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的青春如此壮丽

奋斗的青春如此壮丽
作者: 郑旺盛|
出版社: 作家
原售价: 68.00
折扣价: 50.64
折扣购买: 奋斗的青春如此壮丽
ISBN: 9787521228946

作者简介

"郑旺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直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时代报告杂志社常务副总编。出版有长篇文学作品《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光明的道路》《劳动者的荣光》《小村大道》《老君山人》《大晋女杰荀灌娘》《大唐女杰花木 兰》《辛亥女杰刘青霞》《震撼日本列岛的中国英雄》等十余部。作品曾多次被《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人民日报》等报刊刊发。曾荣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山杯世界华人长篇报告文学奖、首届中国工业文学长篇报告文学奖、中国出版集团主题出版好书奖、第二十五届北方优秀文艺图书奖、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多个奖项。"

内容简介

"第一章 走出故乡,人生路志在远方 对于孙春丽来说,故乡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有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这里有她的亲人、老师和朋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这里的民风民俗、文化积淀,早已深深地潜入了她的心中,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踏入社会后,孙春丽曾经历过一次又一次艰辛、痛苦和迷茫,但始终没有改变她对人生和世界的希望。对人生,对社会,孙春丽永远心怀感恩之情。 第一节 故乡,多么美好而骄傲的地方 青山绵延,河水奔流。 山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余脉,河的名字叫北汝河。在山水的怀抱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生长着蓬蓬勃勃的草木和庄稼,点缀着一个又一个村庄,其中还有大大小小的几十座古老的寺院庙宇。 这个地方在河南这个大平原的偏西南方向,距省会郑州140多公里。此地名曰“宝丰县”。 孙春丽的故乡正是这里。 1975年,她出生于宝丰县杨庄人民公社(现为杨庄镇)马街村。无论是宝丰县,还是杨庄镇,抑或马街村,其实都是很有名的地方,值得在此费些笔墨介绍介绍,不然就可能会给读者留下阅读的缺憾。 宝丰县是个颇有历史的地方。据史学家说,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古先民在这块土地上依山依水而居,畜牧种植,劳作生息。到了商周时代,天下诸侯百家,大小王国林立,此地成为应国的土地;春秋之初,此地是郑国的地盘;到了楚国强盛的时代,此地又成了楚国的属地;战国初期,韩国兴起,此地归韩国治理。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土地的归宿随着王朝的兴衰更替而变迁。大秦王朝一统华夏时,划郡县而置,此地始称“父城县”,一直延续到汉代;隋唐之时,又先后被更名为汝南县、滍阳县、武兴县、龙 兴县。 而“宝丰县”这个好听的名字,让人听上去有美好感觉和想象的名字,则开始于宋代。当时,县境之内白酒酿造、汝瓷烧制、冶铁作坊很是兴盛,又因道路通达、河运方便而商贾云集、物宝源丰。 宋徽宗宣和二年,即公元1120年,大宋皇帝特赐名此地“宝丰县”。明崇祯十六年,即1643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克宝丰县,特改“宝丰”为“宝州”;清朝初年,又将“宝州”复名为“宝丰”。 今天的宝丰县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可谓源远流长。这里现存的古遗址有清凉寺、汝瓷窑址、庄科洞穴遗址、东关新石器时代遗址、父城遗址、贾复城遗址等;古碑刻有塔里赤墓碑、香山大悲观音菩萨传碑、重修香山大悲观音大木塔记碑等;著名的古建筑有文峰塔、香山寺、龙兴寺、清凉寺、万寿寺、中岳庙、龙山真武庙、汉高帝庙、青光寺等。 由此可见,古往今来,宝丰乃是钟灵毓秀、物宝风华的一块宝地。 而杨庄镇,则是这块宝地之中的宝地,历史十分悠久,文化十分丰厚。这里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李庄遗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豫西行政干校旧址、文笔峰塔等;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商周至汉代聚落遗址——小店遗址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世界闻名的马街书会遗址等15处。 这里还是红色革命根据地,有豫陕鄂五地委机关驻地、中共中央中原局豫西行政干校旧址、中原解放纪念馆等。其中,1947年11月成立的豫陕鄂五地委机关,驻地就设在杨庄镇的马街村,至今当地还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故事,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 说起孙春丽出生的村庄马街村,也特别值得在此介绍。 马街村西倚伏牛山,东临黄淮大平原,距离宝丰县城七八公里。一条河从村东流过,这条河名叫应河,老百姓也称作马渡河;一条大道又从村中穿过,沿路成街,商贸繁华,故名马渡街,老百姓直接叫作马街。这条古大道,就是非常有名的“宛洛大道”,风风雨雨,不知历经了多少朝多少代。 特别让马街人骄傲的是,马街村是红色的村庄,是有着革命传统的村庄,这里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陈谢兵团九纵司令部曾经驻扎的地方,是解放战争时期豫陕鄂五地委机关驻地。 