我们这一代人,你有什么能力就去 发现和创造,所以我在大连化物所发展比较顺利。 到了大连化物所以后,我参加了所里的一些管理工作 ,2001年开始当所长。大连化物所在中科院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研究所,从这个时候,我实际上开始和科大有了交集 。科大的办学方针是“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大连化物 所跟科大的化学物理系(3系)是“所系结合”的协作关系 ,根据“所系结合”的方针,大连化物所所长要兼任科大3 系系主任。所以,我从2003年开始兼任3系系主任,一直做 到2015年,也就是当了12年的科大系主任。也是因为“所 系结合”的关系,我在所里的研究生第一年都就读于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