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及其批评者勃兰兑斯(精)/舍斯托夫文集

莎士比亚及其批评者勃兰兑斯(精)/舍斯托夫文集
作者: (俄罗斯)列夫·舍斯托夫|总主编:张冰|译者:张冰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原售价: 46.00
折扣价: 31.80
折扣购买: 莎士比亚及其批评者勃兰兑斯(精)/舍斯托夫文集
ISBN: 9787100166294

作者简介

列夫?舍斯托夫(Lev Shestov,1866-1938),二十世纪俄罗斯**思想家,**的存在主义**哲学家,其毕生的学术创作都集中于猛烈抨击西方哲学理性传统,致力于重新开启和彰显非理性的信仰传统与启示传统。在舍斯托夫看来,理性传统**误解了人的生存的基本性质,把人引导到了追问自然必然性的道路上,因而背弃了人的自由,背弃了人凭借信仰而展开的生存活动。十月革命后,舍斯托夫流亡巴黎,并于1938年在那里去世。 译者简介: 张冰,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教授,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毕业于莫斯科大学,长期从事俄国文论研究,曾翻译大批俄国文论尤其是俄国形式主义的专著。

内容简介

“我痛恨懒汉的读物” ——弗·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章 意大利作家巴尔齐洛蒂认为,丹纳的功绩就在于他 以其天才的心理分析及其理论的力量和广度,**了孔 德那种过分系统化了的实证主义。按照巴尔齐洛蒂的意 见,在丹纳身上,演员的才华弥补了他的不足,同时又 常常得到逻辑和辩证法的*正。没有什么比他天才的榜 样,历史时空的有机统一*好的证明了。他作为思想家 的任务和他的表演天赋,是在全部现代文化的氛围中产 生并获得滋养的。对于丹纳的这样一种评价,很大程度 上是非真实的。丹纳的任务以及其全部气质,毫无疑问 带有强烈的现代烙印。但也正因为如此,不是演员和艺 术家**改造了他的系统性,而是相反,是系统性对其 艺术家和演员的气质进行了重组。实情不可能是另外一 种样子。对于系统性的追求扼杀了自由的创造,将他束 缚在了预先已经准备好了的狭窄界限之内。一旦进入人 类灵魂的世界并服从这个世界的,为外部世界而存在的 法则,也就意味着预先自愿摒弃观察该世界里的一切, 并接*这一切的权力。因此,在近代以前,艺术一直在 遵循着自己独特的道路,而科学也有其自己的路径。人 们普遍感到要把内心世界的现象与外部世界的现象调和 起来,而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而便满足于外在观察所 能确立的相互关联,却不再试图让一个世界**地、无 条件地服从于另一个。从前的确曾经有过那样一些哲学 体系,一度做过这样的尝试,可这些在某些方面颇为成 功的形而上学体系和典范,其用途带有狭隘的专业性质 ,长期安卧于哲学家们的图书室里,丝毫无意于进行广 泛传播,也无意于实现无论什么样的实际用途。哲学家 们的全部任务,不是为了拥抱生活,而是仅仅为了接* 生活中那些适于他们用自己的语言将其称之为“思维” 的那些因素,这些方面恰好正是生活表现得*薄弱的方 面。哲学家们以此建筑或多或少极其复杂的哲学大厦, 而另外一些哲学家们则学习他们的著作,将其当作知性 天才的典范,当作是**用来吸引学者们关注的经典。 生活有其自己的轨道,并且不允许自己*制于哲学。人 们在爱、在欢乐、在寻找、在痛苦,他们时而上升,时 而**,时而哭泣。——他们从不参照或是询问,在那 些汇聚了巨量学术话语的厚重的书籍中,是否为生活提 供了解决之道。而且,不但如此,就连那些哲学家们自 己,归根结底,也压根就不曾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即他 们的书本究竟能在生活中做成什么。可是,早在18世纪 ,就已出现了一种闻所未闻的现象。哲学家们闯人了生 活中。书本上的智慧原来竟是那样一种智慧,这种智慧 显而易见,注定作为一种个体自在之物(an und fur sich)而存在,并且主要作为一种物自体(Ding an sich)而存在,作为一种非但不是本质的东西,而是作 为一种就连人也无法理解的存在本身而存在——就是这 样一种智慧走向了人间,并统治了人的大脑。就是这样 一种先前专门用于学术研究的、就其本性而言理应不存 通过舍斯托夫,读懂莎士比亚。 本书是舍斯托夫的**部著作,但是囊括了舍斯托夫成熟时期所探讨的几乎所有主题。