1947年11月2日晚,陈谢兵团九纵26旅旅长向守志奉命攻克并解放了宝丰县城。11月3日,陈谢兵团九纵司令员秦基伟查看宝丰的地形后,最终决定将司令部驻地设在马街村,同时宣布建立豫陕鄂五地委、五专署、五军分区,五军分区与九纵司令部联合办公。在此办公的九纵主要军事领导有司令员秦基伟、政委黄镇、副司令员黄新友、政治部主任谷景生,参谋长何正文;在此办公的五军分区主要军事领导有司令员蔡爱卿(兼任)、政委冷裕光、副司令员刘自双、牛子龙。 今天,这一旧址对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历史价值。2021年12月,此处革命旧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革命文物。 马街村还有个名扬全国的曲艺活动值得特别介绍。这里每年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五,都要举行一次曲艺盛会,艺人云集、曲种繁多,俗谓“十三马街书会”。岁月更迭,一年一度,来自河南各地及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四川和北京、上海、天津等地的民间艺人,负鼓携琴,汇集马街,以天作幕,以地为台,亮书会友,交流 技艺。 那时的马街内外,田野之上,吹拉弹唱,鼓乐争鸣,书棚林立,人头攒动,听书“写书”,摩肩接踵。书会期间,方圆百里数十万群众,每天扶老携幼前来听书赶会,省内外热爱曲艺的人士不顾天寒地冻甚至大雪飘飘,也会纷纷赶来。此时此地,真是喜气洋洋、热闹非凡,一片节日的繁华景象,其宏大热闹的壮观场面,堪称中国民俗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大奇观。 马街书会,历史久远。据马街村火神庙及广严寺碑刻记载:书会最早起源于元延祐年间(公元1316年前后),至今已700余年。据传,700年前,当时马街村有一位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桃李满天下,农历正月十三这天,是马老先生的寿诞之日,他的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其献艺祝寿。年复一年,相沿成习,这里就形成了“马街书会”。 马街村这一盛大的曲艺民俗传承至今,让马街成为全国曲艺和曲艺人士的天堂,也是艺人们以书会友的舞台、切磋技艺的擂台。每年这里的书会,聚集了不同曲种、不同流派、不同地区的艺人,演唱曲目繁多,书目浩瀚,蔚为壮观。 艺人们在这里表演的曲艺种类有40余种,传统及现代书目上千个,唱腔曲牌达500多类;曲种主要有河南坠子、三弦书、大调曲子、大鼓书、山东琴书、凤阳花鼓、湖北渔鼓、四川清音、道情、越调乱弹、山东柳琴、徐州琴书、西河大鼓、相声、快板书、评书、评词等;书目有《杨家将》《呼家将》《包公案》《大红袍》《响马传》等。 艺人们在书会上亮艺卖书,写书人从中挑选,以演唱水平确定演唱三天书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每年马街书会最终会产生出一名书价最高的“书状元”。“争当书状元、写出最高价”,也是马街书会吸引全国各地艺人不远万里朝圣般前来马街村说书亮艺的精神动力。人们说,在这里可以享受到“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可读万卷书”的大美乐趣。 人们也因此赞誉说,“书山曲海看马街”。 700多年的文化传统,让马街人与马街书会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马街村民的眼里,春节是年,但过年并不十分重要,正月十三到十五,才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过“大年”。直到今天,每年一过正月初五,马街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割肉买菜炸豆腐、磨面蒸馍炸油馍、打扫庭院、收拾房间,全心全意准备接待四面八方赶来马街的成百上千的艺人。 淳朴厚道的马街村老百姓有句话,叫“无君子不养艺人”。马街人善待艺人的美德代代相传,使马街书会得以延续传承。说唱艺人选择马街村,除马街曾经是历史上的交通要道外,最重要的就是马街人热情豪爽、厚道质朴,他们把艺人当成了亲人,接待艺人管吃管住,分文 不取。 马街村有这样的说法和习气:春节过不好事小,十三的书会得排场排场。谁家接待艺人最多,谁家就最风光,谁家在村中便受人高看。 2006年5月,河南省宝丰县申报的“马街书会”项目,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正式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2月,马街村被国家住建部、文化部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孙春丽生于斯,长于斯,源远流长的文化土壤,忠厚淳朴的民情民风,山水相依的广阔视野,从少小时代就浸润了她的心灵,对她宽厚豁达、乐观向上、至诚待人的性格影响至深。 对于孙春丽来说,故乡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有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这里有她的亲人、老师和朋友,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这里的民风民俗、文化积淀,早已深深地潜入了她的心中,留下了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 《奋斗的青春如此壮丽》书写了在青春岁月里砥砺前行,与时代共成长的奋斗者孙春丽的故事。二十八年来她搏风击雨,踏浪而歌,创造了无悔人生无悔初心的恢宏事业,让生命之花在奋斗之中绽放了绚丽多彩的光芒。在一往无前的人生之路上,不管岁月如何风霜雨雪,如何曲折跌宕,她那种栉风沐雨的勇气、毅力和信念,始终未减,始终写在她的眼睛和脸上;她那种源于内心深处的温情、善良与刚毅,任岁月的沧桑与磨砺,从未改变,反而历久弥坚;让每一个与她相识相交的人,都能从言谈举止之中、细节细腻之中,深深地感受到她那种砥砺前行、志存高远的奋斗的精神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