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柯(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福柯(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作者: (美)艾莉森·利·布朗|主编:张世英//赵敦华|译者:聂保平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原售价: 20.00
折扣价: 0.00
折扣购买: 福柯(精)/最伟大的思想家
ISBN: 9787101097375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从对福柯思想的概览中可以看出,福柯所使用的 概念处于一种相互交织纠缠的复杂关联中。然而,似 乎有一个一致的目标,即通过一种知识与经验的不屈 不挠的并置而达到对自身的理解。如果成功的话,这 种并置的结果加强了对那些忙于建构权力空间的竞争 话语的理解。如果任其自行发展的话,就会来界定和 控制我们。没有绝对知识,也没有绝对真理,但多少 还是有一些在权力关系中进行自我定位的知识方式, 正是在这些权力关系中我们才会发现自我。福柯说: “对我而言,知识必须因保护个体生存和理解外部世 界而发挥效用。我想就是这样,知识通过理解而成为 生存手段。”(《政治、哲学与文化》,第7页) 福柯认识论的一个简约框架必须至少包含三个因 素:经验,知识—权力以及话语。我们将把注意力转 向这些范畴。当我们全面分析这些相互联系的范畴时 ,牢记关于方法论的一些关键处是有益的。如前所述 ,福柯沿着普遍历史前进。有些评论者把福柯的研究 分成考古学和谱系学两个时期。福柯自己拒绝这样的 区分。然而,这种分期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 福柯应用其认识论的方法。 福柯对考古学的描述是: 考古学的视野不是一种科学、理性、精神或文化 ,而是一种互置的缠绕,其界限和交汇点不能被固定 在单一运作中。考古学是一种比较分析,它不愿意减 少各种话语的差异,也不愿抽象出一套统一概括话语 的纲目。考古学宁愿把话语的差异遣散到不同的形象 中。(《知识考古学》,第159—160页) 福柯致力于一种发现的实践,其中无须预先设置 一个终点。有人也许会争辩说,不探索知识本身就预 设了探索的终点——如果一个人知道了思想之线的结 局,那就算已经完成了他的精神之旅。福柯简直是在 提出一个更具戏剧性的要求,他要求我们的研究无须 一个正式的目标。其实,福柯想要我们思考,而无论 我们思想的客体或者主体都要尽可能远离那些已经包 围了思想的范畴。 也许有人会突然问,这与任何一种怀疑方法有什 么不同?回溯到笛卡尔时,学哲学的学生会想起笛卡 尔要求他的读者悬置所有猜想以完成一次思想试验。 然而,笛卡尔把某种知识当作他的目标。在一个结局 并没有被预定的框架内,福柯不想要一种作为秩序化 的假设悬置。他要提的问题是:“比如,在控制精神 病的话语之外来重新考虑疯癫,将会发生什么?” 在从事着他的考古学的同时,福柯看起来好像也 一直致力于谱系学的实践。按照谱系学的方法,人们 能够阅读所有可以找到的关于主体或客体的材料,以 追溯支配性的概念所发生的意义变化。以实践的观点 看,这些方法与福柯著作密不可分。关于秩序化悬置 的问题伴随着这样一些问题:“在以前的思想家未曾 关注这个概念时,在此历史时期,关于这个概念,有 什么被记录了?有多少缺席的话语渗进了围绕这个概 念的实践?” 内在性 内在性是福柯著作中的比较难理解的概念之一, 我暂且搁置它,虽然它对很多福柯读者具有极大的吸 引力。福柯不相信这样的观点:个体具有一种内在生 活。与弗洛伊德不一样的是,福柯并不认为我们找不 到进入我们内在活动的入口。他认为并不存在内在生 活。如前所论,福柯说,“人”这个概念是近人的创 造。循着尼采的路子,福柯坚持认为,灵魂也是一种 创造,虽然这种创造更为古老。通过对外在关系的观 察,我们认知一切。当我们说“外部”的时候,它是 超出外界的某种东西,而外界则恰是指外在关系的概 念位符。例如,当福柯认为知识必须作为一种对外部 世界的理解而发挥效用时,外部不是指主体之外的客 观实在。相反,福柯指的是一种正在被使用的话语的 外部,更大胆点说,那是一种被碰撞着的话语所瞥见 的外部。 德鲁兹在其关于福柯的书中解释外在性的双重意 义时说: 这就是福柯的主要贡献:从现象学到认识论的转 向。因为(正在进行的)看和说就意味着我们正在认 知(救世主),但我们看不见我们说什么,也无法说 出我们看的是什么;当我们看一个烟斗时,我们将会 一直说(无论用哪种方式)“这并非烟斗”,好像意 向性在否定自己并突然滑落进其自身。任何事物都是 知识,这就是为什么在知识之下或之前,不存在空洞 无物的“原始经验”(savage experience)的首要 原因。但是,由于知识包含了说和看、语言和目光, 它具有不可消除的双重性,而这就是为什么不存在意 向性的原因。(《福柯》,第109页) 在现象学中,对现象的当下理解开始了人的初始 认识。也就是说,知识的建筑材料,是无数的人感知 为“真”的那种确凿无疑的知识碎块。人与外部世界 间的经验,是没必要也不可能被怀疑的,它们为那些 可能导致有效知识的语言运作打造前台。从另一面看 ,这就是一种经验坯体,这种经验是如此明显,以致 我们从未关注过它。这些经验是原始的、非理论化的 ,它们是认知的原材料。福柯则认为这些原始经验并 不存在。在此,总有一些战斗着的力量质疑我们概念 的秩序化。因此,正如德鲁兹所说,每一次看都伴随 着一种说,每一次说也伴随着一种看,它们在传统意 义上的所谓主体之外相互冲突。P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