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1934-1936)/胜利丛书

长征(1934-1936)/胜利丛书
作者: 编者:吴笛|总主编:吴清丽//江南
出版社: 上海人民
原售价: 38.00
折扣价: 26.30
折扣购买: 长征(1934-1936)/胜利丛书
ISBN: 9787208146389

作者简介

内容简介

红军长征路上最为惨烈的战役——喋血湘江 蒋介石在红军西进的路上设置了四道关卡,调集 自己的嫡系部队和地方军阀40万大军全力围追堵截。 他认为失去了根据地的中央红军是“流徙千里,四面 受制,猛虎离山,不难就擒”。这一次,他雄心万丈 ,妄图彻底消灭中央红军。 第一道封锁线是由广东军阀陈济棠的部队防守的 。陈济棠知道蒋为人阴险狡诈,派他阻拦红军的目的 其实是一箭双雕,一方面打击红军,另一方面削弱他 的势力。红军则充分利用陈与蒋的矛盾,在1934年9 、10月间,周恩来和朱德同陈济棠的代表进行了秘密 会谈,争取同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相互借 道”。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也是为了敷衍老蒋,陈 执行了秘密协议,在红军行动的路线上,让出了一条 20公里的通道。随后红军在安远、信丰之间的新陂、 小溪和赣县的马岭等地突出重围。红军占领新田、古 陂之后,残敌逃往安西,我红一、三军团派出部分兵 力追击,并三面包围了安西城。由于红军的目的是向 西转移,因此在派兵监视信丰、安远、安西三点的敌 人,掩护全军通过信丰、安远间及王母渡一带敌封锁 线后,就先后撤出了战斗。被敌人吹嘘的“钢铁封锁 线”的第一道防线就这样被突破了,蒋介石得知这一 消息后,自然是又气又恨。他明知道这是陈济棠在他 眼皮底下玩的小把戏,但又不便发作,只好急令湖南 军阀何键和陈济棠在桂东、汝城至广东仁化一线布置 了第二道防线。 10月30日到11月2日,红军从江西崇义向湖南汝 城、广东城口挺进。一路上,陈济棠执行了秘密协议 ,不求有功,只图自保。湘军受到红军的打击,胆战 心惊;而蒋的嫡系部队还远在湘赣边,鞭长莫及,敌 人一时不能组织有效的抵抗,因此红军在前进道路上 只遇到了小股敌人,一触即溃。这样,没有经过大的 战斗,敌人的第二道封锁线又被红军突破了。在得知 第二道防线被突破后,老蒋怒不可遏,在南昌行营急 颁“堵剿”令。为了堵截红军,他在粤汉铁路湘粤边 境湖南境内的一段一良田至宜章之间,又设立了第三 道封锁线。在这一带,敌人修建了不少碉堡,而且, 蒋的嫡系部队薛岳、周浑元也从江西赶来。尽管如此 ,由于我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分别占领了军事重镇宜 章城和白石渡,使红军主力较顺利地通过了粤汉铁路 线,因此敌人重兵设防的第三道封锁线又被中央红军 顺利地突破了。当然这和国民党内部的派系纷争不无 关系,地方军阀个个明哲保身,谁都不愿和红军硬碰 ,这使得蒋介石精心构置的防线形同虚设,自然为红 军所破。此时的蒋介石已是气急败坏、孤注一掷,他 依托湘江又一次布下了—道封锁线。 红军西进途中的第四道封锁线——湘江防线。它 实际上是一个以湘军和桂军两边夹击、中央军和粤军 尾追配合所构成的口袋式的大包围圈。11月12日,蒋 介石任命何键为“追剿”军总司令,指挥西路军和薛 岳、周浑元两部专事“追剿”;令粤军陈济棠之主力 部队进至粤湘桂边进行截击;令桂军白崇禧部以五个 师控制灌阳、兴安、全州至黄沙河一线,扼要居险堵 截。蒋介石不惜投入约26个师,近30万人和数十架战 斗机的兵力,依仗其数量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企图 在湘江东岸与红军决战,一举将红军歼灭。已经经过 几番搏杀的红军将士,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一场 恶战渐渐拉开了序幕…… 这时的中央红军离开苏区已经一个多月了,他们 冲破了敌人的三道封锁线,转战了2300余华里。那崇 山峻岭间的崎岖山路早已将他们的草鞋磨穿,而连续 的转战奔波和敌人的穷追不舍,也使部队疲惫不堪。 况且,这并不单纯是一次军事行动,而是包括中央军 委机关、中华苏维埃政府机关在内的一次战略转移, 这实际上是一次举“国”的大迁徙。行军的队伍中有 老人、病号、挑夫、担架甚至孕妇,还有那数不尽的 辎重,使得这支队伍只能像蚂蚁搬家一样挪动!这支 队伍的实际指挥者,那个共产国际代表李德,这些日 子神情一反常态,碧蓝的眸子里失去了昔日的那种神 采飞扬,却充满了阴沉和忧郁。 此时,也难怪李德忧心忡忡,最近几天军情似火 ,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不容乐观。前有湘江挡道,左右 有湘军和桂军拦扰,后有蒋介石的中央军追击,当前 的形势可谓自西征以来最紧迫的。而且这烦恼不仅来 自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近来红军队伍中的不满情绪 也日甚一日。“不识时务”的彭德怀又一次提出了他 的不同意见。彭德怀认为鉴于当前的形势,中央红军 不应该坚持原来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因为现 在看来突破湘江封锁线十分困难,不如避重就轻,改 变行军路线,以他的红三军团向北,进军湘潭、益阳 、宁乡,以造成我军要夺取长沙的假象,吸引敌人主 力,迫使他们改变部署。中央红军则丢掉辎重转向西 北,用运动战的方式和敌人周旋,再伺机建立根据地 。事实上,这金蝉脱壳的妙计无疑可以使红军脱离当 前的困境。可在这个刚愎自用的李德眼里,这却又成 了一次非组织活动的串通!不自觉地,他已经又一次 把彭德怀的这个提议和毛泽东的那些提议联系到一起 。前不久,毛泽东曾向“最高三人团”提出了向湖南 中部进军,以调动江西敌人到湖南而消灭之的建议。 具体计划是将红军主力全部集中于兴国方向突围,攻 万安,渡赣江,经遂川以北的黄坳,走井冈山南麓, 越过罗霄山中段——万洋山,迅速进入湖南境内;再 攻灵县、茶陵、攸县,在衡山附近跨过粤汉路,到有 农民运动基础的白果一带休整和补充兵源;尔后,再 返回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在现在看来,当时毛泽东 的这一建议是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红军改西进为北 上,即可以避开蒋介石在湘江边布下的“天罗地网” ,跳出敌人的重重包围,又能在运动中相机歼敌,然 后再相机打回中央苏区去。当时如果能采取毛泽东的 建议,也许当年红军就用不着长途跋涉两万五千里进 行长征了。可惜这个建议被李德、博古等人无情地拒 绝了。 红军到达了会昌地区后,考虑到蒋介石已在湘粤 边境组织了封锁线,毛泽东审时度势,再一次向中央 建议:红军主力应取高排,渡濂江,直下南康、崇义 、麟潭,越过湘赣边界诸广山,进入湖南,再攻资兴 、耒阳,跨过粤汉路到有工人运动基础的水口山休整 和补充兵源。毛泽东的这个建议改转移为进攻,同样 能使红军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遗憾的是,它被“左 ”倾领导者又一次拒绝了。在李德看来,中央定下的 决心不能变。现在红军唯一的出路就是强渡湘江,按 既定方案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次同国民党在湘 江一战,不是鱼死,便是网破!P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